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德育論文
本文作者:楊曉芹 作者單位:楚雄市鹿城幼兒園
如果將人的一生比作一條河流,那么,人生最初的幾年就是河的源頭。源頭上的一點扭曲,都有可能改變河流的走向。只要在源頭上輕輕引導一下,就能徹底改變一個人一生的方向,這正是德育的魅力所在。德育對所有的學校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對幼兒園來說,更有其特殊的功能。因為幼兒期是人的啟蒙期,是一個人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影響。作為基礎教育奠基工程的幼兒園教育,怎樣把握住這個有利時機,有效地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呢?我認為,幼兒是幼兒園德育的對象,只有從實際出發,不斷增強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幼兒園德育形成合力,學校、社會、家庭“三育”一體,縱橫銜接,融會貫通,幼兒園德育才具有生命力。
一、建“網絡”,創設教育氛圍
幼兒園德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要把德育工作抓好、抓實,首先就應重視和加強全程德育管理,建立全員、全方位科學育人的教育機制,充分發揮幼兒園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功能作用,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形成共識。其次,還要編織一個德育網絡,把幼兒園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部門都有機地聯結起來,組成一個由學校、黨政、保教組、后勤組等分層管理,黨、團、工會、年級組、后勤、保育對口管理的運行機制;再結合幼兒園實際,從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緊緊抓住“養成教育”這個中心,制定出內容豐富、方法多樣、趣味濃厚、手段創新的,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的,更貼近幼兒實際的管理措施和評價體系。將幼兒園德育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園風、園紀、園貌以及保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營造出“德育無小事,事事有人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盡所能,自主參與,團結干事”的教育氛圍。
二、強隊伍,形成德育新局面
“以人教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以人教人,即以自身的行為、準則去教育別人。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幼兒對教師的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能認真地模仿和學習。可見教師對幼兒品德形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作用。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孩子。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才能給幼兒以示范的教育影響。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一個學校的教師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的校風,這樣也就有利于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只有不斷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規范教師們的言行,使教師起到榜樣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園良好的園風、教風、學風的形成,才能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從而形成德育工作新局面,為幼兒園德育合力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重實效,營造育人氛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德育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幼兒園一日生活及各個環節都滲透著德育因素,教師要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感情豐富、易激動的特點,注意從情感教育入手,善于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發事件,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既注重德育的顯性滲透,也不忽視德育的隱性滲透。如:自己用小匙吃飯、洗臉、穿衣、疊被子教師運用獎勵和表揚的方法要求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不僅手變巧了,小腦瓜變靈了,每天的勞動習慣也養成了。我們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比如:有的幼兒有不收拾玩具的壞習慣,如果一味批評,效果不會很好。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閃光點,適時地進行隨機教育。發現幼兒穿戴特別整齊、漂亮,教師用稱贊的語氣表揚小朋友:“咦,你今天特別漂亮,對不對”?幼兒肯定會高興地回答說:“對”。教師可趁熱打鐵說:“你自己漂亮還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樣漂亮才行。你看,你現在的玩具把屋子搞得亂七八糟,你說怎么辦好呢?”這時幼兒肯定會自覺收拾,教師要及時加以獎勵,并在同伴面前表揚幼兒,變批評為指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不良行為習慣就會逐漸改正。又如,游戲時把玩具或頭飾主動讓給別人,孩子偶爾說出有禮貌的話語時,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事例進行隨機表揚鼓勵,引導幼兒養成辨別是非的好習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了孩子的心靈。因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親眼目睹,親耳所聽,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顯而易見的。只有充分利用生活常規對幼兒進行良好品德的養成教育,把德育要求落實到每個幼兒,才能使幼兒教育真正體現“時時有德育,處處有德育”。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把青少年培養成“全面和諧發展的人”。3~6歲對于人的一生來說,是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黃金時代。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從而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如,自私,愛發脾氣,任性固執,聽不得批評,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遇到困難愛哭等等。因此,對獨生子女幼兒進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據幼兒身心的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應以培養其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應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應以培養其誠實的品質為主;對待不良個性的幼兒應以矯正訓練為主。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使幼兒獲得好的發展。我們設計、組織的活動,也要注重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手段,發揮教育的整體效益,寓教于樂,讓幼兒在玩樂中,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氣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達到教育的最優化。
四、“三育”一體,整體協調,形成合力
德育工作的根本在于學校、社會、家庭的整體協調。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由于父母與幼兒的親情關系的影響,他們往往對來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響接受得更快些,更多些。所以要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為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和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思想品德變化的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教師也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的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產生實效。為確保幼兒園德育的持久性、實效性,幼兒園還應主動爭取家長的配合,可組建家長委員會,專門協調和配合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工作;可定期召開家長會,互通幼兒情況;還可舉辦家長學校,聘請家庭教育專家講授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還可讓幼兒家長現身說法,傳授家庭教育的先進經驗,為幼兒家長提供一個相互溝通、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平臺。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的不斷發展,幼兒教育逐步與社會溝通,向社區開放,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教育服務。因此,幼兒園應加強與社會溝通,與社區聯手,不斷加強幼兒園“三個文明”的建設;還要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參加適量的社會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將在幼兒園里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并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生活、學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