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發展論文
作者:曾新華 單位:吉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現代高科技的興起與發展,信息社會的到來,人類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生活質量的改善與生命質量的提高,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IV與結核菌雙重感染等許多不斷涌現出的新的公共衛生問題,使得人們對公共衛生越來越重視,面對這種新形勢,筆者試圖根據公共衛生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今后發展的思路與措施,旨在促進公共衛生的發展,不斷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1“預防為主”成為當代醫學的主題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或地區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水準如何,是反映現代社會發展、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公共衛生工作的發展,把“預防為主”作為衛生工作方針的第一方針,將保障和增進人民健康視為衛生工作的唯一宗旨,僅數十年的時間使我國衛生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如死因構成中傳染病死因已從解放前的第1、2位下降到目前的第8、9位,某些傳染病、寄生蟲病得到有效控制或被消滅。在兒童中普遍實行了計劃免疫接種,城鄉“十四苗”覆蓋率均達到90%以上;嬰兒死亡率由解放前的200‰降至目前的20.8‰以下;一些嚴重威脅人民生命的非傳染病(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在病因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人均期望壽命已由解放前的35歲延長到目前的73歲。實踐證明,“預防為主”的方針是符合我國國情,行之有效的正確方針,從發展的眼光看,這個方針也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主題,世界衛生工作的走向。要小康先健康,WHO曾定義“健康不等于沒有疾病和不虛弱,健康是指在軀體、精神以及社會適應這幾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這種新的健康觀無疑推動了預防保健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人們從生物、心理、社會以及個人、家庭和社區的維度上去研究健康與疾病的關系。顯而易見,這種整體的健康觀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來說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其科學內涵,而且引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可謂是一切以研究環境與人、社會與保健為標志,并為人類不斷尋求新的保健措施的醫學革命,這個革命的主題是“預防為主”。
2公共衛生的現狀
今天,我們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比任何時候更需要用預防醫學的手段來加以探索和解決。如發展中國家的傳染病,據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僅腹瀉病2000年全球達40億例;同年全球傳染病死亡高達1700萬人,作為當今十大“殺手”之一的乙型肝炎每年在全球導致110萬人死亡。我國是肝炎大國,乙肝平均感染率達60%,曾感染過該病者近6億人,HBV攜帶者有1.2億。又如,近年來像瘟疫一樣流行的性傳播性疾病正在死灰復燃般地迅速蔓延我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性病患者已突破170萬人次,而且呈上升趨勢。結核病全球呈現出回升趨勢,據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資料統計,我國現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高達450萬、傳染性肺結核病人150萬,每年因結核病死亡的人數達13萬人;一些地方病,寄生蟲病尚未有效控制;一批新發現的傳染病如艾滋病、戊、己、庚型肝炎,萊姆病、O-157、瘋牛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IV與結核菌的雙重感染等,將對人類健康帶來新的威脅。在發達國家正面臨著急劇上升的非傳染病和人口老齡化及社會衛生問題,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意外事故,已構成當今最重要的死因;此外,日愈嚴重的吸煙、酗酒、吸毒、自殺、濫用藥物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等,都迫切需要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家們盡快提出有效的控制辦法與預防措施。作為預防醫學工作者,既要看到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巨大成就和積極向上的世界趨勢,又要看到我們面臨的嚴峻現實。冷靜思考一下,公共衛生與國民經濟增長,與群眾健康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現了滯留或萎縮的勢頭,這與其肩負的使命很不相襯的,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2.1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和把握目前,由于不少疾病的病源或發病機制被闡明,疫病已被控制或基本消滅,很多地方政府領導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和把握,誤認為不再需要在公共衛生領域花費更多的人力、財力,甚至有的領導根本不知道疾控中心是干什么的,把疾控中心(衛生防疫站)推向市場,削減人員,削減經費,導致經費緊張,設備陳舊,突出地表現在信息渠道不暢通,信息統計不準確,反應不快,應急準備不足。
2.2長期受到落后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現狀不盡人意,同長期受到落后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是分不開的。千百年來建立在個體經濟上的傳統文化比較注重現實,看不到長遠造福于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重要性,只有當個體患上某種疾病時,才會領悟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同時,這種落后的文化意識還將社會文明引向某種歧途,導致對健康追求的錯誤走向。筆者一項調查表明,在我國相當一部分的地區,特別是經濟狀況改善之后的農村,人們所追求的除了改善必要的居住條件(造房)和一般性文化娛樂(電視、音響)外,把相當部分的富余資金用在求神拜佛,建造寺廟、祠堂、辦紅白喜事活動,祈禱所謂的未來幸福與安康;地方政府部門則突出地表現在大興土木工程,大造樓堂館所,大建寺廟、濫建紀念場所,搞所謂的旅游景區,而對改善衛生環境,疾病預防即顯得吝嗇和漠不關心。
2.3普遍存在重治輕防的意識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尤其是某些基層和經濟不發達的農村把疾病控制機構(衛生防疫站)視為半行政半業務的辦事處,或者將它作為應付中心工作的突擊隊;甚至認為防疫工作者不是醫師,因此在用人上濫竽充數,使相當部分的非業務人員進入。據哈醫大的一份報告提示:目前我國衛生防疫部門無正規學歷者占36.89%,中專學歷的占46.32%,而大專以上者僅16.79%,在某些縣無學歷者甚至高達50~60%,嚴重地影響著防疫工作的質量。
2.4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和經濟投入不足在我國,80%的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而城市衛生資源80%又在大醫院,而在占人口80%廣大的基層和農村地區僅占20%,衛生經濟學家們稱其為“倒三角”。同時,近年來地方政府衛生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出現逐步下降的趨勢,1982年為3.27%,1992年為2.19%,1999年為2.10%,2007年則為2.00%甚至以下。而衛生防疫經費在衛生事業費中所占的比例又如何?現以經濟狀況較好的浙江省為例,1993年該省衛生事業費用占全省財政支出的4.23%,而衛生防疫經費又占其中的11.7%;如果再按城鄉8:2的比例分配,農村防疫經費更是零頭。那么在經濟狀況較差或差的省份或地區,就可想而知了。雖然目前中央政府加大了轉移支付力度,但由于上級管理層的層層盤剝,專項經費不能做到專款專用,致使衛生防疫機構經費短缺程度,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工作的開展,可以說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和經費投入不足,是造成公共衛生事業萎縮或發展緩慢的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