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張森 單位:白銀市育才學校
為了解西部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狀,探討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我們走訪調研了部分地區,在獲取詳實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對實施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信息化設備管理機制不健全,設備資源使用目的不明確。農村地區信息化設備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直接影響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設發展。學校缺少專門的監督機構或機構不合理,對學校信息化建設沒有公開的進行監督檢查,使學校信息化設備的使用大打折扣。其次,信息化設備資源的使用目的不明確,所謂的信息化教學,就是指教育者和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
2.教師素質結構的不平衡,角色難以轉化。教師素質結構的不平衡直接制約著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學校管理者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夠,而致使信息化建設不能提到應有的議事日程上;部分教師意識到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但是對整個信息化教育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全面,把信息化教育單純地理解為用信息技術“徹底包裝”起來的外在形式,這種片面的認識讓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大打折扣,也縮減了其發揮作用的空間環境和時間維度,致使設備無用武之地。由于地域的差異和城鄉觀念的差異,農村教師比城市教師更難以實現信息化所要求的角色轉換。
3.教育資源匱乏,僅有的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很多學校使用的教學資源主要由上級部門配送(以光盤為主)或利用衛星接收,網絡下載和校本開發獲得的資源甚少。為提供并開發教育資源的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三模式”———多媒體計算機房、衛星電視接收系統、光盤播放點在農村很多學校已經配置到位,但是這些系統真正被利用起來為教學服務的又有多少值得我們思考。同時,上級配送的光盤資源存在實效性、可修改性及交互性差,不能與課程教學配套等弊端,大多數已經被淘汰??梢?,教學資源獲取渠道單一,種類少,質量不高是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還很弱,幾乎沒有發揮教師在教學中主動創造教育資源的作用。
二、有效對策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其發展過程中總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而信息化建設完善和發展過程,正是以解決一系列矛盾為體現。因此,要使信息化建設在西部地區中小學,尤其是在貧困邊遠地區良好的發展下去,更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做一些中長期的投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制定詳細的發展規劃,優化資金投入。農村中小學學校要有自己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要管理好、用好現有的電教資金,還要多方籌措。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不容忽視軟件建設,即“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學校要充分分析其在教學中所能發揮的教育功能,選擇教學效率高的系統進行建設,同時還要考慮其運行成本和現有資金。
2.培養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信息意識,才能驅動教師利用信息工具獲取信息知識,處理、創造信息,發揮信息效益,優化教育過程,調高教育質量和效益。
3.發揮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效益,建立政策機制,豐富資源建設。TLRC(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是“農遠工程”探索出的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組織和平臺,是一個能供教師集中學習和資源獲取,為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服務,使其教學能夠更加有效的學習型組織。西部農村地區的課程資源缺乏是阻礙教育信息化實施的最主要因素,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的作用,輻射周邊學校,利用“三種模式”開發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式,將校外資源與校本資源有效整合,將課外資源同課本資源有效整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組織有經驗、有能力的教師隊伍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服務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還需要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機制作保障,如激勵機制、科研機制、示范機制等多種機制,激勵師生積極投入到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去,使整個區域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得到整體和諧的推進。
4.以校本培訓為主,加強教師自主學習,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師培訓體系。校本培訓是為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展目標的需求,由學校發起、組織,主要在學校中進行的一種教師在職培訓形式。而教師的自主學習是基于教學實踐的學習而非被動的培訓。不論是在校本培訓還是教師的自主學習,其培訓內容都要充分考慮到農村教師的需求,滿足教師的求知欲望,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及教學技術等方面進行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同時,在培訓時間上,要充分考慮農村教師的實際困難,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培訓理念,在時間、資金上給予保障,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訓中。隨著網絡的普及,將網絡帶進農村也是農村教師們共同期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