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吳燁茜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乃國之根本,關乎到社會發展的根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日益雄厚,國家領導人愈加重視教育對于轉型期社會的重要性,有關部門也更有能力為興辦教育事業創造良好的條件。然而,在各項支持教育事業的政策紛紛出臺的同時,一些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其中,農村基礎教育問題便是具有代表性的焦點之一。由于我國社會工業化不徹底,工業二元化結構的弊端便在農村地區顯現出來。那么,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的主要問題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對策?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一、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經費不足,直接影響著教學條件。教育經費的短缺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199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不過,在這個至今仍沒有實現的目標中,真正落實到農村中小學的經費更是九牛一毛。2001年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規定,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實際上是由縣、鄉政府和農民共同負擔的,從而造成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因地區不同而呈現差異性。雖然農村稅費改革后,中央和各省對教育提供了巨額轉移支付資金。但是,這些資金僅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方式下撥,給地方財政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一些地方政府把國家下撥給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經費,挪作他用,加劇了農村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李嵐清同志曾一針見血地批評過:“一些地方教育沒有抓好,教師工資發不出去,到縣里一查,不少是因為花錢干了不該干的事,而把財政缺口留在農村教師工資上,向上面要補助。”①隨著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政策的實行,教育附加費不允許再向農民收取,直接導致了農村教育經費來源減少,經費不足的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二)教師素質欠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首先,農村教師不配套現象嚴重,不少學校聘請臨時代課教師,無法保障正常開課和教學質量。當前,農村師資隊伍中的正式在編人員只占到部分比例,其余多是“拿起書本是教師,放下課本是農民”的鄉村老教師和代課教師。師范院校畢業的優秀青年教師爭相留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根本不愿意去往更需要他們、能使他們自身價值更大化的“村小”。留在農村的多為學歷低、素質較差的人員,這導致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其次,新課程改革對目前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從教育理念到教學行為徹底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轉變。農村教師本身學養不高,又缺乏求異思變的改革氛圍與實質性的有效指導,因此在提高教育質量的轉變過程中困難重重。其中最顯著的表現即教育科研與教學工作的脫節。目前許多農村教師都是“經驗型”、“辛苦型”的“公仆”,“研究型”、“創造型”的“專家”少之又少。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力量本來就薄弱,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論上的指導,但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缺乏有效培訓。
(三)學校布局調整過快,直接影響著機會均等。近年來,部分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在未經深入研究與考察的情況下,便輕率地進行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這不僅扭曲了國家政策對于調整中小學布局的初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學生“上學難”的境遇。以云南為例,從2002年至今,全省的小學已從20595所減少到14059所,減少了31.7%;教學點從20531減少到7238個,減少64.7%。其中,一師一校點從14291個減少到3063個,減少78.6%。②十年來,云南省的小學少了三成,而隸屬每個小學的教學點更是少了六成半,其中一個老師的教學點干脆減少了近八成。最驚人之處是,為了上學,有的孩子需要走上六小時的路程,距離近的也得一個多小時。在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一所村完小,學校5年級的一個班,就有10個學生輟學,無論老師們怎么勸說,孩子都不愿回學校上學。由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步伐太快、一些工作不配套,不僅增加了農村家庭的負擔,造成了新的“上學難”,還因上學路途遙遠,加之對孩子讀書后的前途不可預知,農村出現了新的輟學現象。事實表明,農村孩子并沒有因集中辦學而變“上學”為“上好學”。
(四)學生逐年減少,直接影響著辦學規模。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逐年遞減,學生人數隨之呈現下滑趨勢,辦學規模也日趨萎縮,導致農村中小學生源減少、流失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農村計劃生育工作初見成效,孩子的出生率在逐年降低,其二,處于育齡期的年輕人都在外打工,隨著流入地政府對于外來打工子女入學政策的放寬,其子女多跟隨父母在流入地學校借讀,其三,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不少家庭加入了“小康”之列。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急于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正日益影響著農村家長。然而這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在農村道路交通狀況大大改善的條件下,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進教學質量較好的城鎮學校、鄉中心小學就讀,甚至進城鎮陪讀。用家長的話說就是:“不為別的,就為讓讓他們早點適應城里的生活環境,多見見世面,受到更優質的教育。”
二、農村基礎教育面臨困境的原因
透過現象看本質,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后天的扭曲,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辦學意識滯后,教育目標錯位,新課程理念貫徹不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就給我們指明了辦學方向,規定了辦教育的總目標。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的影響,農村中許多教育工作者把升學與成才等同,把升學率的高低與辦學質量的優劣等同。此外,農村基礎教育偏向優秀學生,忽視大部分學生,同時確實沒有能力把辦學的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身上。因此,在城市教育已開始意識到自身對于教育總目標的偏離時,農村教育目標的單一性仍在導致教育內容視野的狹窄。教學目標多定位為好操作的知識技能類,教法多為簡單的分析講解類,追求結果忽視過程成為必然,新課改成了裝門面的招牌,重視學生基本素養的養成成為空頭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