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北京奧運會雖已落幕多年,但對中國人而言,史無前例的“盛世體育”仍然縈繞于腦海。于是,“后奧運時代”這個詞依舊呈“慣例之勢”出現在報紙、網絡、電視媒體甚至官方的報道中。從2008年8月24日晚8點那一刻起,似乎在一夜之間,很多事物均被貼上“后奧運”的標簽,人們也欣喜地默認了“后奧運時代”這個叫法。誠然,從媒體方面來說,這種叫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吸引許多讀者的眼球,但是,當我們秉持著科學的精神,從歷史和邏輯學等角度重新審視這個叫法時,發現它有失偏頗,并不夠嚴謹。
1從歷史角度對“后奧運時代”溯源
要溯“后奧運時代”之源,有必要提及當代文化學三大潮流之一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在20世紀90年代,“后現代主義以一種多元邊緣的后現代性特征滲入當代文化肌體,泛化為錯綜復雜的當代‘后’文化形態”。在其影響之下,不論是知識界、學術界抑或是藝術界,確實出現了一種“后現象”。一時間追新逐“后”成為時代的風向標,大家都對“后”這個詞綴有著莫名的好感,帶“后”字的詞語層出不窮。“說這個社會是‘后工業’,這個時代是‘后冷戰’,正在消失的留下‘后共產主義’,正在出現的是‘后歷史主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自然也孕育出了“后奧運時代”。
依上所述,“后奧運時代”如同其他“后”字一樣,來源于“后現代”,而“后現代”一詞最早來自于英國畫家約翰•瓦特金斯•查普曼在1870年左右提出的“后現代繪畫”的概念,指稱當時頗為現代和先鋒的繪畫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后現代”得到充分發展,到了90年代正式形成。而這一“舶來品”傳入中國,如果從杰姆遜1985年到北京大學講學算起,已20余年了。但當代學界這些年對這一問題的追逐,并沒有使其彰明較著,反而隨著探討的深入,使得這一問題更為紛繁蕪雜。
對于“后現代”這樣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并不容易下一個精確的定義來描述它,但我們能夠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各種標志特征,比如,崇尚非理性、差異性,解構現代主體性,反對真理符合論等等。眾家學者更是“涇渭分明”,有為“后現代”大唱贊歌的,也有堅決反對的。各種理論觀點復雜多樣,層出不窮,但其基本內涵還是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概括:(一)表示一種時間上的概念,指20世紀60年代以后;(二)代表一種美學風格,概括了1960年以來在消費文化主流中的文學藝術和審美文化的風格特征;(三)代表一種思維方式。“如果說海德格爾、弗洛伊德、列維•斯特勞斯代表了現代的思維方式,那么,德里達、福柯、鮑德里亞、德勒茲則代表了后現代的思維方式”。
正是由于“后現代”思潮在中國的涌動,加之學界這些年對它的追逐產生了所謂“后”文化,以至于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后奧運時代”這種提法就已經粉墨登場了。
2從邏輯學角度對“后奧運時代”概念的審視和辨析
從目前對“后奧運時代”一詞的使用情況來看,“后奧運時代”與“后現代”的關系也僅限于語詞本身的表述上,即它們都能夠代表一個時間概念。但當我們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后奧運時代”這一語詞時,發現它是行不通的,甚至還會對人造成某種程度的誤導。
在邏輯學中,語詞和概念是有著十分密切聯系的。“語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3〕。”概念就是人們頭腦中針對某一事物所形成的思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我們要想把頭腦中的思想傳達給別人,就必須借助于有聲或有形的語詞。許多語詞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是概念方面的問題,語詞應用的混亂,同時也是對概念認識的混亂。所以,形式邏輯要求概念必須明確與準確,也就是要求我們明確并且準確地使用語詞。
現在有的人認為“中國的‘后奧運時代’并非奧運改變了社會進程的方向,或促使社會進入一種全新的時代,只是媒體基于奧運之后中國社會發展融入了奧運因子的一種思考和顯性稱作”。而更多的人認為,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面都將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并且由此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鑒于現在人們對“后奧運時代”這一概念的認識不盡相同,因此,“后奧運時代”這一語詞也用得并不恰當。概念有兩個重要的方面———內涵和外延。“內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按照現在所使用的“后奧運時代”這個語詞表達的概念來看,其內涵可以概括為奧運會(并沒有特指哪屆奧運會)之后的一個新時代;其外延就包括“1896年雅典奧運會后的時代”、“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后的時代”、“2012年倫敦奧運會后的時代”等等。任何一屆“奧運會后的一個時代”所組成的類就是其外延。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是一個周期性的活動,“后奧運時代”這個詞本身并沒有指明是“后”哪一屆“奧運”,特別是對若干年后那些不曾經歷過這屆奧運會的人,或是世界其他國家那些對這屆奧運會沒有如此熱情的人,“后奧運時代”這個詞對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是會造成理解混亂的。因此,從邏輯角度來看,“后奧運時代”這個語詞的外延過大了。退一步說,即使“后奧運時代”中的“奧運”特指北京奧運會(現在也有使用“后北京奧運時代”一詞),那么,當若干年后,中國甚至北京再次舉辦奧運會時,“后奧運時代”這個詞又要“粉墨登場”嗎?薩馬蘭奇先生曾說:“中國下一次舉辦奧運會,至少要20到30年。”如果我們使用“后奧運時代”一詞,試想,那下次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后又該叫什么“時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