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體育
一、體育精神與人格教育概述
(一)體育精神
所謂體育精神實質上是體育的情操、信念、理想、體育道德、體育知識、以及審美水平的具體體現,其反映了體育的特征、凝聚力、號召力、感染力、體育水平和整體面貌,可以說體育精神是體育行為的內在源動力,屬于一種心理資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對各類體育活動的指導作用。體育精神在體育活動中最明顯的體現是體育心態、體育風范以及體育面貌,我們熟知的奧林匹克精神其實就是體育精神最完美的展現。
(二)人格教育
人格是一個人心理面貌或心里格局的綜合體現,即一個人獨特而穩定的心理特征以及意識傾向的綜合,包括信念、理想、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現代教育將學校教育階段視為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并將人格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人格教育以充分發掘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為主要內容,以尊重學生人格為根本出發點,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自我調節和控制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以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
(三)體育精神與人格教育之間的關系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具有群體性、競爭性特點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公平競爭、團結協作、相互關心的體育精神,在教學活動中力求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責任感、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通過體育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及比賽中確定目標、端正心態,為達到目標而努力,使學生用公正、客觀、公平的視角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并將體育精神延伸到日常學習與工作中。所以說,體育精神對學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大學體育教育中體育精神的塑造與人格教育的實施
(一)體育精神的塑造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精神教育與培養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其一,高校應加大體育精神的宣傳力度,使學生掌握扎實的體育理論知識。教師應運用教育與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將體育精神轉變為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以體育精神來指導學生的體育活動,并將體育精神逐步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去;其二,樹立體育精神典范。教師應根據體育教學要求,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運用國家優秀運動員的事例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其志趣、激發其情感,使學生領悟體育精神的價值所在;其三,組織與體育精神教育相適應的訓練和比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競爭精神、拼搏進取精神、艱苦奮斗精神,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以及健康、積極、先進的體育精神,為實施人格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二)人格教育的實施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實施人格教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應借助體育精神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親身參與意識,借此來培養其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多對學生進行鼓勵,以此來激發學生建立起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同時學生也要以堅持不懈的毅力和積極主動的態度親身參與到各項體育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起到較好的鍛煉效果,同時也達到了人格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重點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年齡特點、心理以及生理特點等,并以此作為依據,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通過活波、生動、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其積極參與到各種體育運動當中,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其次,借助體育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進而建立起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名公民,其應具備正義感以及公平、公正的意識,這是每一位公民都應有的基本素質,而體育比賽恰恰是這一素質最好的體現。在體育教學中,利用體育比賽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和正義感。教師可以選出一名學生讓其擔任比賽裁判的角色,這樣能夠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尊重對手、尊重比賽規則,通過這樣的形式,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念;再次,體育精神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無論何種形式的體育運動,均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身體感到疲勞,身體上的疲勞感會引起心理反應,這是體育運動的基本特征之一。在體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進行各種體育運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可以培養出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進而增強學生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