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生態建設論文
作者:吳蔭生 朱成松 許西記 張志炳 鄒超亞
農業生態惡化,是長期存在的一大隱患,危害本省,殃及長江、珠江中下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本省將解決溫飽作為當務之急,著重抓了農村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調整,還來不及把生態的綜合治理提到重要日程。經過9年改革和發展,本省農村人均糧食占有量、人均的純收人與全國的差距雖呈擴大趨勢,但整個情況已非昔日可比;糧食生產達到了一個新的產出水平。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穩步擴展,就業門路越來越寬。就全國而言,農業的基礎地位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國家為增強農業后勁,已下決心增加投入,治理大江大河、改造中低產田,加強支農工業和農副產品商品基地建設等。在這種情況下,抓住機遇,把建立良好的山地農業生態系統與領導群眾脫貧致富結合起來,開展農業生態建設,功在國家,利在人民,澤備后世,可以收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良好效果,保證農業發展建立在穩定可靠的基礎之上。
一、本省農業生態惡化的主要表現
1.森林祖蓋率下降本省山地占87%、丘陵占10%,只有3%的河谷槽地、山間盆地,而墾殖指數已高達21.67%。全省森林覆蓋率,1957年為14.5%,1984年降為12.6%。成材林過量砍伐,加劇了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勻,森林的防護功能下降,造成了早澇災害頻繁,井泉枯竭。全省近500萬人口的地區人畜飲水困難。
2.水土流失加劇50到6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積3.5萬平方公里,現已擴大到5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30%。水土流失嚴重的縣有33個,占全省總縣數的38%。每年通過主要河流外泄泥沙近7000萬噸,相當于50萬畝耕地的肥沃表土。全省喀斯特面積占總面積的73%,由于陡坡墾殖、水土流失,難利用的石山已近2000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7.5%。
3.土壤肥力下降中低產田土面積逐年擴大,有機肥料、化肥投放量少,氮、磷、鉀比例失調。全省中低產田土面積占總耕地的80%以上,70%的耕作坡土為跑土、跑水和跑肥的“三跑”土。全省耕地中缺氮的占31.7%,缺磷的占72%,缺鉀的占26%。
4.水庫、河道淤塞嚴重多年來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未能套配,水庫集水面水土流失嚴重。據黔西南州12個小型水庫調查,近8年來淤積泥沙占庫容的32.5%,已有2個水庫報廢,5個庫容淤積近80%以上。全省河流、河床普遍上升,通航里程已較60年代縮短了“半以上。據烏江電站1984年4月實測,5年來壩前淤沙已達到原設計50年的淤積量。
5.自然災害的頻率提高成災面積擴大,,程度增加。全省50年代較大早災2年,60年代3年,70年代5年,80年代已連續3年大早。60年代年均受早成災面積600萬畝,70年代增至900萬畝,增加了38.7%。大阜夾大澇,每年有一二十萬畝良田被沖毀。近幾年,洪災造成的交通、電訊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高速遞增。泥石流、大面積的滑坡不斷發生。茅臺酒廠、水電八局駐地已發現大型滑坡的癥兆,水電八局已決定搬遷貴陽。
6.環境污染日趨嚴孟本省工業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防治污染措施,出現了點多面廣的環境污染新壓力,土•壤、水質、空氣遭受污染,局部已出現大面積的酸雨危害,氟中毒、汞中毒已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煤、水田面積擴大,水稻產量下降。以上生態惡化現象,在全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烏蒙山區畢節、威寧、赫章、納雍、織金、大方、普定、六枝、關嶺、水城、盤縣、普安、晴隆等13個縣,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低。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片區之一,生態惡化尤為嚴重。畢節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0%,占全省的比例高達40%。50年代初這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為17.1%,1984年降至6.4%,織金縣僅有2.6%。納雍縣由于植被破壞嚴重,下了20分鐘大雨,有一個村子“全軍覆沒”。烏蒙山區13縣或畢節地區六縣,生態建設顯得更為迫切。
二、農業生態建設的目標及原則
農業生態建設,涉及到多學科、多部門,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寓生態建設于經濟建設之中,真正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作為本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在200。年以前,貴州農村經濟的發展,要著力于打好基礎、理順關系、準備發展條件上做扎實的工作,以便為下世紀初較快的發展打好基礎。本世紀內,要把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生態建設,作為重要的歷史性戰略任務,提到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面前。總的目標是:從1988年至1990年,用3年時間停止對農業生態的人為破壞。5年內,全面解決溫飽。13年分別達到寬裕和小康水平。具體說,3年內,在全省范圍內停止放火燒山、亂砍亂伐森林和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等人為破壞;5年內以鄉為單位全部脫貧,人均收入不少于300元和人均口糧在200公斤以上;到本世紀末,農村人均占有糧食350公斤、肉蛋25公斤,人均收入700元,農產品商品率達50%。全省林草覆蓋率近70%,其中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達到上述目標,貴州農業生態將進入歷史性的轉變。向良性循環發展,各族農民將由解決溫飽而進入較為寬裕的水平,并將為以后時期農村生態經濟的加速發展打好基礎,為國家經濟建設重點的西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上述目標,就全省而言,是應該,也是可以達到的,但對烏蒙山區的13個縣(區)特別是畢節地區的6個縣,如無特殊政策和專項經費支助,達到上述目標是困難的。本省農業生態建設,要從山區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道路。在生態建設的部署和布局中,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并堅持下列原則:
1.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原則。要持之以恒、量力而行。要把長遠的設想和具體的階段目標,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依靠群眾、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建立在地方財力支持為主的基礎上,扎扎實實地作工作。
2.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從幫助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入手,把治山與治窮統一起來。
3.堅持大農業的綜合發展的原則。根據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規律,因地制宜地建立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體系和合理的經濟結構,使種養加協調發展。
4.堅持揚長避短興利濟貧的原則,進行全面規劃綜合治理。5.堅持突出重點,打殲滅戰的原則。要分清主次,以點帶面。要把有限的資金,主要用于扶持問題嚴重的地區,治一片成一片,開發建設一片,帶動面上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