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傳播
西藏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區之一,民族構成相對簡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9年發布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顯示,藏族為西藏的主體民族,藏族人口占西藏自治區人口的比例不低于92%,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5%以上。除藏族外,還有回、門巴、珞巴、納西、怒、獨龍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同胞世代居住,并建立有門巴、珞巴、納西等民族鄉。作為世居西藏的最古老的藏族、門巴族以及珞巴族,彼此間緊密的聯系和信息傳播活動,可以溯源至西藏高原古人類形成初期,為西藏燦爛文化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主要就藏族和門巴族、珞巴族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進行探討,以期對西藏的少數民族信息傳播方式進行梳理,拋磚引玉。
周德倉教授在其專著《西藏新聞傳播史》中,對西藏的傳統信息傳播模式做了較為完整的梳理,將其歸納為“聲音傳播”、“視覺傳播”、“食物傳播”、“巖畫傳播”、“文字傳播”五大類,宏觀地展示了西藏信息傳播的全貌。而本文則試圖從中找出幾種主要的既傳統而又具備民族特色的信息傳播方式,去發掘三個古老民族間信息傳播活動的軌跡。
口頭傳播
口頭傳播,也稱口語傳播,是人類主要的傳播形式,指傳播者通過字詞的發聲向受傳者進行信息交流。門巴族、珞巴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了各自復雜的方言系統之外,在民族間交流中也使用藏語,三個民族間的口頭傳播主要發生于商品交換、宗教活動中,藏戲和文學藝術也是信息的主要載體。
商道:商品與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三個民族之間,通過相互的商品交換和貿易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間的信息傳播。在長期交換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交換通道和集市點,如藏族和珞巴族聚居地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有梅楚卡—東拉山口—納玉、嘎金—東嘎拉山口—納玉、更仁—丹娘山口—丹娘、都登—派沙—魯霞、墨脫—多雄拉山口—派村、達木—綏拉山口—綏隅。毫無疑問,門隅、珞瑜地區通往藏區的貿易通道,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信息渠道網,伴隨著各種交換物品流動的,還有各個地區的新鮮事、人際圈的維持和擴大等豐富的信息。
集市:信息聚攏和擴散的集散地。山口和地域交界處作為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點,成為信息聚攏和擴散的集散地。如門隅與藏區交界處的亞馬榮集市,一年有3個固定的集市日期,每次集會時長5~8天。①來自西藏各藏族聚居區的藏族、來自門隅的門巴族和珞瑜的珞巴族,有近萬人匯集亞馬榮。而商品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信息,關乎不同民族和地區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信仰等,因此,其往往傳遞著意識形態層面的信息。
文學藝術:多次傳播的信息寶庫。詩歌、戲劇、民間故事這些廣受藏門珞群眾歡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浩瀚的歷史中,實際充當了信息傳播的媒介,將門巴族、珞巴族的文化、思想傳遞到藏區,在大眾傳播媒介缺失的時代里,進行了有力的補充,他們在娛樂和表達感情的同時,也傳遞著含義豐富的信息。
五世達賴時期的門巴族著名高僧梅惹•洛珠嘉措將門巴族群眾代代相傳的卓娃桑姆的故事,借鑒藏戲的藝術形式,改編成了藏文的戲劇腳本。攜帶大量門巴族社會信息的劇本傳到藏區后,很快為藏族人民所接受和推崇,成為藏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藏族的民間故事在門隅、珞瑜地區的流傳和改造。藏族民間故事集《說不完的故事》,經由說唱藝人等途徑在門巴族、珞巴族群眾間廣為流傳,并被改編成帶有自己民族風味的故事,在這個傳統的民間信息寶庫中,信息的傳播和變遷,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豐富和壯大。
在西藏廣為傳唱的《倉央嘉措情歌》,脫胎于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留著門巴族情歌的特色,將門巴族社會的風情、禮儀、思想等聲音傳達給外界。
擬聲傳播:約定俗成的傳播信號。在生產生活中,西藏少數民族會根據不同情況的需要,通過呼喊、嘯叫等方式傳遞信息。如在行軍過程中,遇到河水會發出“索”的聲音,濃霧起來會發出“勾”的聲音;部隊出動時,一邊搖動旗幟,一邊要呼喊“格”的聲音,以提高戰斗的氣焰;在放牧的時候,如果別處牧羊人的羊進入了麥地,牧羊人會發出頻率很長的“噓噓”聲,以示將羊趕出麥地。
非語言傳播
傳統社會中,人們在使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之外,還往往借助各類符號、節日和宗教儀軌作為傳播媒介,以達到信息傳播的目的,它們的媒介功能在西藏少數民族間的傳統信息傳播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禮儀傳播:儀式性的傳播方式。節日活動中裹挾著大量的信息傳播和文化交流。西藏地區的節日一般分為宗教節日和歲時年節兩種。在節日中,伴隨著大量的祭祀、儀式、舞蹈、戲劇、禮俗等活動,歌舞、禁忌、民族的起源、部落的故事等豐富的信息在愉悅的環境下集中廣泛地互相傳播,并產生深遠的傳播效果。
傳統體育傳播。西藏地區產生了賽馬、斗牛、抱石頭、射箭等許多傳統的體育項目,并與節日和宗教相結合逐漸穩定,作為信息傳播方式不斷系統化和規模化,在其間各類信息從一個群體擴散到另一個群體,從一個地區擴散到另一個地區,傳播活動往往具有形象、生動、鮮活、實在的特點,參加比賽的選手和觀眾都扮演著信息的傳者和受者,且身份不斷快速更迭。
符號傳播:鮮明有趣的傳播方式。借助具有能指和所指雙重意義的符號,西藏地區少數民族間進行了廣泛的或明顯或隱蔽的信息傳播和通信聯系。樹枝信息、雞毛辣椒信、木棍纏羊毛、木棍纏線、煙火、刻木結繩和竹管雞毛信是常見的七種類型。
西藏少數民族運用符號來傳遞信息的方式異彩紛呈,為某種特定的物品添加公認的一種符號意義,或在物品上打上某種具有符號意義的標記,以此傳遞信息。刻木結繩除了作為一種記事的手段之外,也是一種通信方式,他們對木頭上的劃痕和繩結的數量、顏色都有共同的符號解讀方式。樹枝也是常用的符號,當在野外發現野蜂蜜而無暇采集時,可以砍一截新樹枝,將其立在蜂巢旁,他人就不會來采摘,在這里符號“樹枝”意味著“此物有主人”。而信差手中舉著的雞毛信和辣椒信,則意味著信件不同的緊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