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營論文
1林區開展生態經營型建設的必要性
林區生態經營型建設,即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將人與自然的對抗變為人與自然的協調,把林業生產經營建立在生物共生、物質循環再生的良性循環基礎上,尋求生態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逐步建立起一個生態結構良好、功能健全、物質資源豐富、多種效益并存、環境優良、有利于林區經濟持續發展的生態經營體系。
多年來森工企業形成以原木生產為中心的單一開發經營體系,由于產業產品結構簡單,對經濟波動的應變能力低,逐漸顯示出其生態脆弱性。森林經過多年反復的采伐,尤其是次生林區的采伐,加之周邊林緣的采伐和開荒,林緣在后退,森林的消失導致永久凍土消融,引起沼澤化。據調查,由于成過熟森林面積逐年減少,林分質量下降而河谷開荒面積增加,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明顯的是貫穿林區境內的大小河流年輸沙量不斷增加,流量減少,河床提高,有的改了河道甚至干枯。有的將輕度沼澤和疏林地改為水旱作農田,加之耕作制度不合理,過分依賴化肥、農藥,有機質歸還率低,使原有土壤的魚卵狀團粒結構被破壞,導致表土沙化、底土僵化,水分循環受阻,抗旱抗澇能力減弱。一些林業企業多種經營項目缺乏生態規劃性,不僅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和資源,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有的企業不顧本地資源狀況,盲目上馬一些多種經營加工廠,因資源儲量不足,不得不下馬,不僅嚴重地破壞了森林生態結構,而且經濟損失慘重。有些企業為了解決職工的吃飯問題,大搞山地開荒,致使林地、植被大面積消失,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現象時有發生。還有的企業大上黑木耳等食用菌段栽項目,大量依賴闊葉樹木,致使林分結構嚴重失調,誘發病蟲害,林木資源損失慘重。歷年來發生的洪災、旱災、沙塵天氣等自然災害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缺乏生態規劃,忽視生態建設而造成的。由此可見,在林區生產經營活動中,推行生態經營制度有其現實意義。
2構建林區生態經營模式的原則
首先應明確構建生態經營模式的總體思路和途徑,應堅持有利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地實際,構建生態經營體系。各林業企業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資源狀況不同,所構建的生態經營模式也不盡相同。
(1)立足于本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增值,夯實生態經營發展基礎。應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作為構建生態經營模式的主體。尤其面對林區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現實,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對本地區的野生經濟植物資源及土地、水草資源等進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清楚各種資源的蘊藏量和分布區域,本著開發利用量和再生量保持平衡的原則,確定開發利用種類。二要對再生量小于利用量的種類,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開發措施。特別對不能再生的種類和瀕危種類,要制定保護方案,加以管護。三要在資源普查基礎上,按合理開發利用原則,制定出可持續開發利用規劃,確定出可直接開發利用的種類和保護開發利用的種類,以及可進行人工引種馴化栽培的種類。四是要在充分利用林區的土地資源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對林木資源要加強管護,嚴格禁止毀林開荒和亂砍濫伐。五要對水草等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有計劃地發展以草食動物為主的畜牧業和養殖業,實現永續利用,夯實林業多種經營發展的基礎。
(2)建立以食物鏈和深加工聯結的,以林為主,林、農、牧、漁、工合理配置的綜合開發協調發展的生態經營體系。為了不使植物—動物—微生物的食物鏈發生缺環或斷鏈,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按照功能定位,林業企業的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加工業應協調發展。在資源使用上,應堅持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采則采的原則,充分利用林區的各種資源。要形成山上有林保主業(長遠有林發展),山下土地種菜糧(短期有糧不慌),山崗草地放牛羊,溝塘水面養魚鴨,林副廢料栽木耳,春季上山采野菜,秋季上山采藥材,工業園區搞加工的復合型產業結構。要堅持“大規模、大群體和小規模、小群體”的兩條腿走路,由大規模轉變為規模大小適當,以增加經營上的靈活性和經濟上的應變能力,便于集約經營和增加就業機會,使林區經濟步入林多、糧多、畜多、肥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環軌道。
(3)由高投入、高產出轉變為依靠先進技術,實現生態系統自給、生物自肥,以獲取高的凈產出。要實現經營生產高產優質高效,必須堅持林業科教一體化,全面實施科教興林戰略。在堅持技術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的同時,要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如良種選育,合理林分類型的建立,邊緣效應和生態位理論的應用,正確的水肥管理,優化撫育措施,現有技術的合理組裝,地栽食用菌和畜牧業新技術等。同時還要強化人工調控手段,通過實施生物工程技術,結合傳統栽培技術,創造適應木本植物和農作物群體生長的環境,使一些生長期長、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北藥、蔬菜品種在本地區安家落戶,調節生物群體的時空結構,填補空白生態位。注意把植物和農作物調整到生態最佳適應區,引進的新品種作物種類,要做到適地適種,既要選擇適應生態環境的作物種類,又要充分利用資源特點趨利避害,保持生態經濟系統的持續性和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
3林區生態經營的應用與實踐
在林業經營單位內,土地類別和資源種類多種多樣,貫徹因地制宜原則,按土地類別和資源種類規劃各種產業,建立不同生態經營類型,持續合理地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生產潛力和持續合理地利用資源的基礎。產業和產品的多樣性將有效地提高企業經營的穩定程度。從林業企業經營發展現狀、資源狀況和生態環境的實際出發,以下四種生態經營類型得到應用。
一是建立森林立體結構。由大面積的單一結構轉變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立體結構,增加時間和空間上的多樣性。按照土地類型培育相應樹種林分,將小面積純林和混交林在水平方向上合理配置,選擇具有正邊緣效應的樹種進行帶狀或塊狀混交,按生態位原理將有經濟價值的喬灌草構成多層群落。這種結構的多樣性可獲得較高的生產力,并對病蟲害、火災等自然災害有較高的抗性,還能實現經營周期上的長短結合、以短養長。
二是農牧漁禽綜合開發。適于水草資源豐富的林區。這些林業企業有大面積的水草資源,除了適當開荒種地發展種植業外,應發展畜牧業和漁業。如:養羊、養鵝、養魚、養蛙等。充分利用水草資源綜合開發,有計劃地在生態載量不超的前提下,增加森林生態系統中有經濟價值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