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戲曲論文
江蘇省北部地區(以下簡稱“蘇北”)包括徐州、淮安、宿遷等,地處中國南北交界,擁有豐富的可資利用的傳統戲曲資源,當地流傳的傳統戲曲猶如一顆顆明珠積淀著民族藝術的傳統,極具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挖掘和開發利用蘇北傳統戲曲資源,既是傳承和保護民族傳統藝術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我校開發并利用蘇北傳統戲曲資源,探索學校發展的特色之路。
一、充分利用環境資源
學校環境資源主要包括校園環境資源和教室環境資源。我校設置戲曲展館,布置戲曲文化墻、戲曲走廊,在圖書館典藏傳統戲曲的文字、文獻、圖片、音像資料,用具有濃郁戲曲風格的圖像作為校園標識或校服圖案,將校園鈴聲全部換成戲曲音樂。用學生的戲曲藝術作品裝飾教室,教室的墻壁用戲曲舞臺圖案作為裝飾,懸掛戲曲剪紙、泥塑、紙塑作品,板報、專欄以臉譜等戲曲圖案作為題花和線條等,使學生在濃厚的戲曲氛圍中引發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熱愛,激發民族自豪感,形成審美觀念,發展審美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環節,是開發利用傳統戲曲資源的主要途徑,蘇北傳統戲曲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從學科課堂教學人手。藝術類課堂深受學生喜愛,是開發利用蘇北傳統戲曲資源的主要課堂。音樂、舞蹈課中欣賞優秀劇目,教學生學唱戲曲名段,演奏二胡、笛子、土琵琶、鑼鼓等,進行手眼身法步等戲曲基本功的教學;美術課安排學生欣賞舞臺美術、臉譜藝術、服裝造型等,讓學生學習戲曲圖案的構圖、設色;手工課,讓學生進行戲曲風格的剪紙、泥塑、紙塑,用最簡單的材料制作戲曲道具等,使學生了解戲曲藝術特點,感受傳統戲曲藝術的魅力。
語文課中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和德育因素,是開發利用蘇北傳統戲曲資源的又一重要課堂。教師讓學生收集整理反映勞動人民勤勞、善良、勇敢,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戲曲故事、戲詞、歌謠,反映蘇北風土人情的名段。教師先介紹其思想情感、戲曲背景、故事主人公等,讓學生了解故事、戲詞等文字中所包含的審美、德育因素和語言學習素材等,使學生受到審美感染。社會和體育課堂是開發利用蘇北傳統戲曲資源的重要途徑。
社會課教師還可以挖掘蘇北傳統戲曲故事、戲曲人物所蘊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踢腿、下腰、旋子、跑龍套等戲曲基本功,感受這些基本功洋溢著的程式美和動作美,體會其蘊含的審美情趣。課外活動資源的充分利用是學校開發利用蘇北傳統戲曲資源的途徑之一。我校根據本地特色和學生的興趣,組建一些社團或興趣小組,到當地文化站或劇團查閱和收集民間傳統戲曲的圖片、照片、實物資料,聘請專業演員、民間藝人、戲曲藝術傳承人等來校指導,舉辦各種講座,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戲曲方面的才藝。
三、充分利用社區資源
蘇北各地都有在傳統節日舉行小戲演出的習俗,如廟會、春節等。在這樣的氣氛下,發動家長帶學生去觀看,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學校還可以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熏陶。一方面發動家長共同搜集和提供資料,像照片、剪紙、圖書、畫報、戲曲樂器等,另一方面邀請喜歡戲曲的爺爺奶奶到校園來露一手,和教師一起指導學生。這樣,家長等社區資源和學生、教師就產生了互動,戲曲教育就會逐漸步入良性軌道。
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戲曲藝術,學校教育責無旁貸。戲曲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開發傳統戲曲資源,戲曲這朵藝術奇葩定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成為校園健康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