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互聯網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莊漢文 李曉娟 單位:暨南大學
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同比增長17.5%,[1]在5億多的網民中學生占了30.2%,而大專以上學歷的占了22.4%,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網民群落,在我國快速發展的網絡社會中,大學校園的網絡使用與管理,是一個事關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內容,值得關注和重視。
一、我國網絡社會的發展趨勢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將滲透到整個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并出現現實社會網絡化,網絡社會現實化相互交錯的融合狀態。網絡生態、網絡政治應運而生,網絡經濟迅猛發展,各國網絡軍事競爭日趨激烈。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網絡社會的發展趨勢。
(一)現實社會與網絡生存相互交融
中國移動總裁李躍表示,將全面推動“無線城市”建設,未來網絡地址的無限供應將成為可能。2010上海世博園無線網絡全覆蓋給數以千萬計的參觀者帶來了便利。無線網絡免費兩個月使用是廣州亞運惠民政策之一,讓身在廣州的人們感受到隨時隨地的接入無線網絡即時獲得資訊的方便。在未來的社會中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網絡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行業和領域。企業、政府、教育、媒體、醫療等都實現網絡信息化?,F實社會的網絡化和網絡社會的現實化最終可能發展為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高度重疊,兩個世界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這會導致原有的民族國家的存在方式不得不面對網絡社會高度發達所帶來的種種挑戰,社會治理也將隨著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高度重疊而不得不重新加以詮釋。
(二)網絡信息化加速現代化進程
中國的現代化,在肇始階段即面臨著宏大的網絡信息化浪潮。網絡技術革命將加速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網絡信息化將進一步激活和發掘我國人口多、市場大的潛力,有效地減少我國經濟和社會運行中的信息不對稱性,縮小與發達國家的“信息差距”,消除“信息貧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網絡化在社會各領域的普及將提高我國經濟與社會運行的效率及質量,并具有潛在的后發優勢。在未來,信息網絡化將有效緩解人力資源開發任務重與教育資源十分緊缺的矛盾,通過遠程教育中國6億農民可在當地接受技能培訓獲取就業信息,不必再走入眾多學校。信息網絡化能使我國更多地利用世界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提高創新的效率,將為我國的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信息化發展使知識的傳遞不再受距離的限制,國家為扶貧攻堅和西部大開發而采取的政策將在網絡時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力量。網絡時代信息更新換代加速,信息傳播將越來越自由和即時,為我國企業、產業、經濟、社會諸方面的新陳代謝提供了催化劑。
(三)網絡政治生態建構任務更為艱巨
網絡信息技術及其網絡虛擬社會打破了傳統政治生態的局限,改變了傳統政治生態的棲身之基與生存環境。意識形態的一元主導性與多樣性并存將成為我國網絡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特征。網絡社會中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由于網絡的現實化效應,網絡社會的價值觀會映射到現實社會。因此,如何保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和先進性將成為我黨長期執政面臨的挑戰,網絡政治生態建構任務更為艱巨。
(四)網絡軍事斗爭日趨激烈
在網絡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提升軍隊作戰能力的“倍增器”,如同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一樣,爭奪制網權已逐漸演變成為各軍事大國維持和提高軍事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軍事指揮系統對電腦網絡依賴度越來越高的形勢下,高科技信息戰正在成為一種日益重要的作戰方式。在一些緊急的必要時刻,通過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情報信息和防空等軍用網絡系統,甚至悄無聲息地在瞬間破壞、癱瘓、控制敵方的商務、政務等民用網絡系統,就可以收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神奇軍事效果。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軍事上的全面應用,我們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高科技網絡戰。
(五)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
網絡經濟中最為活躍的元素是電子商務。據統計,2008年中國企業間的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96萬億人民幣,比2005年增加了3.55倍,比2007年增長了39.4%。[2]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高度融合將是一大趨勢?,F在社會的物聯網越來越發達,網上購物可以隨時跟蹤貨物的流通情況,在將來幾乎所有的重要物品都可以根據需要“置身”于網絡之中。隨著網絡社會高度發達時期的到來,免費的網絡服務會越來越多,網絡應用將普及到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家電開發的重點將是提高家電的人機網絡互動的性能,如網絡冰箱、網絡微波爐、網絡洗衣機將逐漸普及,人們即使外出也可通過手機上網對家里的各種電器進行操作和控制。網絡經濟將促使工業經濟等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新和變革。
二、大學校園互聯網管理的現狀
大學校園互聯網管理中主要以校園網為主,我國高校校園網建設從1992年清華大學建設校園網開始,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而我國高校大規模開始校園網建設則是從1998年開始的,雖然起步較晚,但多數高校已經建成了以門戶網站和眾多二級網站相結合的綜合性校園網,基本實現了校園的行政辦公管理、教學科研交流、遠程電子通信、互聯網新聞瀏覽等基本功能,形成了以教學為主,以新聞、管理、服務為輔的校園互聯網分級格局。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網民的數量越來越大,大學校園互聯網管理越來越引起重視。各高校一手抓技術建設,一手抓服務管理,積極推動互聯網管理的各項工作,例如:強化網絡監控措施,升級網絡軟硬件設備,加大病毒防范和監控,保證信息資源檔案安全,加強網站訪問的風險管理,落實大學生網絡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教育等。大學校園互聯網管理處于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但隨著校園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一些問題也不斷凸顯出來,如在網絡安全教育方面,大學生網絡法治觀念相對滯后,互聯網國家安全意識淡漠,網絡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網絡監督機制匱乏,以及網絡道德文化建設滯后等。有的文章還指出“,我國高校對校園網絡輿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實行‘誰建網站誰管理、誰負責’,而學生網站則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職管理,沒有建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管理機構,管理主體不明確”[3]。校園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保證大學校園互聯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