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交通經濟論文
0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交通運輸事業快速發展,其成績令人歡欣鼓舞。但由于諸多原因,目前,我國交通經濟監測體系尚未健全,監測機制不完善,監測分析滯后,預警功能較弱,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管理的指導性不強,不能滿足政府、行業、企業和公眾的信息需求。這不能不說是理論界和產業界的缺憾。因此,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探尋交通經濟監測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體系和新機制已成為理論界和產業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研究現狀述評
在我國,“大交通”、“大統計”和“經濟運行狀況統計監測”的研究均始于上世紀中后期,其研究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研究表明,發展“大交通”、實施“大統計”、開展“經濟運行狀況統計監測”是時發表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將三者進行有機融合,研究“大交通”與“大統計”背景下交通經濟運行狀況統計監測模式與監測體系卻未見有文獻報道。目前,國內有關交通經濟監測的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有:張志俊的《道路運輸經濟運行統計監測預警問題研究》、武旭等的《鐵路運輸經濟預警系統的研究》、房瑋的《民航運輸經濟運行預警技術研究》、黃曉韓的《郵政業務發展景氣指數的研制及應用》等。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地快速發展,交通經濟監測實踐工作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推進,如交通運輸部的《道路旅客運輸經濟運行動態監測機制》,北京市的《交通運輸行業統計平臺建設》等。這些研究對發展交通經濟監測的理論與方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以下缺陷:(1)對“大交通”背景下交通經濟監測研究甚少,研究對象過于微觀,實用性不強;(2)對“大統計”背景下交通經濟監測少有研究,研究方法單一,適用性不強;(3)理論研究相對較多,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脫節,監測效果不理想,指導性不強。國內的相關研究多為構建指標體系,提出綜合指數的方法構想,具體的應用研究則較為薄弱。而國外交通經濟監測范圍相對比較寬泛,注重從大量的調查樣本中尋找規律,研究更具有說服力,也更具有實用性。美國經濟分析局、美國運輸局所做相關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證。
2交通經濟監測的現狀與問題
受我國交通運輸管理模式、統計大環境、經濟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交通經濟監測理論研究不夠,實踐探索不力,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保障機制不健全交通經濟監測工作是國民經濟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系統工作,其實施需要在組織、人員、經費、制度、法規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目前,由于思想認識、管理水平、客觀現實等因素的影響,保障機制不很健全,交通經濟監測工作實施不力,深層次推動難度較大。同時,交通經濟監測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或帶有苗頭性的跡象,很多時候缺乏持續有效的保障機制進行調控,不少問題常常得不到解決,交通經濟監測失去意義。(2)工作機制不規范交通經濟監測工作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有其科學的體系結構、程序流程和技術規范。目前,受思想認識、部門分工、體制機制、信息共享等因素影響交通經濟監測工作推動不力、實施困難。不少地方交通經濟監測工作最終演變成為一個部門或一兩個人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大交通統計”的背景下,綜合應用交通統計信息進行交通經濟監測難度較大;受現實的統計基礎、人員業務素質等的影響,交通經濟監測體系不健全、方法不很科學(沒有將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很好的應用),程序不很規范,工作質量不高。(3)激勵機制不完善目前,交通經濟運行統計監測工作主要由交通統計部門來牽頭組織實施,受統計工作在基層不太受重視的影響,交通經濟監測也不很受重視。事實上,該項工作一方面不受重視,缺少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又綜合性強、技術高、難度大,致使不少地方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4)應急機制不健全目前,交通部門有比較健全的處置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對于應對“非典”、地震、冰災等突發事件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應對從容。但受我國交通運輸市場集中度低、統計監測預警能力弱、經濟應急反映能力差等因素的影響,面對交通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異常情況,交通經濟監測應急機制不健全,監測預警功能弱,快速響應能力差。
3交通經濟監測模式與監測體系構建
(1)監測主體。交通經濟監測主體是交通經濟監測的組織者和執行者,直接影響著交通經濟監測的模式和效果。通過對國家、區域、產業、企業、經營業戶等監測主體的類別、數量分布、需求信息、監測基礎、資源優勢、配合程度等調查研究和比較分析,確立了以區域、產業、企業(即“三重”)為重點的交通經濟監測主體和監測模式。(2)監測客體。交通經濟監測客體是交通經濟監測的對象,分析交通經濟監測的環境,研究不同監測客體在監測信息提供方面的優勢與劣勢等問題,結合交通經濟監測的重點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建立“點-線-面-體”(即“四位”)相結合的監測客體(網點)體系。“點”主要指運輸場站、物流園區、集貿市場、集散中心等,“線”主要指運輸線路(如公路、鐵路、航空等運輸線路),“面”主要指某一層面或側面(如地市、運輸方式、運輸對象等),“體”主要指整體或綜合(如省市、綜合運輸等)。(3)監測內容。交通經濟監測內容主要是明確要監測哪些內容,收集哪些信息及監測頻率等。通過調查、歸納和整理不同利益主體的監測信息需求類型、需求內容、需求頻率、需求程度、需求形式等,結合監測的可能與實際、近期和遠期規劃,凝練監測內容,構建監測指標,編排監測序列,滿足不同利益主體的監測信息需求。(4)監測技術。交通經濟監測技術主要指統計監測的手段、工具和方法等。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交通運輸統計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化計量手段、數據傳輸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對交通經濟監測的網點布設、數據采集、數據分析處理、信息發布應用等進行技術優化和流程再造(如圖2所示),凸顯交通經濟監測的科學性、先進性和有效性。(5)監測目標。考慮交通經濟監測的基礎,分析監測的可能,提出不同層面和時期的監測目標。主要監測目標有:一是實施區域、產業、企業等不同模式和層面的交通經濟監測,滿足不同利益主體的信息需求和決策需要;二是建立健全“大交通”與“大統計”背景下交通經濟監測網絡,實現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從而科學、便捷地對交通經濟運行狀況進行監測、預警和評判;三是提升交通經濟監測水平,降低決策的風險,為經濟社會和交通運輸業和諧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參考。(6)監測機制。交通經濟監測機制是確保交通經濟監測工作長期、持續和有效運轉的制度體系。構建交通經濟監測機制,既要考慮交通經濟監測的現狀和基礎,又要考慮長遠規劃和未來的發展。應從保障機制、工作機制、激勵機制、應急機制等方面建立交通經濟監測機制(如圖3所示),以促進交通經濟監測工作持續、有效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