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文本細讀源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語義學,這一流派將語義分析作為文學批評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細讀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征。什么是文本?文本是指根據一定的語言銜接和語義連貫規則而組成的整體語句或語句系統,有待于讀者來閱讀。構成文學文本的具體層次,主要有語音、字形、詞義、句式、篇章結構、整體內容形象、意蘊與意味等。所謂“細讀”就是仔細地“閱讀”。作為普通的教師,需要的是細嚼慢咽、字斟句酌的“笨”辦法,慢慢熬出文本的“五味陳雜”。然而,現實卻沉重得不容我們樂觀,仔細審視現實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以下現象屢見不鮮的:
一、解讀作品時存在多樣性和個性化的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我們看到課堂上出現獨具匠心的解讀時,往往會伴隨著很多雷人的“誤解”。這時,一些教師沒有理解“文本多樣性和確定性統一”的文學理論,不明白“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沒有細致鉆研文本,無法駕馭學生的答案,無法正確把握文本的審美取向。于是無視學生的脫靶“誤解”,忽視文本的客觀存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放棄了文本的主體價值,滑離了語文課堂。
二、課堂討論五彩繽紛,而學生卻完全脫離文本,就問題而問題
有的教師為了貼合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而大搞形式,花費大量精力設計大量問題來討論,或者是為吸引學生注意力大玩噱頭搞活動,把文本束之高閣,忘記了課堂應該是帶著學生對語言文字細細研讀。
三、師生不在文本中專注研讀字詞段篇,卻游離于文本門外,探究與文本關系不大的話題
因為不愿意深入專注地研讀,教師便無法掌控課堂的重心,教學重點偏移。“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實在是得不償失。
對一個語文老師來說,細讀文本的重要性無需繁敘。我們都應當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當你拿到一篇文本時,是不是憑借現代手段靠著上網查閱,復制粘貼的方式設計教案?是不是一定要在參讀教參的說法之后才敢理直氣壯地站在講臺上上課?如今高科技手段現代化,上網查閱,點擊瀏覽教材透析、教學設計、課堂實錄……面對先進的網絡技術,我們語文老師是否還有勇氣拿起文本來品讀,是否還有安安靜靜研讀文本的細心與耐心?
葉圣陶曾說過:“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是時候放棄現成的“教材分析””,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了。教師“細讀”的基礎是根源于文本,要尊重文本的價值,從文本的字詞句出發,“復原文學經典所傳達的經驗”,注重文本空白處的解讀和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對文本所蘊涵的深厚內涵進行盡量的挖掘,“以文中內在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撥動學生的心弦,可以既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又受到文中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影響。”
一、在通覽基礎上細讀,字斟句酌,打開細讀的大門
打開作品大門的鑰匙是反復推敲咬文嚼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絕對不會在文本中動情之處做任何標志,從字面上看,有的通俗直白,有的晦澀含蓄,再有修辭的運用和具體語境的變化,所以教師在面對一個靜默的文本時,先要“沉入詞語”(南帆),通覽全文,品嘗語味,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要細嚼慢咽仔細推敲,思考為何作者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用這種說法而不換另一種,如此“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才能積累語言,學會語言表情達意的技術和方法,才能較為準確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內涵。在講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那雪下得正緊”這句中的一個“緊”就應單獨拿出來細細品讀。只此一字不僅寫了天氣,也表現林沖境地的險惡,推動情節的發展。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寫景段的幾個動詞,多少年來值得一品再品。“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古人曾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我們也對“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推月下門”、“紅杏枝頭春意鬧”等煉字的典故如數家珍。前人在創作時是如此的煞費苦心,我們怎么“一目十行”草草了事?只有細細品讀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作者深入對話,更好的與文本對話,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二、展開想象,品讀文章空白處的妙處
作者在字里行間總要有意無意留下空白,讓讀者去填充,去想象,去體會言外之意,傾聽弦外之音。這就需要教師要帶著學生沉入文本內,去揣摩作者的意圖,構建多重對話,讀出自我來。例如:和樂天•春詞劉禹錫新妝宜到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這首詩的精妙處聚集在最后一句話“蜻蜓飛上玉搔頭”:
1.為何蜻蜓會飛上女主人公的頭上呢?應該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著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
2.為何蜻蜓會飛上玉搔頭而她卻不知呢?她下樓時應該是“新妝宜面”,心情很好的,然而下樓后發現庭院深鎖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梢韵胂笏湍敲匆恢贝袅⒅財抵?、數著……以至于蜻蜓飛上玉搔頭也不知。表達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