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產業論文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血脈和根系,是一個國家、地方的形象和窗口,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多年來,我們黨高舉中國先進文化的旗幟,在思想上、精神上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建設文化強國,創造文化惠民,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黨又把建設先進文化提到黨的建設和國家發展這一戰略高度來認識,這是對黨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進一步深化,標志著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教育意識的進一步增強,也標志著黨的執政思想更加成熟。所以,堅持以“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一要求,指導各項文化工作,就為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
面對新的世紀、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身體力行,勇于開拓,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指導甘南各民族各項文化工作,同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文化建設發展的多樣性,樹立文化創新意識,文化與科技融合,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保持文化的先進性。
一、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把甘南建成甘肅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地區
甘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源遠流長,各具特色的文化是甘南文化建設優勢所在,本地區多民族各自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需要我們不斷挖掘、弘揚和發展。在合作、瑪曲、碌曲、迭部、夏河等地流傳已久、豐富多彩、風格各異,而且日益發展的藏民族獨具文化特色的鄉浪節、浪山游、賽馬、賽牛會及佛教盛會;臨潭、舟曲、卓尼具有的江南風情和漢、回、藏、土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看大戲神會、“花兒”浪山會、萬人撥河會、煙花爆竹會、風情旅游節,都是以歌傳情、以舞會友、以運動加盟等實現民族大團結的大舞臺。多年來,逐步擴大與國內外民族文化的交流,讓民族民間藝術這一無形資產融入甘南的兩個文明建設之中,提高本地區的知名度。要把民族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民族文化的產業優勢,以促進甘南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要把藏、漢、回族及甘南其他少數民族的特色建筑、民族服飾、餐飲、民俗禮儀、體育項目、節慶活動、歌舞器樂表演、民族工藝精品等薈萃甘南,繁榮甘南,把民族文化和甘南的一系列文化活動與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甘南作為甘肅民族文化體系發展的作用。
二、要樹立精品意識,抓好文藝創作,多出優秀作品
豐富多彩的優秀作品是繁榮文藝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它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因此,我們要抓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個大好機遇,鼓勵扶持高品位、高質量、高水準的文化產品,強化精品意識,推進文化的不斷發展,堅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抓好精品工程,全力創造和推出甘南民族文化名牌產品,挖掘和繼承本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把甘南各地藏族鄉浪節、浪山節、漢族的“花兒”廟會、煙花會和多民族參與的萬人撥河運動等辦得更具民族性、現代性;讓“洮州花兒”、“藏族山歌”、“民族器樂”、“甘南藏戲”、“民族舞蹈”等一批優秀民族劇目,在獲得國內外獎項的同時,采取相應的激勵機制,在民族院校發揚光大,教育傳承,尋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好結合點;要更多地培養和鼓勵傳承人及創作編導人員;通過簽約和獎勵等形式,挖掘和生產出更好的優秀作品。
三、重心下移,切實抓好城鄉基層文化建設
文化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著力點在基層,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在基層,希望在民間。因此,必須把公益性文化工作重心下移,抓好基層文化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建設,強化陣地意識,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的作用,要必須做到周密的文化活動,要繼續培養發展創新,抓好節日文化、集鎮文化等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教育,搞好文化下鄉惠民活動,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
四、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為文化事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大力搞好文物保護工作
要樹立“出精品、上檔次、選品牌、創特色”的工作目標,致力于建設一批標志性文化建筑設施。切實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為廣大群眾提供文化活動場所。同時,宣傳文物保護法,提高認識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擬定可行性保護措施,使文物得以有力保護。首先,要全力協調、配合、創建和著力打造甘南州民族文化藝術中心,文化一條街,發揮文化館的功能和全州七縣一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展示。通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情況,甘南一江三河七縣一市有豐富的古人類文化遺跡,各類野外不可移動文物遺址499處,其中古遺址283處,古墓葬55處,古建筑47處,石窟寺石刻1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99處,其他3處。甘肅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甘南州境內有重要新發現15處。這些都分別被列為國家級、省級、州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并加以很好地保護和利用。471處州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全自治州兩館建設的基礎上,應認真搞好其保護、利用和發展。
五、大力開發博物館文化產品是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眾的重要渠道
“博物館的文化產品分為兩類:一是以館藏文物為基礎而設計、制作出來的各種基本陳列展覽和專題陳列展覽,它們是博物館文化產業的主流產品、拳頭產品和長線產品;二是根據觀眾的購買欲望而設計、開發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鮮明的個性特征,能夠引導旅游品消費,創造文化產品附加值的博物館文化商品,它們是博物館文化產業的副產品。”我們要按照全州各縣各民族特點和優勢創造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的良好環境,擴大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規模,提升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水平,在全州博物館之間建立資源、創意、市場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另外,在文化產品開發后期,還應加大文化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將產品的歷史淵源、生產工藝、價值內涵等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同時將其制作成精美的卡片,隨產品贈送。把文化產品開發作為博物館服務社會的重要方式,作為博物館文化傳播功能的具體延伸,必定能促使其更好地發揮社會職能和教育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