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學檢驗論文
1開展輸血醫學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1.1醫療衛生行業需要更多輸血醫學專業人員
從1900年Landersteiner發現ABO血型系統至今,輸血醫學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自1970年代以來,造血干細胞、T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分離技術引入輸血、移植和基因治療,使輸血醫學逐漸邁向新時代;進入21世紀,通過基因重組技術獲得了藥用重組血漿蛋白和凝血因子,輸血的血液免疫學效應機制也被進一步闡明,輸血醫學正在發展成為1門涉及面廣泛的學科。近年來,我國對輸血安全也越來越重視。自1998年起,國家及最高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陸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血站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血站質量管理規范》和《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等與輸血相關的文件,涉及輸血安全的法律法規多達數10種,足見國家對加強和規范血站質量管理、確保血液安全的重視和決心。與輸血醫學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對輸血安全的重視相適應,我國的輸血衛生事業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省級血液中心、市級中心血站和基層偏遠地區中心血庫為補充的采供血服務網絡,采供血機構服務半徑逐步擴大,血液安全水平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醫院成立了獨立建制的輸血科,以四川省為例,2001年時僅有24.56%(24/57)的二、三級醫院將輸血科定為一級科室[3],而到了2008年,這一比例達到了52.20%(83/159)[4]。由此可見,醫療機構當前也需要更多具備輸血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
1.2輸血職業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足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輸血及其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從業前大多未接受專業的學歷教育,絕大多數人員來自檢驗和血液科等其他相關科室,輸血醫學知識和技能主要來源于實際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零散而非系統的培訓,而醫學院校也長期未能形成系統的輸血醫學教育體系。本世紀初的1項對部分輸血工作人員知識結構和層次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第1學歷為中專者占了80%,最終學歷為本科的約為20%,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2%[1];而直到2008年,四川省70家三級醫院、89家二級醫院輸血科共279名從業人員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為0,本科學歷者也僅為22.22%[4]。同時,臨床一線醫師對輸血基本知識的了解程度也令人擔憂,1項在上世紀末對240名在職醫師及臨床醫學、檢驗醫學學生的輸血基礎知識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師在“輸血不良反應”、“成分輸血”等輸血基礎知識上回答正確率<50%[5]。缺乏整體設計的現行輸血醫學教學模式限制了輸血醫學的整體發展,既影響了臨床輸血的正確抉擇,又影響了臨床輸血的正確實施和了輸血醫學的傳承和發展[6]。隨著輸血醫學日新月異的變化,對輸血技術專業人員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我國輸血醫學教育體系的薄弱與落后、輸血人才隊伍知識結構不合理與之形成了1個巨大的反差[7];因而急需醫學院校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專業素質的高學歷輸血醫學人才。
2開設輸血醫學高等教育的實踐
2.1生源和培養目標
本院自2008年起在檢驗醫學專業本科3年級時增設了“臨床輸血方向”班,采取學生自愿報名加考核的形式進入“輸血醫學方向”學習,培養既具有醫學檢驗技能,又具備專業輸血醫學技能的醫療衛生專業人員。
2.2師資由于輸血醫學教育
在我國剛剛起步,目前尚未建立起1支正規的受過系統輸血醫學教育與培訓的師資隊伍,因此只能結合實際情況在實踐中建設和造就1支學術水平較高、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本院把師資培訓作為發展輸血醫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具體做法包括派遣多名教師在血液中心、輸血科等進修學習,聘請有深厚理論基礎及豐富實踐經驗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及成都市血液中心專家參與教學工作等。
2.3教材、學分、課時、見習和實習
醫學檢驗本科主要課程設置不變,在此基礎上增加輸血醫學專業課程(表1)。與檢驗醫學專業學生相比,在檢驗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輸血方向教學僅對課時作較小調整。生化、微生物、免疫、臨床檢驗等專業課程與檢驗專業基本無差別,增加輸血醫學專業課時及學分,輸血醫學方向學生專業課程總學分及課時分別為61分,課時1220節,高于檢驗專業學生總學分56分及1015節課時(表2)。見習課除在醫院參觀、見習外,還安排輸血方向學生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等地見習,以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輸血方向專業知識的吸收和掌握。輸血方向和檢驗專業學生實習時間均為1年。檢驗專業學生一年實習時間均在醫院,包括臨床各科室、輸血科及檢驗科,輸血方向學生在血液中心/血站及醫院檢驗科、輸血科各實習一段時間,與前者相比,減少在醫院臨床科室實習時間,而增加了在血液中心/血站的實習,在醫院輸血科的實習時間也超過檢驗本科生(表3)。
3開展輸血醫學趙燕高等教育的思考
本院開展輸血醫學方向的目的是培養符合當代經濟社會需要,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和輸血醫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能在各級醫療機構、醫學類實驗室、醫院醫學檢驗中心(科)和血液科、血液中心血站,從事臨床醫學檢驗及輸血醫學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自2010年第1屆輸血方向本科生畢業至2013年,輸血方向本科畢業生共136人,就業率達到100%,去醫院輸血科、血液中心/血站工作的約占30%,去醫院檢驗科工作的約占50%,較好地解決了單純輸血方向就業面狹窄的問題。但是在輸血醫學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難。首先是教材的選用。參與輸血醫學教學普遍感到缺乏專門的、難度適中、適合大學本科教育的教材,目前所選教材內容與臨床免疫學檢驗、臨床基礎檢驗學部分內容重復,更缺乏專門介紹免疫血清實驗技術、血站管理、輸血科質量管理等內容;而且教材內容陳舊,跟不上輸血醫學的快速發展,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輸血醫學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為此我們已經聯合輸血行業一些知名專業學者正在編輯撰寫相關自編教材并計劃正式出版,以彌補該方面的缺陷。其次是實習基地的建設問題。實習基地建設直接影響到輸血醫學教育的質量,實習基地的條件應包括足夠的學生容量、理想的教學與生活條件、合格的師資、專門的組織機構、有一定的案例數量。自2008年起,本院與成都軍區總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成都市血液中心、綿陽市中心血站、四川省干細胞庫等合作建立了輸血醫學的實習基地,但隨著輸血醫學教育的蓬勃發展,輸血方向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現有的實習基地已不能完全滿足需求,加快實習基地建設已是1項緊迫的任務。我國輸血醫學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具有輸血醫學知識的專業人才,高等院校應抓住這一機遇,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與優勢,大力發展輸血醫學教育。本院在檢驗醫學本科生中開展臨床輸血方向的形式可能是較符合我國國情、省情的模式。但由于輸血醫學專業教育和學科建設起步晚,培養方案仍需逐步完善,教材、師資、實習基地建設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我們將進一步開拓思維,總結經驗,在實踐探索中前進,不斷完善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堅實的醫學檢驗理論和輸血醫學基礎,熟悉有關臨床知識并具有指導臨床合理科學用血能力的輸血醫學專業人才。
作者:趙燕 韓威 馬驕 賴翼 姜恒 劉愛民 單位:成都醫學院 檢驗醫學院 輸血醫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