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國文學論文
一、生態女性主義與《戀愛中的女人》
法國著名的作家,弗朗索瓦•德•埃奧本在19世紀末期的時候提出了生態女性主義這個概念。生態女性主義在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的滋養下,把女性主義理論作為基礎,對人類自身文化進行重新審查,同時引發了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等問題的關注。從女性生態主義的角度來看,西方文化貶低女人和自然,這兩者之間不僅存在歷史性、象征性,還存在著政治性的關系,而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源于父權世界觀,父權世界觀把婦女和自然資源一并歸類到可掠奪的資源,所以男性對待女性就像對待自然一樣,毫無人性可言。《戀愛中的女人》是勞倫斯在創作頂峰時期留下的作品之一,這在當時的西方文學界被公認過,而《戀愛中的女人》對他來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在他作品《戀》中他表達了尊重生命,男女平等的思想,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環境惡化的擔憂,以及對男女不平等關系的反思,他想要呼吁人們關注環境、關注男女平等。勞倫斯從生態女性的角度來闡述對生態環境和兩性和諧的關心,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二、工業文明對自然環境和精神世界的傷害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小說的創作背景,工業文明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卻沒有可持續性。小說的第一章寫了在婚禮路上見到的畫面,毫無生機的菜園、被灰塵覆蓋的白菜殘根、暗黑色的田野、污濁的空氣和灰色的天空,這一幕幕的描繪,深刻的揭露了工業革命給自然,給我們帶來的災難。農業社會時期的鳥語花香、山明水秀早已不復存在,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社會由早期的綠色調變成了灰色調。對自然的考察出現在文學中,尋找自然在文學作品中的地位,通過對現在生態化境惡化的揭露,意在喚起人們對生態的保護意識,讓人們尊重自然,理解自然,保護自然。
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而自然環境的破壞預示著人類離災難不遠的事實。從《戀愛中的女人》我們可以看到,在工業文明下的人們被“污染”的程度,人們行尸走肉一般的活著,眼神空洞,精神貧瘠,只有在想要占有某樣東西的時候,眼睛才會散發那么一點可悲的光芒。小說的第一章,作者細致的對婚禮上不同的人物進行了描繪,同時也揭示了人們身心受染的程度。Crich太太面無血色,眼里透漏貪婪的目光,像食肉動物發現獵物一樣;而新娘的父親則如鬼魅一般陰森恐怖;Birkin一臉憔悴,為了世俗觀念,違背意愿的做著一些事情。工業文明下的人類,失去了精神糧食,環境的惡化加劇了人類的恐懼,極度空虛的精神讓人有了失落感。人們身心不再健康,做一些違心的事來偽裝自己,內心明明很痛苦卻要裝作輕松,每天帶著假笑的面具活著。為了滿足物質生活,人們付出了自由的代價,精神的空虛和一成不變的生活讓人開始變得絕望,一直處在外表光鮮內心腐敗的世界,比起農業社會來,應該算是得不償失吧。人在向工業文明靠近的同時,與本性和自然漸行漸遠。人是從自然中演變出來的,所以,人與自然只有相互依存才能長遠發展,如今,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到最后勢必會斗得兩敗俱傷。
三、融為一體是自然環境與精神世界的歸宿
《戀愛中的女人》基本上寫的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擁抱自然會得到心靈的釋放。環境的污染深深地震撼了讀者的心靈,文章通過對環境優美景色大篇幅的描寫,激起讀者對自然的保護欲。把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時的自然環境進行對比,突出人在不同環境下的心情和精神狀況,可見自然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勞倫斯在小說中的描述體現了他擁抱自然的思想,同時也表現了他對自然問題的深度關注和擔憂。
文章接下來對Birkin擁抱自然進行了細致的描繪,首先他赤裸著坐在草叢中,雙腳緩慢劃過草叢,張開臂膀躺下,讓花香草香滲入皮膚,慢慢地他感覺自己融入到了自然。血液中都飽含了自然的清爽,他覺得這才是該有的生活,這種奇特的感覺讓他感到滿足,他不再依戀塵世,他要徹底融入自然,這一段把Birkin對自然的迷戀體現得酣暢淋漓。此時此刻,他的心靈得到了釋放,擺脫了塵世對他的束縛,只有對自然之美無法言語的喜愛。與自然的融合滿足了他的精神,讓他覺得幸福,看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可以避免災難,還可以遠離污穢,找到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