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滇金絲猴或雪猴,是我國特有的生存在高海拔高寒地區的珍稀瀕危靈長類之一。分布于金沙江和瀾滄江間的狹長區域(98°37′~99°41′E),跨越3個緯度梯度[1]。生活在海拔3800~4300m的原始冷杉林中,有時也會在4300~4700m的低矮灌叢、草甸和流石灘上活動[2],這些區域基本上都屬于高寒山區,多數植被一旦被砍伐或被火燒毀,自然恢復的周期很長,在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有些甚至無法恢復[3]。而據《順寧府志》記載,在光緒30年,即1904年,它還出現在蘭坪縣以南的鳳慶縣境內[4]。過去100年間,該種喪失了約1/3的縱向領地[5]。黑白仰鼻猴分布區從北到南,伴隨著緯度和海拔的逐漸降低,生物多樣性和人口密度逐漸增加,在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人口增長勢必轉嫁為依靠森林來供養。蘭坪縣少數民族人口居多,計劃生育政策較寬松,人口大量增加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再加上該地區的居民還依然沿用著刀耕火種,輪歇耕作的生產方式;因此,毀林耕地最終會導致黑白仰鼻猴棲息地自然資源的枯竭[3,6]。啦井鎮是蘭坪縣的畜牧大鎮,畜牧業的發展使得原有的草場往往不能滿足牲畜的生存,于是少量農民便放火燒山以獲取更大面積的牧場,使得這一區域所特有的高寒樹種面臨消失[6]。因此,對蘭坪縣黑白仰鼻猴社區經濟變遷的分析,找出社區經濟變化對該區域環境的影響,可以指導該地區猴群的保護。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地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帶,是內地縣和邊境縣的結合部。縣內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傈僳族、彝族等14個少數民族[7]。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是黑白仰鼻猴活動區域內的兔峨鄉和啦井鎮(圖1)。
1.2 數據來源
研究區域的社會經濟數據源于蘭坪縣檔案館。由于年代跨度很大,因此為了保持數據的準確性,剔除了有缺失和污損的年份的數據。所以最終采用的數據有兩部分,兔峨鄉的數據有1963、1971、1976、1989、1996、2001六年的;啦井鎮的數據有1970、1976、1987、1990、1998、2002六年的。
1.3 研究方法
用STATISTICA 4.5軟件對兔峨鄉、啦井鎮的人口數量、耕地面積、糧食產量、牲畜數量等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根據R2和p的值,判斷其顯著性,再將兔峨鄉的收入來源和啦井鎮勞動力分布的數據做柱狀圖,判斷兔峨鄉收入來源的變化以及啦井鎮勞動力分布的變化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啦井鎮
1970~2002年,人口逐年增加(F1,4=303.37,R2=0.99,p<0.01)。雖然耕地面積并未伴隨人口增長而增加(F1,4=1.47,R2=0.27,p>0.05),但是糧食單產卻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F1,4=10.3,R2=0.72,p=0.03),最終啦井鎮的糧食產量增加了,但不顯著(F1,4=5.55,R2=0.58,p>0.05)。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F1,4=20.36,R2=0.84,p=0.01)。牲畜數量隨人口增長而增加(F1,2=26.49,R2=0.93,p=0.04)。1987~1998年,木材產量逐年增加,但不顯著(F1,1=1.79,R2=0.64,p>0.05),竹材沒有逐年增加(F1,1=255.7,R2=0.99,p>0.05),非木材林產品逐年增加(F1,1=255.7,R2=0.99,p=0.04)。1987~2002年,啦井鎮總勞動力逐年增加(F1,2=159,R2=0.99,p<0.01),其中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的勞動力的比重最大,到了98%以上。勞動力從事的行業逐年減少(F1,2=21.16,R2=0.91,p=0.04),農林牧副漁業勞動力隨著總勞動力的增加而增加(F1,2=74.89,R2=0.97,p=0.01),運輸業勞動力逐年增加,但不明顯(F1,1=1.84,R2=0.65,p>0.05),商業,飲食業勞動力逐年增加,不明顯(F1,1=11.37,R2=0.92,p>0.05),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加,但不明顯(F1,2=7.62,R2=0.79,p>0.05)(圖2)。
2.2 兔峨鄉
1963~2001年,人口逐年增加(F1,4=39.37,R2=0.91,p<0.01)。耕地面積伴隨人口增長而增加(F1,4=8.94,R2=0.69,p=0.04),但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F1,4=20.33,R2=0.84,p=0.01)。糧食產量增加(F1,4=10.59,R2=0.73,p=0.03),糧食單產增加(F1,4=10.72,R2=0.73,p=0.03),人均糧食產量隨耕地面積增加而提高,但不明顯(F1,4=4.31,R2=0.52,p>0.05)。牲畜數量逐年增加(F1,4=26.56,R2=0.87,p<0.01)。1989~2001年,木材產量逐年增加,但不顯著(F1,1=1.28,R2=0.56,p>0.05),竹材產量的增加不明顯(F1,1=19.55,R2=0.95,p>0.05),非木材林產品增加也不明顯(F1,1=33.66,R2=0.97,p>0.05)。1971~2001年兔峨鄉總收入逐年增加(F1,2=22.34,R2=0.92,p=0.04),農林牧副漁業的收入比重均達到了92%以上,收入種類逐年增多,但不明顯(F1,2=17.07,R2=0.89,p=0.05)。農林牧副漁業收入逐年增加(F1,2=18.73,R2=0.90,p=0.05),運輸業收入逐年增加(F1,1=1785.97,R2=0.99,p=0.02)(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