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事業論文
作者:胡奇志
貴州毛南族聚居區醫療衛生事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1938年平舟、大塘兩地建立了衛生所,至1949年底貴州解放,貴州毛南族主要聚居地平塘縣只有縣衛生院和通州分院兩處衛生設施,醫衛人員13人,病床4張。1950年以后,貴州毛南族聚居區醫療衛生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原縣衛生院更名建設為縣人民醫院,并建立了縣婦幼保健站、縣衛生防疫站等縣級衛生保健防疫機構。后陸續建立了區鄉或公社衛生所等衛生設施,第一次在貴州毛南族聚居區建立了農村衛生機構[1]。
1平塘縣醫療衛生機構現狀
平塘縣衛生局所轄單位有縣人民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院、縣衛生監督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及19個鄉(鎮)衛生院。全縣衛生部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17人,病床314張,其中:縣人民醫院病床170張,縣婦幼保健院病床10張。
1.1鄉鎮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至2009年底,卡蒲毛南族鄉、者密鎮、大塘鎮、高鎮鎮、和平鎮、羊鳳鄉等毛南族聚居鄉鎮,共有衛生院6個,病床41張,職工人數45人,其中:衛技人員40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有主治醫師、主管護師6人;醫師、醫士、護師、護士、藥劑士、中醫士34人。其中,毛南族主要聚居的三個鄉鎮中,卡蒲毛南族鄉有鄉衛生院1所,病床2張,醫務人員7人。者密鎮有鎮醫院1所,病床10張,醫務人員13人。大塘鎮有鎮醫院1所,病床10張,醫務人員13人[2]。
1.2村級衛生設施建設:利用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專項項目,平塘縣積極推進毛南族村級衛生設施建設。2005年至2008年,通過中央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專項資金,投入312.7萬元,為大塘鎮洋方村、卡蒲毛南族鄉場河村、河中村、交畝村、者泥村、者密鎮甲術村、六硐村、者密村等毛南族聚居村實施衛生建設項目20個,建成1500多平方米村衛生室,硬化村衛生室周邊場地3200平方米,完善8個村衛生室室內配套設施及常用藥品。8個村衛生室建筑面積都達60平方米以上,各村都有1名以上衛生員、病床4張、冰箱1臺、高壓消毒鍋、紫外線消毒器各1臺、醫療器械各一套13種、藥品柜2個及常用藥品150多種,基本滿足群眾常見病就醫需要。2009年,中央預算內投資20萬元,為卡蒲毛南族鄉關上村建設建筑面積220平方米的文化衛生室;2010年,中央預算內分別投資20萬元,為者密鎮拉弓村、者密鎮甲坨村、卡蒲毛南族鄉擺卡村、卡蒲毛南族鄉甲翁村建設建筑面積220平方米的文化衛生室[3]。
2貴州毛南族的公共衛生
毛南族最為集中的卡蒲鄉嚴格用好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和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以及省、州財政幫扶資金,通過抓好示范,以場河、新關、河中3個村為中心,以整村推進覆蓋全鄉的思路規劃運行,抓好各種項目的實施。截止2007年底,建設新農村示范點2個,完成進寨路硬化1520平方米,改廁改圈20戶,建設占地12畝的五保供養中心(敬老院)1個,庭院花臺建設80個,河堤綠化660米。標志牌、衛生監督牌48平方米,建垃圾池6個。截止2008年10月,共實施項目41個,其中:基礎設施項目20個(掃尾工程2個),完成公路建設28千米,鄉村硬化路面完成5.4萬平方米,完成水利排污溝970米,河道改造90米,文化衛生室建設300平方米。在河中村、新關村、場河村實施危房改造共17戶,擴修鄉村公路7條33千米[4]。
3毛南族傳統醫藥
毛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及與疾病、生物和環境傷害作斗爭的實踐中,積累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寶貴的民族醫藥經驗,他們除以口傳心授、實踐提升后產生并逐步發展的本民族醫藥體系外,還善于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醫藥理論,將其深刻的融合到本民族醫藥體系之中,使毛南族醫藥得以不斷完善和延續。在當前新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中,作為有著一定特色的民族醫藥,也在其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3.1病因:毛南族醫理中對春時病溫、夏時病熱、秋時病涼、冬時病寒的認識頗為深刻,認為四時之病得之于天時,現之于人體,人體感病為時病,時病生而正氣損,故須按四時五運六氣分而治之,識時令、治時病、用適方,才不會以表象辨病,延誤診治。同時,他們還注意到環境、飲食、情志、房事失當及外傷等致病因素對人的影響[5]。
3.2疾病診斷方法:毛南族醫生從直觀診病逐漸認識到人體內外相關的道理,注意到內部臟器功能的健康與否,均可在體表有相關表現,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在辨病診斷的醫療實踐中,經過思考、觀察、提高和積累、總結后通過看體表(望)、詢情況(問)、聞氣味(聞)、摸骨摸脈摸肌肉(切)的四診方法,對多數常見病癥的判斷是很準確的,特別是曾經跟師或隨老一輩醫生親自見過的常見病,其診斷準確率更高,這得益于沒有文字而產生的感性認識。毛南族醫學的這種以耳聞目睹、口傳心授去診斷疾病的方法有其準確性高的特點,但也有診斷面窄的缺隙,如果沒有親自聽到或看見的疾病,在診治時就有相應的不足,存在“心悟”的成分。
3.3治療方法:毛南族醫學經歷了漫長的巫醫巫術的階段。在巫醫之后,開始有針對性的利用草藥治療簡單傷病。在治法上,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治療法。從巫醫發展到現代的藥物治療方法,在長期的實踐中,毛南族醫師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有意念治病方法,有以自制藥為主的內消外擦法、按摩法、洗浴法、煎制草藥內服法等有效的治療方法。近現代以來,毛南族醫師以自己豐富的行醫經驗總結和吸取其他民族特別是中醫理論精髓,把傳統的草醫草藥治療上升到循癥辨證的治療方法。如“治病治本,標本兼治;分清急緩,寒熱虛實;虛補實瀉,隨證而治;治貴權變,正治反治;急而治標,緩而治本;陰陽平衡,辨證論治”。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毛南族醫師以自己的實踐經驗解釋了疾病治療八法。
3.3.1解表發汗法:用發汗的藥物達開泄毛孔驅逐病邪之目的,此類治法稱為解表發汗法。應用此法時毛南族醫師沒有進一步的辨證(即沒有中醫辛溫發汗和辛涼發汗的明確分界),汗出為度,往往用在疾病初起時。其常用藥物有紫蘇、荊芥、生姜、蔥白、葛根等,或取其中數味藥的鮮品煎水洗浴,往往效果顯著。
3.3.2引吐消積法:用藥物或物理方法催吐,使病人吐出胃中有毒有害或久積不化的物質,此類方法所用藥物有瓜蒂、豬羊血等。或煎水灌下,或令病人吞下腥惡之物,均可達到引吐消積解毒之功效。危急之時,以馬尾或人之毛發探刺咽部,亦可達到引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