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旅游管理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合適的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目前,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需求極不對稱,是業界公認的事實。[1]25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至少存在三大尷尬:一是畢業生就業率低與流失率高,二是畢業生在旅游行業缺乏就業競爭力,三是學生科研不如研究生,動手不如專科生———有被社會和學校邊緣化傾向。[2]“許多業界專家認為是旅游教育教學模式束縛了對旅游人才素質的培養”。[1]25所以,要把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即把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作為高校重要的課題,研究其如何適應社會需求與學生需要,實現本科旅游人才的培養目的。
一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本科旅游管理專業之所以產生以上“尷尬”,其原因有多個方面。其中,培養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更是不容忽視。
其一,傳統的培養模式有所變化,但沒有根本性改變。傳統的培養模式有時稱為“象牙塔”培養模式,典型特征就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近年來,旅游管理專業雖然較大程度地接觸旅游業實際,但“象牙塔”培養模式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田里、馬勇、杜江認為,我國旅游管理專業采用的是傳統學科教育教學模式,強調理論修養多于實踐技能,甚至有“光學不練”的現象存在。[3]這與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職業導向為主的目標定位并不相符,并由此造成了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實踐技能與管理實務能力薄弱,最終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其二,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從本科院校走訪調查與資料反映情況看,多數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旅游管理“高級”人才。這一定位脫離旅游業實際,也脫離學生實際。因為旅游業必須從基層做到高層,這需要相當長時間磨礪與積累,而絕大多數學校沒有辦法對學生進行從基層到高層的培養,因此,沒有辦法實現“高級”人才的定位。而現實是多數畢業生缺乏基本能力,更缺乏管理能力。
其三,課程設置不適應旅游業對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的層級需求。本科旅游管理課程設置上沿用理論課+實習模式,但在理論課與實踐課設置上,一是沒有反映出從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養的層級過程的意識;二是沒有設置從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這是最為核心的問題。一般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分為專業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專業實習多分為1個月酒店實習,1個月旅行社實習;畢業實習也多為1個月;畢業設計多為3-4個月。學生絕大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理論,在為期一個月的實習里,學生略知旅游業皮毛,基本技術技能尚不能熟練應用,基本的管理能力也不具備,深層的管理問題更不會解決。因此,課程設置總體上呈現出不適應旅游業需求的狀態。
其四,教學模式不適應就業與創新能力培養需求。周麗潔、唐躍工認為,現行旅游本科教育大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內容陳舊、模式單一、方法簡單,尤其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缺陷。[4]
二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
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諸多問題,而且至今沒有可參照的“中國模式”,其原因就在于學界沒有把專業教學與旅游業實際密切結合起來,更沒有找到合適的培養模式。應該說,莊小麗、潘啟洪的“4+1”與“3+1”結合模式[1]25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但其理論的指導意義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們要予以創新,尋求一種更加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供本科院校參考借鑒,并解決以上諸多問題。
(一)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及其創新的界定
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把與之有關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系統結構,是可供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操作的既簡約又完整的實施方案,其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與教學理念、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培養過程。[5]筆者認為,培養模式應主要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時間模式(學制與具體時間安排)、培養方式、教學模式等構成要素。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參照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內部關系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為參照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方式,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6]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基準,主要解決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時間模式(學制與具體時間安排)、培養方式、教學模式等構成要素的創新及其協作培養問題,即培養模式問題。
(二)寬專結合,分層次分方向培養本科旅游管理人才
從全國范圍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只有10%-20%從事旅游業,而且,2年后留在旅游企業的還不到20%。[7]之所以產生這種狀況,固然有旅游業門檻低、待遇低、勞累辛苦以及學生志趣愛好等因素影響,但與本科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低效性,即與人才培養脫離實際、學生缺乏實際能力有很大關系。這也充分說明人才培養的目的沒有達到。因此,我們針對以往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以增強學生能力與就業競爭力為出發點,提出旅游管理人才的創新性培養模式,即寬專結合,分層次分方向培養模式。“寬專結合”的“寬”是知識面寬,理論系統、厚實。“專”是專業知識精、深,具備專業能力。前一方面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已經基本做到,后一方面比較欠缺。分層次培養,一是理論課體現出各管理層次的知識、素質要求,做到寬、專結合;二是要求學生四年期間分階段培養職業能力:在校或到企業先培養基本技能,再到管理崗位培養管理能力,逐步提高,達到主管、部門經理層次。具體方法是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結合。基本技能學好的同學,可以跟隨企業主管、經理實習,作實習主管、實習經理。這樣,學生畢業時,就具備了實際經驗與實際能力,具備了競爭力!分層次。宏觀上,職業能力分為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如產品設計能力、營銷策劃能力與管理能力三個層次。微觀上,技能分初級、中級、高級(如導游、酒店服務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管理能力,旅行社、景區分為部門經理、總經理管理能力;酒店管理分為領班、主管、部門經理及總監、總經理等級別(經理以后通稱職業經理)管理能力。分方向培養。學生學習旅游管理基礎課程的同時,堅持四年職業能力培養不斷線,即大一(可在下學期)或大二就開始選擇自己的主攻方向: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或景區管理等,明確就業及發展方向,改變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不深、壓力很重的狀況。“……打破傳統的前兩年基礎、后兩年專業這種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截然分開的教學模式。專業教育從第一年就開始進行,逐步增加;基礎教育第一年占相當大比例,以后逐步減少;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成楔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