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其后又于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和8月多次發文鼓勵各高校開展雙語教學[1]。國內各高校由此開始實行教學改革,其中雙語教學就是教改內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2009年以來,懷化學院開設實施“以專業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構建課堂教學、實習實訓、校園文化活動‘三位一體’育人新體系,以突出能力素質、融通‘人’‘才’培養,提升專業教育的市場適應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各系部圍繞“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經濟學系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展了《國際商法》和《國際貿易實務》兩門雙語教學課程。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國際商法》雙語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可行性
國貿以經濟學為一級學科,而《國際商法》屬于法學學科,學習這門課程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法學基礎,實施雙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英語水平。而國貿專業的學生畢竟不是學英語專業的,不能嫻熟地用英語交流及討論問題,而一般英語和法律專業英語又存在較大差別,學生學起來力不從心,如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實施雙語教學,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國貿專業由于該專業及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在招收學生時對學生的英語成績要求比其他專業高,而且該專業非常重視學生的英語學習,學生英語四、六級通過率都比較高。此外,國貿專業本科生所修的課程,無論是國際貿易的理論還是實務課程,都與《國際商法》課程的內容存在許多銜接與交叉,國貿專業學生更容易從國際經貿活動背景中理解所適用的相關法律規則,有助于更深刻與全面地把握《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內容[2]。此外,《國際商法》課程的內容具有國際性的特點,適合開設雙語教學課程。該課程是在高年級開設,此時絕大部分學生已經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相當一部分學生通過了英語六級考試,學生們具備了較熟練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而且,該專業在大二已經開設了《經濟法》課程,學生對本國的商事及經濟類法律法規已經比較熟悉。因此,在國貿專業開設《國際商法》雙語教學課程是可行的。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商法》雙語教學的實施方案
在學校及系部的支持下,懷化學院經濟學系國貿專業從2009年開始實施《國際商法》雙語教學,到現在已經三年了,現將該課程的教學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一)案例教學法
國貿專業開設《國際商法》課程的目的與法學專業開設該課程的目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學生在掌握國內商事立法的基礎上,了解、比較其他國家的商事法律法規,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外貿工作做準備。因此,在國貿專業開設《國際商法》雙語教學,應側重培養學生對所學國際商事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而案例教學法打破了傳統教學法的教師單一講授模式,將學生引入到預先設計的案例情境中,從而突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實施案例教學,首先要根據教學目的,在講授國際商法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案例,精心設計案例教學的內容和體系。在選擇案例時,應選取典型性和綜合性的案例,既具有通俗性和針對性,使所選的案例能反映教學重點內容,與所學的法學原理相聯系,同時又具有真實性和教育性,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3]。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分析具體案例,將所學的《國際商法》法律原則及理論知識應用到案例分析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閱讀案例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案例中的具體問題,聯系所學的理論知識展開討論,教師可適當對案例中的一些法律專業術語或是法律專業英語進行簡單解釋,便于學生理解案例。教師可先讓學生討論,陳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再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并將整個案例分析進行總結,特別強調學生沒有關注到的地方,并聯系司法實踐中的做法,這樣學生更能加深印象,以后碰到類似案例時不再感到生疏。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為更好地體現案例教學效果,教師還可準備大量的案例習題集,分發給學生課后閱讀、分析、討論,這樣既鞏固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施討論式教學法,宜在課前布置討論的論題,也可和案例教學法結合進行,將學生事前分組,布置具體任務,讓學生有準備地參與課堂討論。討論式教學可不按“教師在臺上,學生在臺下”的傳統方式,可讓學生坐成圓形,或是分兩排坐,每一組學生圍成一個小圈,每一個小組先在內部稍作討論,統一觀點,然后派出一名同學闡述本組的觀點,其他同學可不時地予以補充。根據具體論題的不同,組與組之間可展開辯論式討論,或是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論,也可每一組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的進程中,學生可提出自己的疑問,其他同學可針對這些疑問闡述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師對各組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在肯定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所討論的論題進行總結評述,指出學生討論的不足之處,為以后的討論拓展思路。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也可準備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議題,交給學生課外討論,有條件的話,教師可抽時間參與學生的課外討論,以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三)重點教學法
采用重點講授法也是分章、分節地講授,但對每章、每節的內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講幾個重點問題,其他問題一帶而過。采用這種講授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重要、最精華的內容,然后通過自學再由點到面掌握其他理論知識。采用重點講授法,要求教師必需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內容,所謂重點,就是每門課程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礎方法。每章,每節都有重點,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關鍵。采用重點講授法,要求教師處理好講授內容和教材內容的關系。教學實踐證明沒有教材的課不好講,而有了教材的課更難講。沒有教材,容易出現教師念稿,學生記筆記的現象。而有了教材,又不容易講出新意,學生聽起來沒興趣。因此,在有教材的情況下,教師應做到:一般問題簡要講解,重點和難點問題深入講解,短缺問題補充講解。盡量做到在內容上不簡單重復教材,在體系結構上不離開教材,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既沒有脫離教材又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