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教學
知識經濟的到來和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更加密切和頻繁。外語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使學生能說幾句外國話、能做翻譯,而是為了使今后的公民能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中生存和發展做準備。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學生競爭日趨激烈,其英語學習更應該引起關注。
一、中職英語學習的現狀
中等職業教育以“就業導向”為指導思想,其培養目標偏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但是目前中職英語的教學內容沒有進行明確的職能劃分,英語教學和職業導向之間沒有構成有效的鏈接。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目標和模式方面對中職英語教學進行改革,以期在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效果。
二、以職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和中職英語教學目標相結合,突破傳統教學內容的固定框架
(一)根據學生的職業特點,變革傳統的教學內容框架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將普遍意義上的英語教學劃分成“生活文史”“旅游交通”和“營銷服務”等模塊,將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緊密銜接,將英語和未來職業發展緊密結合,使教學目標更有針對性、時代性、地域性,以此進一步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以及各類中職生“就業導向”的需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2)為例,該書共有10個單元,依次劃分為“生活”“工作”“交通工具”“營銷”“旅游”“科技信息”“文化”,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劃分為:《英語基礎模塊之生活文史篇》《英語基礎模塊之旅游交通篇》《英語基礎模塊之營銷服務篇》等,并根據語法重點建立《英語單元測試》學習試題庫,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系統、專業的英語知識。
(二)尋找中職學生正確的定位,根據學生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中職教育中的專業課知識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因此學生對自己利益相關的專業課程主觀和客觀上尚存在一定的興趣,而面對照本宣科的基礎課程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常常覺得索然無味甚至反感,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充實、活化教學內容,利用前后知識的聯系,有序重組教材內容。教材中的語言一般比較精煉,陌生的單詞和句型結構很多,學生容易產生理解障礙,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教學內容,還原知識產生的背景,使學生感到知識來源于生活的實際。比如一篇經濟理財類的英文文章講到一個分組實驗,說一種好的巧克力的原價(worth)為1美元,以15美分(price)出售;而另一種比較差的巧克力的原價為5美分,以1美分的價格出售。后來經濟學家分別降低了兩種巧克力的售價為14美分和0美分,讓參加實驗的人進行選擇。因為涉及到經濟學,所以學生在看到此類說明文時通常感到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PPT上放置兩種質量迥異的巧克力圖片,讓學生自行選擇,并動態演示價格變化,角色轉化成實驗參與者的學生很快從中總結出人總是喜歡免費的東西,只關注售價(price),而沒有考慮到差價(pricespread)的懸殊帶來的實際利益,這其實是不符合正確的經濟學理論的。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印證了作者的觀點,進一步說明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即理智看待免費物品,合理理財。通過活化教學內容,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更強,對于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徹,對于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來說,也進一步拓展了他們的專業知識。
(三)改革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
除了改革教學內容以外,教師還應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特點和未來社會職業技能和素質的需要,尋找符合中職生自身特點的,具有更高學習效率的課堂組織形式。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整合和加工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效的電子教案,將教學情境與學生以往的知識背景相銜接,有助于學生特定認識的形成。同時,將語言實踐設置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借助虛擬場景幫助學生提高個人能力,滿足工作中的實際需求,以便順利走入將來的工作崗位。
三、結論
通過對中職英語的教學目的整合以及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和整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中職生特點和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趨勢來實施教學,創新教學環境,真正做到中職英語與社會需要實際對接,建立新型的、規范的、適應崗位能力變化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