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理學
一、巧設問題
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新的知識點的講解。只有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比如將要講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時,如果直接給出結論,那么,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相反,如果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氣體鑒別的實驗入手,問:“這里有三瓶無色無味的氣體,其中一瓶是氧氣,我們如何來鑒別”。學生會異口同聲的回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是氧氣”。首先,應對學生給予肯定,再接著問:“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同時提示學生空氣中和氧氣瓶中氧氣濃度不同、木條燃燒也是化學反應,肯定有學生說:“氧氣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氧氣是燃燒反應的反應物,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這就是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這樣使得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達到了師生互動的效果。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自然就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二、善于使用道具,增強學生的感官認知
在無機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物質結構部分太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東西和學生一起制作教學道具。
比如,在雜化軌道、分子的空間構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提前準備四個細長的氣球,上課時讓學生把它們吹起來,分別用繩將其扎成一頭大一頭小,再在立體空間內將它們連起來,這樣就做成了一個SP3雜化軌道的模型,結合幾何知識,學生得出SP3雜化軌道的夾角為109°28′;接著用針扎破一個氣球,剩余的三個放在一個平面上,一個SP2雜化軌道的模型做成了,學生得出SP2雜化軌道的夾角為120°;接著用針再扎破一個氣球,剩余的兩個使其成一直線,一個SP雜化軌道的模型做成了,學生得出SP雜化軌道的夾角為180°。再結合不同分子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從而得出其分子的空間構型,這樣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了抽象的理論知識。
三、巧設比喻
從簡單的自然現象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無機化學中的許多概念和理論都是高度抽象和難以理解的。
為了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難懂的內容,可運用恰當的比喻進行通俗講解。例如,在講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時,把電子在不同軌道上的先后排布比做如圖1所示水的先后流入,設想水是沿著左壁流入圖1所示裝置,則肯定是1S滿了才流入2S,其后是2P、3S、3P……,對照此圖學生可以很輕松地掌握核外電子的排布。這樣把某些抽象難懂的理論、概念和淺顯易懂的比喻結合起來,使學生處于一種熟悉的背景中,通俗易懂。
四、要注重課余與學生的交流
封閉性教學已被開放式教學所代替,有交流,才有促進,才有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網絡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信息資源分享和利用的廣闊平臺,為局限性的教學資源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開辟了一條寬闊的大道,為教學質量飛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QQ聊天或發送E-mail與教師進行交流,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