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衛生論文
作者:程風敏 楊竹 吳小翎 鄧晶 王麗君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
在農村推廣應用衛生適宜技術和藥品是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對基層衛生服務人員的培訓教育,使其熟練掌握衛生適宜技術,并應用于實際臨床診斷和治療中,不僅提高了基層衛生人員的業務水平,也直接降低了人民群眾的醫療費用,這符合中國現行醫療體制改革的基本國情[1]。但要保證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效果的穩定性與持久性就必須逐步構建長效機制,而長效機制構建第一要素就是基層衛生機構的人力資源,其中因為鄉鎮衛生院在基層衛生機構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鄉鎮衛生院的人力資源成為了適宜技術長效投入的關鍵。
1重慶市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現狀
鄉鎮衛生院是連接縣級醫院和村衛生室的中間力量,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核心,也是中國三級預防醫療網絡的樞紐。因而,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技術和服務能力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重慶市共有鄉鎮衛生院1090所,其中中心衛生院304所,一般鄉鎮衛生院657所,非建制鄉鎮衛生院129所[2],但醫療人力資源現狀令人憂心。據2008年調查數據顯示全市鄉鎮衛生院僅有職工29552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5205名,占總人數85.29%;聘用臨時人員5295名,退休職工13553名。
1.1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才結構
1.1.1本市鄉鎮衛生院人員學歷結構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的學歷主要以中專學歷以下為主,占總人數的比例為63.81%,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才則比較少,還不足總數的4%,平均每個鄉鎮衛生院不到1人;碩士則更是鳳毛麟角。突出顯示本市基層衛生人員普遍存在學歷低的現象,嚴重影響到適宜技術在農村地區推廣的效果,見表1。表1、2是根據重慶市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報告整理得出。
1.1.2本市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職稱分布所占比重最大的前3項為:初級職稱、中級職稱和無職稱,其總和占衛生總人數的98.86%。其中僅初級職稱就占到總人數的73.72%。可見本市鄉鎮衛生院的衛生技術人員的職稱結構普遍偏低,見表2。
1.1.3鄉鎮衛生院技術人員中執業資格分類截止2008年全市共有執業醫師7549名,占29.95%,執業助理醫師6444名,占25.57%,注冊護士4481名,占17.78%,藥劑人員1600名,占6.35%,檢驗人員755名,占3%,其他人員4376名,占17.36%。
2農村適宜技術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2.1鄉鎮衛生院體制混亂,衛生人員整體隊伍不穩定,嚴重阻礙適宜技術推廣進程基于各地財政狀況的不盡相同和鄉鎮衛生院機構改革步伐不一致,致使鄉鎮衛生院機構編制不能統一解決,呈現出鄉鎮衛生院所有制形式各異,同一個行政區域內鄉鎮的機構性質、人員身份、工資待遇等卻不盡相同。目前,全市尚有60所衛生院未納入機構編制管理。在已實施編制管理的鄉鎮衛生院中,大部分依然是集體所有制單位。大多數區縣多年未對鄉鎮衛生院編制進行調整,由于沒有統一的編制核定標準,造成鄉鎮衛生院編制極不平衡,核編最少的僅2名,多的達到180名,差異甚大,導致鄉鎮衛生院整體隊伍很不穩定,隨意性較大,嚴重阻礙了適宜技術的推廣進程。
2.2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總體數量不夠、結構偏失、整體素質低從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現狀不難看出,目前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面臨極大的困境,主要表現在整體數量不足、素質偏低,根本無法滿足適宜技術對推廣機構的需求,何談更好地為人民提供優質的衛生服務。(1)衛技人才緊缺,2008年調查顯示全市共有農村衛生技術人員54665名,其中鄉鎮衛生院29552名,鄉村醫生25113名,平均每千農業人口擁有衛生人員2.31名,低于全市每千人口3.0名和全國每千人口3.42名的水平。(2)醫護人員比例偏失,WHO推薦的醫護比標準是1∶2,而本市鄉鎮衛生院醫護比例僅為1∶0.32;有關規定護士在醫技術人員中不低于30%,但本市僅為17.78%,相差甚遠。(3)職稱分布不均,WHO推薦的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人員高、中、初級職稱的比例是1∶3∶1,而本市鄉鎮衛生院高級職稱人員僅288名,基本上以初級職稱為主,占到總人數的73.72%,不符合標準的橄欖形分布[3]。
2.3年齡結構分化嚴重,內部學習和傳授機制不全一般來講,人員年齡結構呈橄欖型分布,從中心向兩邊逐漸減少,即人員數應以35~45歲年齡組為中心向兩邊逐漸減少為最好。這樣的人員年齡結構,老、中、青梯隊合理,能夠通過衛生院自身人員的“傳、教、幫、帶”,使醫院業務能力能夠在較長時期保持一定的水平,有利于衛生院的長期發展[4]。但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幾個示范縣-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的年齡結構呈典型的金字塔式分布,即年輕人比較多,不符合人員年齡結構呈橄欖型分布的特點。
2.4鄉鎮衛生院醫生待遇和福利低,一定程度上影響適宜技術在基層的應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本市鄉鎮衛生院人員年平均收入僅為18883元,比重慶市職工年平均工資23098元低4215元。其中在職職工工資中財政補助所占比例平均為24.12%,最高的也僅為60%。全市有709個鄉鎮衛生院建立職工醫療保險,占總數的63.53%,未建立職工醫療保險的鄉鎮衛生院仍有407個,占總數的36.47%;有501個鄉鎮衛生院建立職工養老保險,占總數的44.89%,未實行養老保險的鄉鎮衛生院615個,占總數的55.11%。適宜技術推廣的本質就是讓基層醫生在保證疾病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采用衛生適宜技術,來降低農村居民的醫療負擔,從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當然這難免會影響到鄉鎮衛生院的效益及基層醫生的個人收入,這對于本來就不富裕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更是“雪上加霜”,自然而然就會有一些基層醫療機構和個人對適宜技術產生抵制情緒,因此只有解決好鄉鎮衛生院職工的福利、待遇問題,才能使他們真正的全身心投入到適宜技術的推廣工作中去。
2.5人力資源區域分布失衡,致使各地適宜技術應用掌握程度千差萬別據2009年衛生適宜技術示范縣的衛生人力資源數據可知,各地衛生人力資源差別很大,衛生人力資源最好的銅梁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097名,占全市總數的2.36%,超過服務人口比例;榮昌縣情況次之,擁有執業(助理)醫師764名,占全市總數的2.29%,也超過服務人口的比例;情況最差的是秀山縣,全縣僅有衛生技術人員915名,占全市總數的1.03%,平均每千人口僅擁有0.78個衛生技術人員,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0名,注冊護士156名,兩者都不到全市數據的1%,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力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致使適宜技術在各地推廣進度差別甚大,適宜技術應用掌握情況也千差萬別,見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