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視發展論文
作者:王韌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周年,西部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廣播電視事業也不例外。在今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部的廣播電視業應該通過內部搞活、外部聯合的總體思路夯實基礎,營造氛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一、通過內部搞活思想,營造好外部聯合的軟環境
作為上層建筑的廣播電視,其發展必然受到經濟基礎的限制,所以,西部的廣播電視事業普遍存在基礎較弱、投資不足、技術設備不夠精良、人才培養及儲備不夠理想、節目不夠豐富、創收乏力等特征。但是,廣播電視業作為意識形態的體現,作為宣傳工具和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廣播電視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其發展有可能突破地域經濟條件的限制。比如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甘肅蘭州,可以創辦出亞洲發行量第一的《讀者》雜志。西部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從現狀言,落后于東中部,但從后發優勢看,在其發展中,又可以吸取前行者的經驗教訓,減少許多彎路和探索,從而可以大大加快發展進程。另外,從全國廣播電視的發展局勢看,東中部特別是東部的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整體實力雄厚,其節目、經營、人才、資本等溢出資源需要擴張消化,西部廣播電視正好成為最理想的承載地。近年來,寧夏衛視與上海文廣、青海跟湖南的合作就是這一趨勢的先例。由此可見,西部的廣播電視從業者,特別是管理人員要看到目前自身發展的機遇和優勢所在,克服自怨自艾、甘于落后的畏難情緒,樹立打鐵先得自身硬和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思想,理清思路,找準方向,夯實基礎,營造環境,謀求發展。
西部各地廣播電視業的基礎不盡相同,存在的主要問題也各有偏重。在發展的起步階段,必須因地制宜,抓主要矛盾。總體來說,具有共性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基礎設施的改善。在廣播電視的發展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何況廣播電視又是一個重技術、重裝備的行業。目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廣播電視的應用技術也向數字化、自動化、精密化方向發展,無論是采訪、錄制、編輯,還是播控、發射,都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應用,現場直播、網絡升級等,更是依賴于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因此,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放在優先地位。建設中注意起點要高、規劃合理,并具備一定的超前性和兼容性。二是節目質量的提高。在節目的定位上,西部地區決不能效仿中央臺和東部一些大臺,而是要另辟蹊徑,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路子來,這樣節目才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那種一味地追求大而全、鋪攤子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應該集中力量,盡心打造“土特產”,搞出自己的拳頭產品來,才會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通過內部搞活體制,搭建好外部聯合的大平臺
廣播電視起初按事業單位體制運行,后來逐步改革實施“事業性質企業化運作”。2001年8月國家頒布《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后,將電影從“事業性質”中剝離出來,定位為“企業性質”。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發行、傳輸網絡部分,以及影視劇等節目制作與銷售部門,可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進行市場運作,為主業服務。”即宣傳和經營“兩分開”,經營部分可以組建企業公司,生發出新的市場經營主體。2009年10月21日,上海市宣布將現在的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更名為上海廣播電視臺,實行事業體制,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出資成立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英文簡稱依然是SMG),是臺屬、臺控、臺管的控股企業集團,由企業本部業務部、若干家子公司和職能部門組成,除新聞以外的節目采制都納入公司運作。
西部廣播電視雖然在經濟實力上落后,但可以很好地借鑒東中部廣播電視體制改革發展的得失及經驗,從而占得先機,在體制上實現較大的騰挪空間。蘭州廣播電視總臺在2008年初就注冊成立了臺控獨資的蘭州星廣電實業發展公司,在節目制作、廣告經營、旅游及會展業務等方面積極開拓,已成為總臺主要經濟支柱。這種體制的突破同時為完全按照市場化進行運作,并按照市場原則,跨越行政區域進行合作聯營奠定了廣闊的體制空間。而且,廣播電視的企業實體,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多方籌資、融資,克服資金缺乏的困擾,為發展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廣播電視業是一項朝陽產業,尤其是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可以大有作為。很多企業和資本,還是很愿意和廣播電視業合作。應該說,只要選擇了合適的合作項目,籌資和融資還是比較容易。至少,東中部與西部廣播電視企業實體之間進行廣告經營或影視劇制作的股份制合作,在體制方面,不存在任何障礙。
三、通過內部搞活機制,設置好外部聯合的結合點
一是采取制播分離的節目生產機制。現階段我國廣播電視仍以制播合一運行機制為主。這一機制存在明顯不足:如不利于降低制作成本,因為在事業體制下經費由國家財政撥付,自產自銷,一方面節目制作上不計成本,浪費嚴重,另一方面制作的節目多數只播一次,利用率低,單位節目成本加大;不利于吸引社會上更廣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能實現節目生產的社會化,使節目生產規模受限,不能滿足播出需求(據估計,全國電視臺每年需要的節目時間大約為1000萬小時,但是目前全國的節目量不足300萬小時);不利于節目制作激勵,節目生產多從意識形態出發,很少考慮受眾多元化需求,自給自足,沒有競爭,人浮于事,沒有有效的激勵機制。西部廣播電視在節目生產上宜采取制播分離運行機制,設立節目制作公司(獨資或合資),進行節目生產。一方面滿足本臺播出(按質論價,內部結算),另一方面還可面向市場銷售。由于節目制作公司面對的是市場,會千方百計控制節目制作成本,提高節目制作效率。節目制作公司制作出來的節目可以同時銷售給多家播出機構,降低單位節目的制作成本,還可對節目資源進行再編輯和后續開發利用,取得更多利潤。制播分離運行機制也有利于市場競爭和激勵,在完全市場化運作下,節目制作公司實力能夠不斷壯大,極大地調動專業人才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除了繁榮當地節目生產市場,滿足精細化和分眾化需求外,還能夠打破前店后廠式的“、小而全”封閉式的節目生產方式,形成現代廣電產業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鏈,并使與之相關的資本市場、生產市場、播出市場、流通市場、消費市場和調查市場得以快速成長,打破地方保護下的區域市場障礙,加快廣電產業流通市場的形成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