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戰略要求。產業集群化發展承擔著產業集聚和產業規模化經營的重任,也承擔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使命,已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1],是我國新時期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生產要素趨動型向自主創新驅動型根本轉變的重點領域。產業集群化發展需要大量專業化人才,也需要大量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支持,這對高等學校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適應產業集群發展需求的高等學校專業鏈群建設規律與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專業鏈群提出的背景及內涵
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的載體是專業教育[2],專業建設的好壞直接決定專業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在專業建設中需要關注以下方面:
1.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要求對專業鏈群建設提出外在要求
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是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決定區域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衡量標準和發展動力[3]。而當今的技術創新需要多學科的技術支持和合作,這使得區域產業集群發展要有立足區域的大量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型企業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的全力支持,其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人力資源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專業建設過于封閉,對產業集群發展關注不夠,未能從產業集群發展的高度進行專業建設定位、課程設置和知識體系的優化。同時,企業、產業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不高,未形成高校與企業、產業、科研院所聯合進行專業建設的體制機制。
2.產業集群聚集效應對專業鏈群建設提出內在要求
產業集群是在低成本、低排放等方面的要求下形成的產業發展模式,它是由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有機聯系的企業及相應機構組成的,基于主業技術、價值鏈、同業交往在同一地理空間形成的聯系緊密、運作靈活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4]。體系內的企業獲得了明顯的運輸成本、信息成本、勞動力成本等生產成本優勢,并通過共享公共設施而大大減少了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5]。然而,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很少從產業集群內產業鏈、價值鏈、企業鏈和空間鏈發展的高度進行專業鏈群建設。同一專業鏈群內相關專業的課程平臺建設滯后,知識體系的交叉、融合不夠,優質課程資源和實驗室資源共享程度較低,教師和學生的專業視野不夠開闊,一定程度上造成高等學校專業建設中經費緊張和資源浪費并存。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提出了建設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鏈群的概念,同時厘清了專業鏈群建設的內涵,即在新型工業化、生態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國際化背景下,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依托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優勢所構建的,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品牌專業(包括特色專業、名牌專業、重點專業)為核心,以相關專業為延伸,以具有內在聯系的精品共享課程群為紐帶,形成的若干專業的集合體。
二、適應產業集群發展的專業鏈群建設模式與路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以培養適應產業集群需求的人才為目標,以學校現已形成的建造業專業鏈群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建造業的產業集群特征及發展趨勢的研究,重新構建相關專業鏈群和各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探索基于建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高校專業鏈群建設的模式與路徑。
1.調整和完善適應建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專業鏈群
經過多年的發展,學校已形成了適應現有建造業發展的專業鏈群,如以建筑學為核心專業的建造設計專業鏈群,以土木工程為核心專業的結構設計及施工的專業鏈群,以建筑環境設備與工程和給水排水工程為核心專業的市政類專業鏈群等。依托現有專業鏈群,學校運用新型建材技術、新型建造技術、新型設計理念及技術、現代化工程管理手段和資源循環科學與技術等新型建造業的理念與技術,增加了適應人們對居住環境美觀和高舒適性要求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景觀學、建筑美學的學科專業,完善了建造設計的專業鏈群;在土木工程設置了適應我國道路橋梁的建設需要的道橋方向,同時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節能、生態、環保等方面的要求,增設了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專業,將傳統建造業專業鏈群改造和提升為適應建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專業鏈群。
2.建立了以校企聯合培養為特點的適應建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學校充分認識到培養多層次的以突出實踐、創新能力為標志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戰略意義,積極響應并進入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結合學校與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土木、建筑及其相關學科的優勢和特色,與企業共同制訂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方案及專業培養標準。如我校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由中建西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我校建筑學院共同制定,并隨著技術的更新、學生的特點以及企業的發展調整。在企業學習階段的所有內容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討論制定,課程均由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擔任,部分課程可由學校教師參與協助。企業階段的學生培養充分體現了“大課堂、小團隊、多元化”的特征:大課堂(理論講授)———針對企業學習實踐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安排集中授課;小團隊(設計實踐)———安排學生在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指導下參與具體工程實踐項目;多元化(視野拓展)———理論課程和設計實踐之外,配合講座、訪談、參觀、調研、體驗等多種學習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專業視野。
3.健全和優化了適應建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知識體系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產業集群的理念,建造業發展必須從建材和設備生產、設計、施工、管理、最終產品使用等全壽命周期中充分體現節能、生態、環保、低成本、高舒適、可持續性的理念、方法及技術。為了適應這一需求,學校各專業重新優化專業知識,如土木工程在一年級的土木工程概論中增加了節能、環保、低成本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在專業教育中增加化學類和大材料類課程。建筑和城規的專業教育中除了傳統的專業知識外,增加了建筑生態環境、生態可持續建筑、建筑與城市氣候設計和建筑經濟與施工等一系列課程。這些課程的增加,使我校建筑和規劃教育除了注重形態的規劃和功能的規劃外,在學生知識體系中增加了和人的宜居,經濟的實用等方面的知識,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要繼續加強建筑和規劃教育知識的教授,不僅讓學生懂得建筑藝術,還要結合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注重和秦、漢、唐文化的有機結合;二是要讓學生懂得城市經濟,增加了一些經濟類的課程,讓學生學習掌握工程經濟技術;三要讓學生樹立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