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
一、選用分層次教學,使得教學內容得以豐富起來,并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
現在,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內容一直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過程當中,其大致涵蓋了:excel2003、word2003以及power-point2003的使用,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網絡基礎,數制以及windows操作系統概述。因為我國的地區以及教育體制的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趨勢,因而導致各個地區的教學水準具有很大的不同之處,與此同時,學生的計算機水平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倘若未將學生的差別性考慮進去僅僅使用一樣教學手段教授課程的話,那么將會對許多學生產生嚴重的影響。倘若我們均憑借著相同的教學模式水準,具備好基礎的同學將會在課堂上表現得不大積極,缺乏學習欲望,學習熱情也會遭受到嚴重的打擊,更有甚者還會對課堂的紀律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一部分同學也會因各式各樣的客觀性原因喪失自信,并存在討厭學習的思想。所以,在詳細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實施分層次教學。針對具備一定基礎且有能力的同學,教師應當設置好更高水平的教學目的,使得學生在將計算機文化基礎學完以后可以非常順利地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MSoffice;而針對學習不好的那些學生,在教學大綱上規定學生要對excel、word以及windows操作進行熟練地掌握,但是僅僅只需學生初步地認識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該分層次教學的手段,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將一些具備實際操作作用的、學生們較為感興趣的內容教授給學生,。與此同時,還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耐心疏導他們,從而指引學生實現主動學習的目的。比方說,在對第一章計算機基礎進行講述的時候,由遠古時代的計數工具至世界上首臺電子計算機的發明,這中間將很多時期的關鍵的典型人物的最具代表性的故事穿插進去了,其側重于對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上的兩大重要性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講述,即:圖靈以及馮•諾伊曼,從而使得較為乏味的計算機發展歷史極具趣味性,進而引起學生們的關注;面對學生講述些計算機的硬件的構成要素,鼠標、鍵盤以及顯示器,學生們均較為熟悉,然而,但是其對于電腦主機內部的硬件的認識度還不夠通透,因此,作為計算機老師,其在授課的時候可以將內存、硬件、主板等硬件帶入到課堂當中去,從而使其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出來;在對windowsxp操作系統進行講述的過程當中,不僅要對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以及功用進行講述,還要對學生很少看到并且使用到的unix以及linux操作系統進行簡要地闡述,在這當中,還將比爾蓋茨的故事插入進去,這有利于學生的眼界的開拓;而在學習使用word2003的表格的時候,應當盡量使得教學內容愈漸豐富,并選用word表格能夠將工作報表、個人簡歷以及課程表等制作出來,把學生的就業需求當成目的,以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所以,應當將其同畢業論文結合起來,使得學生能夠將目錄的自動生成等掌握好;在學習利用excel表格的過程當中,對于函數的運用與認識,學生們均覺得難度挺大的,但是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將實體公司財務求算也加入了進去,再與實際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計算不是很泛泛,趨近于易學易懂,從而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得以提升。
二、積極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并且對于學生們的個人能力的培養進行重視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正源于此。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是杜威非常反對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使用填鴨式以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的應用性極強,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當把學生當為中心,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及能動性得到充分體現,使學生擁有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學習和研究所教課程。舉個例子,在教學中,師生位子可以調換一下,這樣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紀律得到有效的管理;在課堂上,提問時教師應當使用合理的語言,將其指導性、啟發性以及激勵性體現出來;布置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差異,幫助學生建立一個非常合理的學習目標。
三、合理安排課時,精講多練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采用集中上課和上機指導是兩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總學時為44學時,其中8學時為理論,課件和板書相結合在多媒體教室集中上課,而剩余36學時主要在機房上課,主要采用教學軟件方式授課,由于本課程是一門注重實際操作的課程,不能依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光講不練”,達不到教學效果,所以二學時90分鐘的課程,要依據老師當眾演示20分鐘,學生練習消化、老師全面指導50分鐘,老師總結10分鐘,學生再練習10分鐘的安排,這就對老師提高了要求,老師的語言組織即生動又要言簡意賅,做到老師“精講”學生“多練”。
四、完善考核手段,積極將“以考促學”機制建設起來
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考核的劃分,可分成期末考試以及平時成績兩大塊,二者各占一半。該“以考促學”的行為能夠期末成績以及平時表現將嚴格把握住,以此推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主動地、認真地去練習、學習,從而使他們的學習動力得到加強。在教育教學時,最為關鍵的環節就屬期末考試了,其是對教學的得失的評價的重要標準,與此同時,它也是對教學質量進行保障的一種要素。傳統意義上是實施上上機操作考試。但是因為任何一個機房的計算機的數目均具有局限性,不能夠再兩個學生間空出一個位置來。所以,要防止相隔的兩個同學之間做一樣的題目,進而對考試的公平性進行較好的保障。然而,因為教師在出題目的時候任務過重,可能會對題目的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考試的過程當中,均是依靠系統隨機性地組合試卷,然后再在學生答完試卷的時候馬上給出成績。該考試手段能夠對原先考試的方案的不足之處進行有效地避免,例:系統所提供的適時成績不僅僅能夠對試卷批改的時效性做好保障,而且又可以對試卷批改的精確性進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