2021-4-9 | 衛生檢驗論文
作者:王文軍 張? 陳廷 李晶 高哲學 張凱 單位:濟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專業教學課程體系體現了該專業對學生知識結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養目標,是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的培養質量。高校設置衛生檢驗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衛生檢驗科學技術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為促進衛生檢驗課程教學改革,為進一步調整培養方案提供依據,于2008年6月對我院該專業本科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取普查的形式對我院2008屆衛生檢驗92名本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83份,有效率90.2%。
1.2方法
根據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設置情況,自行設計課程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專業課程設置和專業實踐實習兩個部分。
1.3統計處理數據采用Excel錄入,運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專業課程的設置
由表1可見:大多數畢業生認為專業課程設置在學時數和理論實驗比例上均比較適中,但在必修課程中有近30%的學生認為應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驗課時;在限選課程的設置中雖然有86.3%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預防醫學課程,但有超過40%的學生認為要壓縮《職業醫學與職業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理論學時,有70.8%建議增加臨床課程的學時數;在任選課程中有40%以上的學生建議增加《微量元素與健康》、《化妝品檢驗》、《分子毒理學》等專業擴展課程的學時數。同時調查中還顯示有64.1%的學生認為必修課太多,專業選修課程太少,應該增加選修課程的比例,拓寬選修課的范圍;有76.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應該在大學三、四年級開設更為合理,以延長畢業實踐實習的時間。
2.2專業實踐實習
由表2可見,48.5%的學生認為應該延長臨床檢驗實習時間,有61.1%的學生認為應該延長衛生檢驗實習的時間,有53.8%的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專題實習時間不足。同時調查中有47.3%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學校掌握的實踐技能不能滿足在醫院或疾病控制中心的實習工作。
3討論
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和結構層次,是培養新世紀醫學人才的必要條件[1]。畢業生通過專業實習、碩士研究生升學考試、就業面試等一系列事件,能夠根據大學專業學習的實際情況,結合社會的需求及就業升學的需要,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設置做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調查顯示在專業課程學時的設置中,有近30%的畢業生認為應該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驗課時的比例,尤其表現在專業必修課程上。衛生檢驗是一門動手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為此在教學計劃中要加大實踐課程的力度,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實驗課時的比例。
衛生檢驗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許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中,直接將預防醫學的課程體系納入衛生檢驗專業的培養模式中,幾乎沒有考慮到課程之間的交叉性和互補性,盲目根據規劃教材的內容設置課時數,從而導致了內容的重復性。例如,衛生檢驗課程中的《職業醫學檢驗》、《食品理化檢驗》、《空氣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等課程均與預防醫學的主干課程在內容中有所交叉,這就要求制定教學計劃時,綜合考慮培養目標,有機地形成課程之間的融合和知識面貫穿。調查中顯示雖然86.3%的學生認為應該在衛生檢驗專業中開設預防醫學課程,但對于預防醫學中的主干課程“三大衛生”:《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有53.6%的學生認為應該壓縮課時,《營養食品衛生學》有45.3%的學生認為應該壓縮,《環境衛生學》有43.2%的學生認為應該壓縮課時。
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科研型和開拓型復合人才[2]。強調創新意識,必須以雄厚的知識為背景,擴大和拓寬知識面。然而目前教材上的知識往往要滯后于現代醫學發展的新進程。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可通過靈活多變的任選課,將學科發展的新動態、新趨勢引入課堂,并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和隔閡,充分弘揚學生的個性,按照“科學、規范、拓寬”的方向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計。同時要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勤于思考,發揚敢于質疑的思想,在辨證的思維中獲取知識。調查中也顯示出:有64.1%的學生認為應該適當增加任選課程的比例和學時數。為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發揮高校對地方衛生服務的促進作用,我院根據社會需求和就業環境的情況,將醫學檢驗的課程有機地整合到衛生檢驗專業中,增加了《臨床檢驗基礎》、《臨床生物化學與生物化學檢驗》、《臨床血液學和血液學檢驗》等課程,制定了24周臨床檢驗實習、10周衛生檢驗實習、10周畢業專題實習的實踐教學計劃,并逐步完善了“臨床實習—臨床檢驗—衛生檢驗—畢業專題實習”四位一體的后期實踐教學模式。但通過本次調查顯示:近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各階段的實習時間均不足,而且有76.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應該調整到大學三、四年級開設,以延長畢業實踐實習的時間更為合理。這也提示,在合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同時,要進一步調整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的設置,以優化人才培養框架和課程體系。總之,課程設置的改革是高等醫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3],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師、學生共同參與,需要實踐教學基地的大力配合,需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還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摸索過程,才能將課程設置逐步趨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