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國文學論文
20世紀的西方文論經歷了一個從作家到作品到讀者的重心轉移過程,出現了以作品和讀者為核心的眾多文藝美學新流派。諸如: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闡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映批評等等。這些流派的出現徹底改變了20世紀西方文論的整體面貌和理論趨勢,而且這一過程仍在持續發展中。所有這些流派無論其具體的理論有多大的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論發源地,那就是俄國形式主義。因為從文藝學和美學發展史上看,正式從俄國形式主義開始,才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以探討文學作品內在結構和及其組織規律為目的的文學理論與批評。俄國形式主義是1914年~1930年在俄羅斯出現的一個文學批評流派,盡管俄國形式主義僅僅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在20世紀3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而衰落,但其影響卻綿延不絕。它對20世紀的西方文學批評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是現代西方文論的一個重要轉折。
一、俄國形式主義的產生
1.俄國形式主義的誕生———白銀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歷史進入一個十分特殊、各種矛盾日益尖銳突出的時期。民粹運動失利,封建危機加劇,戰爭和革命危機日益深化,此外,收到西方社會哲學思潮的沖擊,全都推動著俄羅斯民族的現代意識的蘇醒。自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以來,俄國的資本主義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俄國無產階級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1913年俄國步入強國行列,而且這也是一個戰爭和革命仍頻的血火交織的年代,1905年2月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慘敗,使俄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俄國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1917年2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緊接著10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徹底改變了俄國歷史的進程,俄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蘇聯時期。這種社會劇烈變動時期往往也是社會文化思想最活躍的時期,因此俄羅斯文壇迎來新的時代———“白銀時代”。在俄國文化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這個時期都可以說是俄羅斯精神文化的“大爆炸”(洛特曼)和“文藝復興”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中,俄羅斯人及其精英階層———知識分子表現出空前巨大的創造力。這一時期從1890年一直持續到1930年,俄國形式主義正是誕生在這一時期。
2.俄國形式主義的文化轉型。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是俄國文化轉型的時期。啟蒙現代化是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的主流,19世紀末傳統的以啟蒙現代化為特征的解放運動,漸漸轉變為一場審美現代化運動。由于當時的社會局勢,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為首的俄國當局,迫于社會各界民主勢力的壓力,放松了對輿論的鉗制。而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剛剛獲得政權的蘇維埃政府,則由于忙于保衛和鞏固政權,一時無暇對文化藝術領域實行整頓,所以文化領域的自由空氣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到20年代末,使得各類知識分子在這個時期能夠享有一定的言論自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各種思想紛紛涌現,形成了一個讓各種思想進行充分對話的論壇。知識界在對話和對立中自然產生了無數流派,俄國形式主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
3.“重估一切社會價值”的社會思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知識分子在傳統與西方思潮的激蕩下尋求民族文化定位和民族身份認同的追求日益激烈,“重估一切價值”成為時尚,最深刻地表現為文學范式革命。在文學上,傳統現實主義文學看待現實的觀念本身受到嚴峻的挑戰,畢恭畢敬地模仿現實是否就是文學的價值所在;在文藝學中,傳統的真善美統一理念受到強烈沖擊,衡量美善的標準被置于新的對比關系中重估。俄國19世紀學院派文藝學從自然科學移植來的實證主義、崇拜事實而輕視或回避價值判斷、重因果關聯而輕直覺領悟的方法論原則,也受到嚴重質疑和挑戰。另外,適應時代需求的精神界領袖,也不再是傳統的黑格爾、康德、謝林,而是尼采、叔本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正是由于俄國文化本身固有的矛盾,來自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才會和本土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思潮。
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氛圍和環境中,當時一大批莫斯科大學和彼得堡大學的年輕大學生,既對傳統重內容研究的現實主義批評進行反對,也對象征主義的主觀主義提出了質疑,提出了不同于19世紀60年代以來在意識形態領域占主流地位的革命民主主義美學的新的美學觀念和美學主張———俄國形式主義。
二、俄國形式主義的基本理論與特征
俄國形式主義有兩個發祥地:一個是成立于1914年的“彼得堡小組”,于1916年改稱“詩學語言研究會”,該會的主要發起人和實際上的領袖和主席是什克洛夫斯基,他1914年完成的第一部著作《詞語的復活》,被視為俄國形式主義誕生的宣言;另一個發祥地是1914年~1915年成立的“莫斯科語言學”小組,以雅各布森為主要代表,他后來移居布拉格和美國,把俄國形式主義推廣到了國外,并使之發展為布拉格學派,他也是本世紀最著名的符號學家之一。俄國形式主義曾受日內瓦語言學派、象征主義、胡塞爾現象學、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等影響,他們堅決反對僅僅根據作家生平、哲學、社會環境、心理學等外部因素去研究作品,而認為文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作品本身,文學理論應尋求文學自身的規律特性,再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和風格等形式上的特性及規律進行研究。他們從自己的文學觀出發,把文藝僅僅看做是手法和技巧,從而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俄國傳統現實主義文藝學理論的研究方向和任務。
1.文學性。俄國形式主義強調,文學研究首先是同其他學科一樣的獨立學科,有自己有的體系和內在規律,他們稱文學的內在規律為“文學性”,并試著通過研究“文學性”,將文學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他們認為文學史如果想成為一門科學,就必須找到自己的研究對象。“文學科學的對象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性’,也就是一部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1]24文學性是一切具有審美效果的文學作品所必然有的品質,它是使文學作品之為文學作品的根本因素,因此文學研究當然也就要以文學性作為研究的對象。俄國形式主義者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確立“文學性”,而獨立研究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