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文學論文
中國21世紀初至今,文學批評界有一個較為關注的話題,即關于“打工文學”、“網絡文學”等這樣的“底層寫作”的論爭。爭論的中心是該如何準確定義“底層寫作”這個新的文學概念。聲音大致有二。
其一:“底層寫作”就是:創作者本身就屬于社會階層最底端的人士,他們所進行的一些文學寫作。
其二:“底層寫作”就是:以社會底端階層生存狀態為主題的寫作模式。
第一個定義的可歸納為:“底層寫”,突出寫作過程中“人的因素”。創作者一般應該是當今社會低階層的代表,生活、工作都是在社會第一線。認可這種說法的例證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于深圳的“打工文學”和引起強烈反響的《中國打工詩選》。“底層寫作”在這里就是:以都市“打工一族”為代表的社會底層自己的文學創作。這種表達是不夠準確的,因為“底層”是一個相對概念,隨著社會文化語境的不同而變化。誠如較早關注“底層寫作”的評論家蔡翔先生所說:“相對于男權,婦女就是底層,相對強勢階級,工人農民就是底層。我們在不同的語境下需要考慮不同的底層問題”。“底層”不僅是隨著社會文化語境變化,也是隨著創作者的身份變化而變化。即令當初的“底層寫作者”,經過知識的積累,寫作技巧的鍛煉,理論水平的提高,也能有一番成就。對于這些成名后的“底層寫作者”,他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生活工作便脫離當初的“底層”,上升到較高的社會層次。
第二個定義歸納為“寫底層”,為突出文學寫作過程中“物的因素”。行文選材,內容都緊貼社會現實,反映“底層”生存狀態。認可這個定義的先從“底層”的社會學著手:“1、政治學層面--處于權利階梯的下層底端,難以依靠尚不完善的體制性力量保護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權利的自覺性和有效途徑;2、經濟層面--生產、生活資料匱乏,沒有在市場體系中博弈的資本,只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層面--既無充分話語權,又不具備完整充分表達自己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暫時需要他人代言”。由此推斷:知識分子、作家是這些不具備寫作能力的“底層人士”的代言人,也就是說,不管作者身份,只要作品是反映社會“底層”的就是“底層寫作”。
如研究者王曉華指出:綜觀整個中國文學史,這種指向“底層”的文學寫作始終沒有停止過。確實,早見《詩經》中《氓》章節,就是描寫民間的悲劇愛情故事,再到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反映農民飽受戰亂、徭役、災荒之苦,還有現代以魯迅先生為代表的鄉土小說,社會底層一直出現在文學寫作中。
對應第一個“底層寫”的問題,2009年11月,第八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揭曉,“80”后打工文學作家鄭小瓊憑借詩集《黃麻嶺》獲獎。東莞市作協聘請她進作協當職業作家,被她拒絕了,還是要繼續打工生涯。她說:“打工的疼痛感讓我寫詩,沒有了疼痛感,詩歌便沒了靈魂”。她深刻知曉她的寫作資源優勢所在,堅守住了“打工文學”的立場,這種“底層寫作”遠比進入主流更有意義。“打工文學”的旗手,較早的研究者楊宏海這樣說:“‘打工文學’作家不管身份如何變,不要忘本,要堅持曾經的民間立場”。顯見,保持“底層”身份對“打工文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對應第二個“寫底層”的問題。賈平凹于2007年9月出版了長篇小說《高興》,小說堅持了對農民的一貫關注,主要書寫來自農村,流落城市的拾荒人劉高興的命運故事。同時涉及了城市底層中的各種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妓女等等。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城市中艱難地生存。而且,作品在描述他們生活困境的同時,著重關注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寫了他們的理想、追求和愛情。這部作品發表后,有學者把它納入“底層文學”,也有學者則對賈平凹、莫言等這批已經成為社會“中產階級”作家的“底層寫作”表示懷疑。我深以為然,盡管《高興》確實是反映“底層”人物生存狀態的,即便當初賈平凹先生也生活在農村,但是此時他卻已是著名作家,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也生活在大都市,所以這種對“底層”的書寫可能只是他的“表述方式”之一吧。
有一個重要因素不得不考慮。20世紀80年代,作為第一批經濟特區的深圳,廣東等地,借經濟改革之勢,率先發展起來,工廠林立,需要大批勞動力。于是造成了中國當代史上的人口遷徙,西北部欠發達地區涌起南下廣東、深圳“打工”浪潮,大批“底層”勞動者來到這里,開始從事“底層”打工生活。在工作緊張,身心疲乏,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的環境下,一些“打工一族”的文學愛好者們產生了拿筆書寫自己生活的感受,即為早期的“打工文學”。寫作內容多是他們親身經歷,情感真實,借漸趨發達的傳媒之勢,終引起文壇的注意。《天涯》、《文藝爭鳴》、《文學自由談》等刊物參與組織專題談論,吸引諸多批評家參與探討,“底層寫作”批評熱潮由此成形。
并非所有指向“底層”的文學樣式即為“底層寫作”,把“底層”人士的文學創作即定義為“底層寫作”也嫌牽強。這樣表達“底層寫作”:正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對“底層社會”的文學創作活動。也許是更為妥帖和純粹的。
近年來,“底層寫作”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批評聲也紛至沓來。對這個文學現象的普遍指責是:“文學性較差”、“粗鄙化”、“苦難焦慮”“泛自由化”等。誠如諸多評論所講,“底層寫作”時是有感而發,隨意性強,感覺來了,提筆就寫,沒有長時間的思考和沉淀,且多是不加修飾而出。與其他任何文化一樣,是一個復合體,有先進文化、落后文化、垃圾文化之分,精華和糟粕并存,因此對“底層文化”的提升和改造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