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亭
中國的建筑藝術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國的建筑形式種類繁多,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的古代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尤其是中國特有的斗拱木結構形式,深深地影響著東亞地區的建筑藝術,例如日本奈良就是模仿唐朝長安城的建筑形式。中國古代建筑大都用木梁和木柱來搭基本的結構框架,這樣來自屋頂和樓面的重量被木柱和木梁所承受,因此,實際上建筑物的墻壁是不承重的,這就為建筑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提供了技術支持。這樣中國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亭子”便產生了。《說文解字》載:“亭,留也。”最初,古人建造這么一種簡單的建筑形式,就是為了給旅途中勞頓的人提供一個休息歇腳的場所,并將它命名為“亭”。據史料記載,漢代的驛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在當時國家的官道上,都設有驛亭,建筑物多一些,可提供住宿和餐飲的地方稱為驛站。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亭子還有多種用途:例如城市街道上的街亭,城門樓子上用于立旗桿的旗亭,國境邊界上用于望敵情的警亭,專門用于碑刻的碑亭,水井邊上的井亭,以及鼓亭、鐘亭等。隨著中國建筑藝術和園林建造藝術的發展,“亭”便漸漸地被古人所青睞,被用于園林建筑中去,并成為園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形式。據史料載:亭子最早用于園林建筑是在隋朝,距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當時的隋煬帝大興土木,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就在這一時期,隋煬帝建筑了“西苑”,其中就將亭子納入其中,名為“逍遙亭”。“逍遙亭”雖不大,但造型卻變化多樣,生動靈活。自此,亭子便被大量應用于園林建筑,并且創造了許多樣式,如半江亭、路亭、半山亭等。中國的園林營造藝術是模仿自然,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正是由于中國的園林營造是一種藝術,所以園林中的建筑也是很講究藝術形式的。亭在園林景觀中往往是個“亮點”,而且要符合形式美的規律,如果亭子與園林結合得完美,便可以很自然地與園林中的各種元素配合成為獨特和別致的景色,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安丘古建筑的典范—青云湖鴛鴦亭
在古代,由于社會地位的懸殊,園林營造的樣式和規格也各有不同。如代表皇家氣派的北京頤和園與代表江南婉約風格的蘇州園林就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建筑。所以,園林中的造亭藝術也是各有千秋,除了上述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之外,安丘青云湖上的鴛鴦亭又有著獨特的韻味。
處于安丘市青云湖上的亭子是雙亭也就是鴛鴦亭,兩亭相連而成一亭的形式。此亭寬八米、高六米,走廊曲折有致,約三十米,幾乎全部是木質結構,采用了傳統的斗拱結構。眾所周知,鴛鴦是一種形影不離、成對生活的水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被比作夫妻。因此所謂“鴛鴦亭”也就是兩座緊密相連的亭子。鴛鴦亭在建造形式上比一般的亭子要更為復雜,因此,它的實例并不是很多。北京頤和園萬壽山東麓的薈亭,便是一座鴛鴦亭。安丘青云湖的鴛鴦亭,除了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之外,從功能與實用角度來說,此亭又是橋亭的一種。顧名思義,“橋亭”其實就是建筑在橋面上的亭子。中國古代哲學講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常常成為中國藝術形式的比擬對象,園林藝術也不例外,受中國傳統哲學影響深遠。所以,在園林營建中,山水便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園林營建中只有將山水有機結合,才能充滿情趣與自然氣息。園林中的水一般為池水,為了豐富池水上面的景致,造園者通常會在池水上建造一些觀賞性的橋梁。有時還要豐富水面上建筑,往往會營造一個突出的景致,這樣便在小橋上建一些亭臺,即稱為橋亭。青云湖上的鴛鴦亭就成為了青云湖一道亮麗的景致。青云湖的鴛鴦亭無論從結構形制、與周圍景色的搭配,還是色彩運用上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文化。
青云湖是安丘著名的風景之一,在古代就備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常常出現于詩詞文賦之中。青云湖上的鴛鴦亭雖然建造年代不是很久遠,至今不過一百多年,但其形制則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趨向。鴛鴦亭除了頂上用琉璃瓦,柱基用石頭之外,其余全為木制。不同于歐洲的石制建筑形式,中國古代的建筑藝術將木材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這首先是由于木料易于采伐,是可再生資源,這與中國古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觀密不可分。中國的古代哲學流派,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人合一”。其次,木材有著良好的物性特質和易于拼接安裝的物理屬性,這為中國古代的建筑構架體系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保證。青云湖鴛鴦亭的構架體系,梁、柱之間注重上下左右的相互聯系、相互共存的結構關系,由于青云湖上的鴛鴦亭是雙亭,所以構架秩序需要穩定。中國古代的建筑工匠非常聰明,他們發現了無論多么多變的建筑需求,都可以用相對穩定的架構秩序來應對。可以將同樣的梁、柱構架往復延伸,構成開敞寬大的空間場所,可以將構架進行縱深推進便形成了雙亭暨鴛鴦亭。中國古代的梁、柱相互共存的架構模式不只應用于亭子,還大量應用于其他的建筑形式。歸根結底,這與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特有的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方式是一脈相承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現在建筑藝術方面就是,認為建筑物是建立在與自然相互依存、統一的關系上,體現了古人對循環往復的發展認識,和對有無相生變化的理解。因此,中國古代的建筑藝術從一開始就自覺地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并認為人的社會活動不應該游離于自然之外,或者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而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筑,更不應該從自然中剝離出來。
鴛鴦亭兩邊曲折的亭廊是鴛鴦亭的另一個亮點。鴛鴦亭曲折的亭廊布局體現了一種節奏之美和韻律之美,這正如德國大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所說的,“建筑是一種凍結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歌德認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樂的效果,它具有與音樂一樣的藝術效果”。中外的藝術原理是相通的,中國的古人也發現建筑在造型藝術上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節奏之美和韻律之美,會給予人心靈的涵養與精神的陶冶。青云湖的鴛鴦亭無論是梁、柱的間隔,還是臺階的排列,都充滿了這種節奏之美、韻律之美,還有秩序之美。鴛鴦亭的梁、柱排列根據承重情況,在形式上嚴格對稱,但卻富有變化,在多樣變化中保持統一的風格,而且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叔本華在《藝術特征論》中曾這樣說:“如果從平面看,它是閣廊、廊樓、閣廊的排列,從垂直方向看,它又是臺、欄、柱、望板的疊起,這很類似于音樂節奏中的4/4拍子。”這正是對鴛鴦亭的最好的闡釋。鴛鴦亭的空間組合就如同音樂一樣,一個樂章接一個樂章,有節奏地出現,它的節奏是通過不同大小、形狀的梁、柱對比,來步步引入,達到觀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