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企業文化論文
引言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和企業實力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或正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以此擴大企業影響力。此舉不但有利于企業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尋求資源優化配置以謀求新發展,而且體現了企業順應全球趨勢的要求。但這條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順利,有數據顯示,全球有50%的跨國企業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另一項調查也顯示約1/3的著名跨國公司面臨內部關系緊張的狀況,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業文化沖突問題處理不善。若要讓走出去的企業融入到不同國家的文化中去,在跨國經營過程中凝聚彼此的核心能力而產生1+1>2的合成效應,就必須研究文化沖突產生的根源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1.文化沖突產生的根源
文化沖突指多種文化相互接觸所產生的競爭和對抗狀態,它由文化的“先天性”或文化的本性所決定,是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必然現象。要想處理好文化沖突問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管理工作,就必須了解文化沖突產生的根源,對其進行有效分析,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減少它對公司發展和市場競爭帶來的破壞性,促進公司盡快建立一種新的文化氛圍。文化沖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1語言障礙及溝通缺乏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1976年提出了高語境與低語境敏感文化之分。屬于低語境敏感文化的人語感直觀,重點突出,意思清楚明白,毫不含糊,一般說來,西方人屬于低語境敏感文化,他們在交流時往往語言直白,直指問題要害,在企業管理中更多強調工作關系而非人際關系。相反地,屬于高語境文化的人要表達的真實意圖總被掩藏在話語之中,話中有話,夾雜弦外之音,亞洲人就屬于此類文化,他們在交流時話語模棱兩可,往往不會那么明顯地將人與事分開,因而人與人之間的厲害沖突在所難免。由于語言文化差異,東西方企業員工在語言交流時易產生誤解和矛盾,于是充分溝通便就有了一定難度。
1.2價值觀與行為方式的差異
由于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以及法律環境不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所持有的價值觀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西方人重視個性和個人價值,而東方人崇尚群體價值觀念,價值觀的差異必然導致企業管理者的管理風格迥異、員工之間的行為方式不同,在組織進行決策或管理時,勢必會影響決策和管理效率。
1.3管理模式的不同
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企業管理模式的多樣性,文化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傳統、價值和組織觀念,這些傳統和觀念影響著企業管理模式形成和發展。16世紀以來人文主義、科學主義、契約資本理論的出現,以及19世紀初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促使西方形成了以“法”為重心的管理模式。中國傳統文化以“情”為特質的“家本位”“,重義”形成了東方倫理型市場經濟管理模式。以“法”為重心和以“情”為重心的兩種管理模式相遇時,必然會出現沖突。
2.文化沖突產生的負面影響
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中產生的文化沖突若處理不當,就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力。文化沖突產生的負面影響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導致公司內部人員關系緊張,不利于形成統一的企業目標。
文化沖突使員工之間交流與溝通存在障礙,增加了溝通難度,彼此缺乏理解而產生誤解和不信任感,導致其對公司缺乏認同感和敬業精神,公司就很難形成統一的企業目標,不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最終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管理效率。
2.2導致跨國公司喪失市場機會,不利于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文化沖突使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時無法以積極的企業形象和高效的狀態迎接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于是在競爭中就會處于很被動的局面,競爭狀態不佳甚至是雜亂無序,這樣就會喪失良機,影響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形象和地位,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3導致總公司對跨國公司的控制力下降,不利于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
文化沖突加大了企業形成統一目標和增強凝聚力的難度,必然會導致海外分公司與總公司的離心力日益增大,總公司將有可能喪失對海外分公司的控制力,造成公司運轉不靈,最終影響企業實施其國際化戰略。
總結
跨國公司的文化融合需要長期不懈努力,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選擇對公司跨國經營績效至關重要。此文認為,最佳策略就是采用以尊重、溝通、包容和創新為特征的文化整合模式,堅持以實現雙方文化的融合為宗旨,充分分析雙方文化的優勢和劣勢,吸收彼此的精華,做到“取長補短,共同吸收,開創特色”,在注重結合企業實際的基礎上,創建和諧的且具有特色的企業文化,進而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強大的凝聚力和融洽的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