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農學專業是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專業,它為我國培養各級各類農業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農學專業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實踐教學環節是農學專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實際操作能力為目的的各種教學形式的統稱。實踐教學目前仍然是制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效果,國內各高校在認識及實踐中進行了大量有意義的探索。[1]山東農業大學建設了開放式實踐教學平臺,[2]沈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把認識性實踐、印證性實踐、科研性實踐、生產性實踐等環節有機結合,探索出教學新體系。[1]北京農學院在原有農事實踐課的基礎上,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在1997年形成了農事學課程。[3]山西農業大學在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結合實踐教學自身情況及發展水平,借鑒北京農學院已有農事學課程教學成果,在2004年開設了農事學課程。農事學課程是農學專業的必修課,是農學專業唯一一門以實踐教學為主的課程,經過7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農事學教學體系逐漸完善,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以求適應當前高等農業院校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
一、開設農事學課程是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傳統農事操作課很難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農學專業是高等農業院校老專業,其實踐教學體系隨時代的發展不斷的改革完善。早在20世紀80年代,山西農業大學作物栽培教研室對作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在大學第二、三學期開設作物形態觀測與農事操作課程,在第四、五學期開設作物生產技術等實踐課程。[4]這些課程的設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專業教學計劃的調整,上述實踐課程不斷被壓縮,最后只保留了農事操作課程。這一課程目前在全國許多高等農業院校中還在開設,并被許多高校列為必修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中,由于缺少相關教學指導書和教學大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隨意性,課程考核標準也很難把握。[5]在學生學習農事操作課程之后,很多教師發現,在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耕作學等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普遍實踐能力較差,學生對作物播種、田間管理、作物形態識別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說掌握了。這些知識的不足,使得學生對學習生物統計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作物育種學等課程特別困難。尤其是從1999年高校擴招后,學生人數大大增加了,同時,農學專業中來自城市的學生比例在不斷增加,這些學生對農業生產常識不了解,即使來自農村的學生,也很少接觸農業生產實踐。這就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差了,暴露出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薄弱,也大大影響了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這個問題如不解決,必將降低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利于培養合格的人才。
(二)農事學課程的設立迎合了加強實踐教學大趨勢
1.設立過渡性實踐課程作物生產技術
為了加強農學專業實踐教學,在認真分析了農事操作課程教學效果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學體系不完善,教學手段落后之后,在2002年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取消原來的農事操作課程,開設作物生產技術課程,課程總學時為100學時,其中理論教學內容20學時,實踐教學80學時,分兩個學期完成教學任務,在農學專業第六、七學期開課。這次教學改革,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增加課程理論教學時數。原來的農事操作沒有理論教學,只有實踐環節,不利于教師講授理論知識;作物生產技術課程中有了理論教學部分,有利于形成課堂知識交流和即時安排實踐環節,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對實踐課的重視。
(2)建立專門的實踐教學基地。用于農事實踐的土地3300m2,保證了教學用地。
(3)成立了新的教學團隊,用全新教學方法進行實踐教學。自2002年春季學期開始上課,課程開設了三年。在實踐教學中,每2~3個同學負責種植一種作物,參加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全過程管理。在課程考核方面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春季采用理論考核與平時成績結合,秋季結合具體實踐,撰寫“田間管理要點總結”和“年終生產實踐總結”兩篇課程論文。
2.設立農事學課程
作物生產技術課程進行了3年的教學實踐改革。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在第六、七學期,學生既要參加農事實踐訓練,又要參加科學研究訓練,這兩個實踐活動互相影響;考慮到農事實踐是科學研究實踐的先導課,我們認為課程開設應該提早一年進行,讓學生盡早學習作物生產技術;又由于課程不僅僅是生產技術,還包括許多農事理論,因此對課程名稱和學時數都作了調整。結合2004年山西農業大學對各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借鑒北京農學院農事學課程改革經驗,[6~8]新教學大綱將作物生產技術更名為農事學,學時數54學時,開課學期設在第四、五學期,為跨學期課程。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又設立了農事學實踐課程,學時4周。農事學課程與農事學實踐同步教學。
二、農事學課程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
(一)教學內容以實踐為主,理論密切聯系實踐
從理論上學習基本的農事理論知識,了解中國農業技術發展史。在實踐中認識作物,掌握作物各生育階段的形態特征,觀測記錄作物生育時期、測定株高、葉面積等形態指標,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對作物的感性認識。從3月份開始,學生要完成作物從播前準備、整地、播種、田間管理、作物收獲及測產等生產環節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作物生產各環節的實踐技能。并根據所學知識,編制農事月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