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行業經濟
1清原滿族自治縣草市鎮小型水庫現狀分析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草市鎮位于縣城東部,與吉林省東豐縣接壤。該鎮是遼寧省水稻重點產區之一,也是全縣小型水庫開發、建設的集中地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之后,該鎮歷屆黨委、政府將小型水庫建設和管理納入領導重要議事日程,在資金投入上克服等、靠、要思想,堅持建管并舉,有力扭轉了過去水庫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責任不明確,管理規章不完善的歷史局面,但卻也仍然還存在部分問題,本文特提出與同行商榷。
2清原滿族自治縣草市鎮小型水庫管理面臨的問題
據筆者調查,清原是渾、清、柴、柳四條河流發源地。草市鎮水系主要由渾河支流英額河水系和柳河支流白銀河水系兩部分組成。1958年以來,該鎮先后建成了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18座,占全縣14個鄉鎮小型水庫總數的35.7%,形成了灌溉、防洪、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骨干控制體系。其小型水庫農業灌溉總面積1.6萬畝,水產養殖水面2200畝。在農業集體經濟時期,草市鎮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是:小(一)型水庫由鎮政府直接管理,小(二)型水庫歸所屬村管理。鎮管水庫采取就地就近選派3名~5名村民,對水庫施行專業管護,村管水庫則由村干部實行兼管。由于受建設時期經濟、技術及施工條件等因素限制,所建水庫多數工程標準較低,安全性能較差,綜合效益不高,管理經驗不足。特別是在“文革”期間,一些水庫基本處于無人管護和無錢維修的狀態,壩體雜草叢生,輸水洞啟閉機銹蝕失靈,水庫不能蓄水,呈現空庫運行狀態,水產養殖因冰封水面缺氧而造成大量死魚等問題。
3小型水庫經營體制改革的實際做法
隨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逐漸被人們所認同,水利建設應盡量向適應農業的需要,達到興利除害,改善產業結構,促進農業持續發展的方向改革。草市鎮已建成的18座小(二)型水庫原均屬塘壩規模,后續在“民辦公助”和“自建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水利建設方針指導下,該鎮依靠村民投工投勞,以自籌資金為主,將18座塘壩逐年提升為小(二)型水庫。近十幾年來,隨著財政投入逐年加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作也正在陸續展開。自2002年以來,該鎮共完成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5座,小(一)型水庫加固2座,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619.06萬元,其中,鎮村自籌資金200萬元,投資額度是歷年投資總合的五倍。除險加固后的水庫,防洪標準普遍提高了10年~20年,部分小(一)型水庫還配套了大壩視頻監測儀和遙控雨量觀測計等管理設施,有效穩定了壩體安全。如何更好地發揮小型水庫綜合效益,使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擺在水庫管理單位面前的一個新課題。草市鎮根據本地區實際,探索制訂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體實施辦法如下:
(1)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水庫為全民財產。過去小(二)型水庫劃歸屬地村管理,產權與管護分割,農村施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水庫承包給個體戶經管。承包人考慮切身利益,采取以漁為主以養代管,對農業灌溉則基本松懈不管。在灌溉用水上,屬地村存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思想,跨村供水凸顯旱澇不均的問題,遇到旱季,堵截扒口子,上下游搶水打架事件時有發生,難免造成村之間和村民之間不團結,甚至水費征收困難等問題。據此,草市鎮將小(一)、小(二)型水庫由鎮政府統一管理,農業供水統一調配,水利工程水費統一征收。具體實施工作,由鎮水利工作站負責。政策施行以后,明確了管理職責,理順了上下游供水矛盾,解決了水費征收難的問題。
(2)明確為小(一)型水庫設立水庫管理所,小(二)型水庫設立水庫管理房。對于承包管理,施行公開、公平、公正競標。承包期一般訂為5年~10年,期間對承包人落實管理職責:①明確管理、保護范圍,即上游及兩側為設計洪水位外延200m,下游,小(一)型水庫壩腳外不少于100m,小(二)型水庫壩腳外不少于50m。②明確管理責任,水庫管理機構承擔水庫的日常運行管理,包括防洪、抗旱、水產養殖、壩體管護、汛期雨量庫水位測報等。鎮政府對各項管理內容制訂了細則,并同承包人簽訂了管護合同。③明確管理經費來源,水庫的管理經費主要由水產養殖收入,庫區內壩體周邊種養殖收入及上級財政撥款解決。但財政補貼只能用于水庫日常維修,辦公設備購置,不得挪作他用。
(3)三改變。①改變過去只管水面不管壩體的局面。管理體制改革后,將水庫各項功能納入總體管理,解決了上下游供水矛盾,緩解了村民關系,在確保水庫收益的同時,各項管護措施都能得到落實。堅定和樹立了了承包人以農為主、以庫為家的思想。②改變過去無人無錢管護的局面。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最基本的要求是將人員、經費、管護措施落到實處,三者缺一不可。各項改革措施落實后,有效扭轉了只看不管的被動局面,解決了過去各水庫之間在資金投入上和個人報酬方面的互相攀比。解決了承包人的顧慮,則在種養殖生產上舍得投入,多數水庫承包人年收入上萬元或幾萬元,有效促進了經營的良性循環。③改變過去權屬、責任不明,相互推諉的局面。由于歷史原因和實際操作的困難,小(一)型水庫存在責任不明,小(二)型水庫存在權屬不清的問題,為水庫管理帶來了不便。水庫管理體制改革之后,明確水庫所有權和管護權均屬鎮人民政府,管護責任、管護辦法遵從鎮政府統一規定,制約了政出多門,水庫運行經營不透明的現象。
(4)三提高。①提高水庫的市場化動作水平。水庫管理體制改革之后,該鎮將全面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管理,由受益村根據灌溉面積和用水量,交付水利工程水費;對所屬庫區內占用水庫公共資源的,簽訂水庫資源合同,收取承包費;對以水庫資源為依托進行商業開發的,根據實際情況,收取適當的水資源保護費。通過水資源的有償利用,盡快提高水庫市場動作水平,實現“以水養水,以庫養庫”的目標。②提高水庫的綜合利用功能。通過各項制度措施的落實,以充分發揮水庫的防洪、灌溉、抗旱、水產養殖及其他種養殖業等生態調節功能。一些水庫承包人為了擴大漁業再生產,采用投施化肥、堆放農家肥培育水生生物,實行肥水養魚。這樣,不僅縮短了養魚生產周期,提高了漁業產量,也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優質水源,獲取了農漁雙豐收。目前,草市鎮水稻產量占全鎮糧食總產量的30%,漁業產量占全鎮總產量的33%。③提高水庫的管護水平和管護質量。隨著水庫管理體制的改革,各項措施的實施,設施的不斷完善,水庫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將得到不斷提高,綜合功能不斷增強,水庫的管護水平、管護質量將有一個大的提高。水庫作為農業的基礎生產設施,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