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是城鄉居民的剛性需求,糧食安全構成中國社會安全(從國內上講)和中國國家安全(從國際上講)的基礎。發展中人口大國的特殊國情要求中國的糧食安全必須由中國在國內主要靠自身力量來解決。〔1〕農戶經濟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中國自力更生解決糧食安全的基礎。〔2〕農戶自身糧食供求的客觀狀況如何?農戶關于糧食安全的主觀認定如何?都是我國糧食安全大戰略應該研究的具體問題。基于此,筆者首先考察農戶糧食供需的客觀狀況,然后分析農戶對糧食安全的主觀判斷,最后探究農戶糧食安全保障因素的微觀基礎,以期為構建新時期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供理論借鑒與決策參考。
一、調查區域的基本情況
調研區域選定在河南省。首先,河南省是我國糧食產量第一大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10,其中小麥占1/4。其次,河南省有過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6500多萬,是我國農村人口最多的省份,農民自身糧食消費占很大的比重,2010年達到0.26~0.28億噸,占河南省糧食總產量的50%左右。因此,河南省不僅是糧食生產大省,還是農民糧食消費大省,也是我國糧食作物結構完整的農業區域,北方小麥、玉米,南方水稻三種主要糧食作物兼具。關于河南省農戶糧食生產與消費的調研,對研究我國農戶糧食安全觀具有標本意義。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筆者在河南省各地進行的問卷調查。此次調研共發放問卷960份,回收問卷948份,有效樣本問卷926份。調查內容涉及2009、2010兩年農戶糧食生產、需求滿足狀況、糧食安全的主觀認知等。926戶農家分布情況見表1。
1.樣本農戶的糧食供給特征
樣本農戶的糧食獲取分為3類:完全靠自己家庭種糧獲取;自產一部分,從市場購買一部分的“二分”獲取;自己不再產出糧食,完全從市場購糧消費的農戶。調查發現,農戶的糧食供給仍處于自產自銷型占主導(68.3%),農戶的糧食自給性色彩很濃,較符合農戶糧食安全消費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特征。〔3〕
2.樣本農戶的年齡特征
此次調研問卷共設定了40歲以下、40~50歲、50~60歲和60歲以上4組農戶類型。不同年齡農戶之間存在糧食安全認知的文化差異,50歲以上的樣本農戶與50歲以下的農戶對糧食安全有一定的認知差別。如關于“不管怎樣,農民必須種田,必須要產出夠自家全年消費的糧食”問題項,前者的支持率占92%,而后者的支持率只占71%;關于“你認為未來大范圍饑荒還會發生嗎?”問題項,前者持“會發生”的判斷占31.3%,后者只占13.4%。
3.樣本農戶的學歷特征
調查發現,隨著農戶受教育年齡的增長,農戶對自身糧食獲取前景的看法越來越樂觀,而對農業生產保證糧食供應的重要性越來越輕視,這可能與學歷層次越高,非農收入獲取能力越強,因而對糧食問題嚴肅性看淡的原因有關。
4.樣本農戶的家庭種植規模特征
人均耕地越多,家庭耕種規模相應越大,其家庭糧食的供應能力越強,則其對自身糧食安全的關注度越低,自身的糧食安全感越強。這些農戶更多的是關注糧食市場價格對售糧收益的影響。相對應的是人均耕地越少的農戶,由于其糧食產出可能僅夠維持自家的消費,因此對自身糧食安全的敏感性越強。這兩類農戶的糧食安全認知差異反映了市場化、專業化的農業與口糧農業并存的局面。〔4〕
5.樣本農戶的種植結構特征
一般常識認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比越低的農戶,其對自身的糧食供應的憂慮越大。但調查中發現,糧經種植比的高低與農戶的自身糧食安全觀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這可能與低種植比農戶對經濟作物種植的比較收益高于糧食作物而有較強的糧食購買能力有關,也可能與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的普遍下降有關。〔5〕6.樣本農戶的耕作制度及形成特征河南省傳統的耕作制度是一年兩熟,淮河以南區域、黃河灘區、引黃灌區一般是麥稻一年兩熟,其他區域為玉米、小麥一年兩熟。但近年來,許多地方出現減耕、季節性休耕、輪耕,甚至拋荒現象,一年一熟的種植比例在提高,這與許多農戶農業生產兼業化、非農化有一定的相關性。〔6〕
7.樣本農戶的勞動力投入特征
調研發現,農戶勞動力投入農業比例越低,農戶自身的糧食安全感并非越低,這可能是與投入農業相比,農戶勞動力投入非農領域的比較收益較高、市場購糧的支付能力較高有關,也可能是與農戶家庭消費的恩格爾系數降低有關。〔7〕
8.樣本問卷的時間跨度特征
2010年河南省風調雨順,沒有發生較大的水旱災害,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新高的0.544億噸,因而在進行2010年兩個時間段的調研時,大多數農戶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度較低,對糧食消費的供應保障水平持較高的樂觀態度(2010年7~9月時間段的調查顯示,糧食供應無憂的農戶比例達89.7%,2010年10~12月時間段的農戶比例達91.6%)。而受河南省冬春連旱的影響,在2011年1~3月時間段的調查中,農戶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度開始升溫,對糧食保障水平的憂慮度開始上升(這一時段的調查,認為糧食供應無憂的農戶比例下降為65.2%)。這說明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我國糧食增產的共性突出限制因素。〔8〕〔9〕
二、農戶糧食的供給與需求狀況
為了考察農戶自身的糧食安全觀,筆者先對農戶當前的糧食供求狀況進行分析。分析過程中,仍然按照自給型、自給/市場二分型、完全市場依賴型3種農戶類型分別考察。
1.自給型農戶糧食供需情況
自給型農戶是指糧食產量大于或等于家庭消費需求量的農戶。自給型農戶的糧食供給與獲取,通過表2可以看出。在考察的926戶農家中,2009年,糧食自給型的農戶共有677戶,2010年有632戶,糧食產量分別為1537噸和1568噸,實際消費量分別為533.5噸和491.7噸,糧食盈余量分別為1003.5噸和1076.3噸,糧食盈余率分別為+65.3%和+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