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維護水資源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的因素,而水庫的管理恰恰是為了保護水資源的,它是一個集中水的區域,可以很好的改善自然水資源的情況然后維護生態的環境。但是中國的華北地區,水庫集水的地方,地形相對比較復雜,使用的土地面積不但少而且貧瘠,不利于農業的生產,林木業也不是很發達,實際的生產方式又很落后,這些都是造成了水庫流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情況的原因,而且還在繼續的加劇,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改善。那么解決這一問題就是當前需要關注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當地通過展開集水流域的管理來實現農業林業的生態保護,減少各方面的污染,實現了造林綠化的設計任務。
因此很多的環境保護人士提出了在水庫集水的前提下,通過造林綠化這樣的方式來保護生態環境的設計,并且希望在重點的工程中和示范的區域內進行實施,希望可以通過森林的保護作用,解決水土流失和環境被污染的一些問題,從而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下文就是以黃土高原為例,針對水庫管理的措施與生態環境維持之間的和諧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和研究,借此來讓人們意識到水庫集水對整個生態環境維持和保護的關鍵性作用,首先了解一下黃土高原具體的情況。
1黃土高原的自然資源條件
實際的自然生態情況:黃土高原地理位置:黃土高原位于東經100°24′~114°,北緯34°~40°20′之間,在全國地貌格局中屬于第二階梯。自北而南跨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從東南向西北包括半濕潤地帶、半干旱地帶、和干旱地帶。其范圍東界為太行山西側,西界為烏鞘嶺、日月山、拉脊山一線,南界為秦嶺-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線,北界為長城。地跨青、甘、寧、蒙、陜、晉、豫七省(區)??偯娣e為64萬km2。黃土高原地處黃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黃河流域自古就是人類文明共有的發祥地,由于黃土高原地區本身固有的自然環境脆弱,加上長期以來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使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在近二三千年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自然地理特征
2.1土地實際的使用狀況
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黃土高原黃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鈣質。受長期內外營力的作用,地表剝蝕切割嚴重,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土地失養嚴重。2.2可用的水資源不多在干旱半干旱的黃土高原地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水面蒸發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黃土高原的特性決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3植被覆蓋率低在黃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禿嶺,給人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過墾山坡,表土流失嚴重,顯露出基巖,而植被覆蓋率的進一步降低更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3規劃設計思路
針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況,利用水庫流域的條件,與生態現狀實施工程造林,進一步增加水庫集水流域森林總量。在生態理念支持下,建立以科技示范區為依托的應用生態型綠色無公害林果經營管理技術、森林健康經營技術、林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中幼林撫育管理技術等技術體系。十分重視并從技術、管理等方面出發,逐步提升現有林分質量,有效控制和治理林果業面源污染。在此基礎上,以全面實現以林養水、以林凈水、以林保水、以林富民為目標,建立起以水源涵養、水質改善、水土保持等防護林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合理配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生態林業保護體系。
3.1荒山造林綠化工程
在荒山造林綠化工作中,堅持以造為主,封造結合,分類實施的策略。分區域采取不同的工程模式。在高山陡坡處,采用生態防護型模式,而在山腳、坡角地等適于旅游的地區采取生態景觀型、生態經濟型相結合的模式,其他一般地區采用生態經濟型模式。在生態防護配置方式中,優先選擇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固土保水能力強的鄉土樹種,這些樹種類型包括闊葉樹鄉土針葉常綠,宜采用樹種塊狀、帶狀混交的作業方式;選擇一定觀賞價值的鄉土彩葉、觀花、觀果闊葉樹種和鄉土針葉常綠樹種塊狀、帶狀混交作為生態景觀型配置方式。
3.2封山育林工程
區域封山育林工程主要規劃布局在水庫流域內坡度大、立地條件差、人工造林難度大的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區域。在封育區中,堅持以封為主的策略,同時,封、造、撫育、保護并舉,使區域內的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恢復和發展,全面提高林地生態防護效益。
3.3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規劃范圍以庫區周圍坡耕地為重點,在水庫周邊景觀點,栽植觀葉、觀花、觀果等風景林;對庫區村內有限的平緩糧田,實施地邊、地堰綠化等工程措施,以發展生態型經濟林為主,實現既保水保土、美化庫區、增加農民收入等目標。
3.4道路河流綠化工程
在河流沿線河灘建立起林帶,樹種以適生性較強的楊樹為主。若道路兩側已建有林帶,則在原有林帶基礎上提高標準、增加寬度,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為片林,建立起覆蓋面廣、橫交錯的綠色通道網絡。
結束語
通過建設水庫可以對森林植被、群落、類型、生態及農藥、化肥等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調查分析,并進行以飲用水源保護,為主要目的生態林業建設區域、類型劃分,為水庫的規劃設計奠定了基礎,為提高設計規劃的科學性、針對性、操作性。在規劃中還針對水庫生態經濟環境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采取因地制宜以造為主,以養為輔,造養結合、分設計出生態型、生態景觀型、生態經濟型等多種造林模式。
應該注意的是不要只顧增加森林資源的總量,更要切實的利用水庫里水資源的滋養功效,做好新造林的結構和空間種植的優化,更好的實現森林的三個重要的效益,提升森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定要針對水庫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設計出符合水庫需求的育林計劃,做好示范區域的研究和分析,加強對質量不高和效能不好的林區的改造工作,從而提高森林的生產能力,從而保證流域內的森林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