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職業教育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典故:古代塞浦路有一位叫做皮格馬利翁(Pygmalion)的國王,他非常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麗少女的雕像,并且對這具雕像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期望,精雕細琢,最終竟然如愿以償地使少女活了過來。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罷了,但從這個神話中我們獲得了一些啟發,那就是如果我們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寄予很大的期望并付出努力,我們就越有可能得到我們期待的結果,由此,我聯想到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其實教學過程不就是一個“雕刻”的過程嗎?教師即是雕刻家,而學生則是雕刻師手下的作品。雕刻師能按照自己心中的構想和希望,將一塊石材雕刻成形,而教師應該也可以培養出與自己期望水平相符的學生來。教師對學生期望、期待、熱情關注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和人格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早在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的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教師期望效應”)的實驗中得到了證明。我校中專學生目前的狀況是:成績差的自我感覺基礎差、底子薄,對學習存有畏懼心理及厭學情緒。而成績較好的覺得上中專沒面子,也沒什么大出息,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等,缺乏學習熱情。入學后,又不適應中專教學進度快、教學量大的特點,很多同學對自己能否學好非常懷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有教師單方面進行外在教學、灌輸知識,而沒有學生由內在需要而主動接納的話,要想提高學生的成績是很困難的。相應的,教師們也就難免對學生失去信心,教育熱情不足,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如此一來,學生更學不好,教師也因此更無信心,教與學便陷入一種難以解脫的惡性循環。因此,對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本人做如下的探討:
1.調整教師自身心態
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1]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已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成熟的心理。與心理尚未成熟、文化知識不夠全面、人生觀尚未形成的學生相比,教師應更具備冷靜地認識現實、客觀公正地分析對待事實的能力。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不能灰心,不能將學生看扁了而任其發展,而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我們應以較強的毅力使自己保持耐心,細心地去發現學生身上的任何一個“閃光點”,并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使他們取得進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學生的可愛,才能對學生傾注熱情,激發學生的自信,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認定學生的現狀無法改變,并且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對學生的不滿或失望表現在行為和言語中,那么當學生接收到老師反饋過來的信息后,感覺到老師的不信任,再加上本身已有的自卑,就會更加喪失信心,“破罐子破摔”,更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更難取得教學效果。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對待學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的顫動欲墜的露珠。”
2.付出愛心,達成師生間的信任
唐朝的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是我國古代較早對教師角色行為、義務及權利比較精確的概括,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要求,教師這一角色又賦予了更新更多的內容和意義,從而使教師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擔負起更重大的責任,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應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和技能,解答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充滿熱情地關懷、期待、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還應成為學生的朋友與知己,對待學生熱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打成一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與行為的典范,教師所有的舉止言行都無疑成為學生模仿和學習的表率,在學生心靈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條是有聲的言教,另一條是無聲的身教。而在大量的師生之間無意識日常交往中,除言教外,經常起作用的是“身教”。言教固然重要,但身教意義則更大。固有“身教重于言教”之說,因為這是一種人格的教育力量,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為和整個個性來影響學生的。積極的影響如此,消極的影響也是如此。“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特征。
2.1師愛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感情基礎
師愛即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在教育實踐中,由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情感。[1]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可見,師愛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愛應體現在: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在現實中,我們見過為救學生奮不顧身犧牲自己、為接濟學生甘愿苦守清貧的偉大的師愛,但教師的愛更多的是體現在看似平凡瑣碎的小事中。成功時一個贊許的目光,失敗時一個鼓勵的眼神,有難題時及時指導,有困難時悉心開導……,教師的舉手投足間都能洋溢著他的愛。這種愛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彼此間的隔膜,有利于交流的進行,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內部動力。實踐證明,教師以愛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學生的人格受到感化,使他們的情操受到陶冶。正是師愛的這種感化與陶冶作用,使自卑者自尊,后進者上進,悲觀者看到希望,冷漠者充滿激情。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愛使學生親近教師,產生信任,對教師的教育必然樂于接受,也就能起到效果。反之,沒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沒有溝通的橋梁,更談不上教育的效果了。
2.2信任和理解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重要心理成分
詹姆斯曾說過“人最初的素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學生也如此,他們需要老師的賞識,需要老師的尊重,尊重與信任是緊密聯系的,可以說尊重就是信任。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和集體的幫助下,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從而得到老師的信任。作為老師應相信每個學生只要肯努力去做,都是好樣的。應經常使用激勵的語言贊美學生。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活。”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適當的贊美學生,會增強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鼓勵代替批評,以贊美來啟迪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的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你去責怪,比你去埋怨會有效的多。這樣會使學生懷著一種積極的心態,創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此外,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希望,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加倍去努力。美國教育學家本尼斯說過:“只要老師對學生抱有很大希望,僅此一點就足以使學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