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文化論文
作者:董志強 蕭仕平 單位:集美大學政法學院
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個文化傳統由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思想觀念、民間習俗、風土風情、宗教信仰等遺跡構筑而成。在漫長的歲月里,流入的中原文化大傳統與當地山海相隨的自然環境塑造出福建多姿多彩的各種特色文化,這些文化最終被歷史沉積為當今深厚而豐富的福建地方文化傳統。近幾年來,福建省加速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在海西發展戰略面前,福建地方文化傳統將有何作為呢?
一、福建地方文化資源與海西區域文化建設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被列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七個發展目標之首,因此發展海西區域經濟無疑是海西建設的關鍵性目標。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文化則反過來對經濟,乃至社會起促進和推動作用。要言之,文化對經濟和社會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有學者就指出:“現代區域之間的競爭,是不同地域范圍內區域間綜合實力的角逐,既是其資源、能源、技術、項目等‘硬實力’的競爭,更是文化、生態、科技、形象等‘軟實力’的競爭,其中文化……是一個區域的靈魂和內涵,是一個區域的品格的象征。看一個區域有沒有吸引力,有沒有競爭力,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至關重要。”[1]64因此區域文化發展也是海西建設發展的內在要求。2010年1月30日由福建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批準的《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在發展目標中提到“促進文化建設新發展,”在實施“十大舉措”中,更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任務。那么如何促進海西文化建設新發展,實現文化強省?對此,福建固有的地方文化資源是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的。
(一)福建地方文化資源能賦予海西區域文化建設相應的文化基礎
就區域文化看,現代區域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含著物質文化的方面,也包含著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面,所以現代區域文化應包含該區域的物質條件、社會規范和社會精神風貌這三個具體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說,物質條件是當地固有的自然環境和被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財富,它包括了具體的文化場所、文化設施、建筑產品、道路交通、旅游景觀等,凝聚著該文化區域人民的智慧與價值觀念,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社會規范指具體區域的文化主體參與社會物質活動和精神生活的行動規則,它既包括為保證各種活動正常進行具有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規章,也包括歷史以來同樣起著作用的約定俗成的民間鄉野的習俗慣制等;社會精神風貌則指具體區域的文化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民風、審美情感、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等。在三個具體的組成方面上,社會精神風貌最為直觀,且具有感染力,是區域文化中最活躍的因素,而社會規范是維系該區域社會群體關系的無形紐帶和相對穩固的模式,物質條件則是區域文化最基礎的部分。以上三個方面各有特點而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地區具體生動的區域文化。
就文化建設看,在構成區域文化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的三個方面上,我們看到無論是物質條件的方面,還是社會規范和社會精神風貌的方面,地方文化資源都參與其間,海西文化也不例外。首先,在作為構成區域文化的物質條件方面,福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以物質化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源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福建有武夷山、鼓浪嶼、集美學村、閩西土樓、大金湖、閩菜和惠安女等各種人文景觀;有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1處,土樓世界文化遺產1處,泰寧世界文化遺產1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5處;有泉州、福州、漳州、長汀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此外還有許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村)等。這些可感的、以物質化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源具體、豐富,是海西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在作為構成區域文化的社會規范方面,福建歷史以來形成的各色地方性文化,如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畬族文化等文化中都包含著由社會共同體成員長期共同而形成的生活行為規則。比如在閩南文化中,當人們發生沖突,需要化解矛盾時,爭執的雙方就會邀請當地的德行高尚、明白事理的尊者賢人作為調解糾紛的“中人”,來主持公道。入席后“中人”在中間位置坐下,沖突雙方分坐兩邊,邊飲茶,邊擺事實,講道理,然后由“中人”予以評理、裁決。這種邊吃茶、邊講理的一種生活習俗在民間由來已久,是閩南用于解決糾紛的一種較普遍的形式或慣制。又比如,有學者曾以福建省一個叫八井村的畬族聚落區為例,考察了畬族習慣法及其歷史流變,認為習慣法是民間社會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自發形成的,調整人際關系的一種具有相對強制性的規范。它調整和規范著民間鄉野中人們的行為,從而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必要的公共秩序。[2]385這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間習俗慣制有些依然在一定范圍內起著作用,它們實際上也是海西區域文化具體內容的有機部分。再次,在作為構成區域文化的精神條件方面,福建地方的諸多文化傳統都富含著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民風、審美情感、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等內容,如,在價值觀上,媽祖文化中拯危救困的觀念,朱子文化中誠己修身的觀念等等;在民風上,客家人敦厚剛毅的風格、閩南人拼搏頑強的風格、閩北人質樸安和的風格等等。福建不同地域存在的這些體現為價值觀和民風等方面的多種文化要素都歷久不衰,深深地浸潤在我們現有的文化世界之中。總之,海西區域文化建設,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在對以往文化傳統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此看來,福建地方文化資源對當前海西區域文化建設是有益的,海西文化傳統中的諸多文化要素本身恰恰是海西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是海西區域文化建設的基礎。
(二)福建地方文化資源是催生海西區域文化個性風格的關鍵因素
就區域文化發展看,區域文化的建設有其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是建立起富有競爭力的區域文化形態。但問題在于,怎樣的區域文化才是有競爭力的區域文化形態呢?應該清楚的是,不同文化之間不僅在量上有可比較性,而且更有質上的可比較性,在當今各地都普遍注意區域文化建設,比較不同區域文化競爭力的高低,通過量上進行比較已經不合時宜。關鍵應在質上進行文化競爭力的比較。與其它地區形態相似、相同的文化是難以產生區域文化競爭力的,區域文化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這種文化必須有個性風格,只有具備個性風格的區域文化才能凸現出本地文化資本的比較優勢,才是有競爭力的。那么,區域文化的個性風格又從何而來呢?不同地區文化傳統中的特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以及它們在具體文化樣態上體現出的地方韻味就構筑了本地區基本的個性風格。顯然,區域文化的個性風格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淀方能逐步形成。具體說,也就是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是催生區域文化的個性風格的關鍵因素!在歷史的演進中,不同地區形成地方特色的具體物質文化樣態,同時也逐漸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這種具有個性、異質性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以及在具體文化樣態上體現出的地方韻味也就構成了本地區基本的人文特色。因此,要使海西區域文化有其鮮明的個性風格,那就一定要挖掘福建地方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深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乃至文化的具體文化樣態上體現出來的地方韻味,在此基礎上,通過弘揚地方已有的這些人文特色,從文化、教育、宣傳以及經濟等各領域多頭并進,才能最終開顯出獨特文化發展前景,培育出富有時代氣息的區域文化的個性風格。蘇文菁教授就注意到,福建地方文化傳統中的海洋特色,她注意到通過對這種文化資源的挖掘,要求創造性地彰顯海西區域文化的個性風格。她說,對于福建來說,“閩文化過去創造了中國海洋文化的極致,……對海而言,傳統閩文化需要進一步挖掘,……將處于區域層面的海洋文化提升到民族文化的層次。”[3]29此言甚是。由此可見,福建地方文化資源不僅賦予海西區域文化建設相應的文化基礎,它還是催生海西區域文化個性風格的關鍵因素,海西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離不開我們對福建地方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