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1前言
隨著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目前我國建筑市場呈現出了較為繁榮的景象。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種繁榮景象背后的是各個建筑施工企業之間的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筑施工企業如果想要保障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那么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市場競爭力。其中建筑施工現場管理就是建筑施工企業管理的重點,是其施工管理工作的具體執行步驟,是建筑施工企業提高成本控制效果、保障施工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會對建筑施工企業綜合競爭力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就如何有效加強建筑施工現場管理進行探討。
2加強建筑樓板混凝土裂縫的現場管理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樓板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混凝土裂縫,混凝土裂縫的存在,可以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滲透到混凝土結構的內部,在諸如水泥等水化產物的相互作用下反應而形成碳酸鈣,即出現混凝土碳化的現象?;炷撂蓟瘯茐匿摻罴兓?,降低混凝土的堿度,如果空氣和水在同時期同時滲入,那么鋼筋就產生銹蝕。有的樓板裂縫會影響結構承載力,降低構件鋼度,破壞結構的整體性;有的樓板裂縫雖對承載力無太多影響,但是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也不及時修補樓板裂縫,將會進一步加劇裂縫的發展,發生滲漏或者降低耐久性,導致鋼筋銹蝕,影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我們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來加強管理。
第一,加強結構方面的控制
混凝土裂縫由使用功能而可以分為有害的及無害的兩類,經過實踐證明,引起建筑物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主要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在變形作用下,結構的抗力取決于混凝土的抗拉變形和抗拉強度,實際上也就是抗拉性能,施工單位應該采用各種手段來控制裂縫問題,來加強混凝土結構方面的控制,例如可以采取永久式伸縮的方法、化學灌漿處理的方法。
第二,完善振搗、澆筑環節的質量管理
振搗、澆筑環節作為整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過程中較為關鍵性的環節,必須嚴格按照具體的施工工藝操作規程來進行。攤灰與振搗應在對稱位置開始,不可過振或漏振,無骨料集中現象,分層清楚,鋪料均勻期,平倉分層滿足振搗設備能力的要求?;炷琳駬v有序,以混凝土表面不下沉、無氣泡、產生浮漿為標準,振搗應該插入到下層5cm左右。而澆筑環節中,應嚴格按照澆筑順序進行,振搗時間應均勻一致,不得出現施工冷縫,分排進行施工澆筑,施工縫留在后澆帶處。根據振搗棒的鋪料間歇時間、有效震動長度來確定澆筑時間;模板、預埋件等在施工中無損壞或變形現象,必須保護措施得當。澆注完畢后,表面要抹平、壓實,排除泌水,清除多余灰漿。為了有效防止出現表面和松頂干縮裂縫的現象,必須在定漿后進行二次抹壓、二次復振。
第三,加強混凝土的養護及測溫工作
混凝土澆筑施工完成之后,接下來做的環節就應該是按溫控技術措施的要求來做保溫養護,這個也是混凝土施工的關鍵環節,目的在于保持良好的抗風條件和濕度條件來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降低混凝土塊體的自約束應力,降低混凝土的降溫速度,使得混凝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養護。施工人員應該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濕潤,應根據溫度應力來對保溫養護的持續時間進行確定和控制,保溫覆蓋層的拆除應分層逐步進行;同時,還可以采用預埋導管注入循環水的方法,減小內部膨脹產生壓力,縮小內外溫差,降低大體積混凝土塊內溫度。
3加強建筑工程原料的選用及質量控制
建筑工程原料主要就是混凝土,實現混凝土質量控制的基礎就是必須要嚴把原料質量關。在選擇原料的時候,在保證活性的前提下,應該嚴格控制砂、石含量,盡可能選用級配良好的骨料,采用細度小的水泥。在配合比的設計中,應適量摻入粉煤灰、添加劑與減水劑,減少含砂率和水泥含量,以提高產品的抗裂性和密實度,減少干縮,降低水灰比,當然必須在有效保證強度的基礎上。在對原料進行檢驗時,在施工條件發生變化時,應該按照變化的施工條件來進行及時調整檢驗頻次和檢驗標準,使其符合全部技術性能指標?;炷翍獓栏癜凑諠仓樞蜻M行,振搗時間應均勻一致,不得出現施工冷縫,分排進行施工澆筑,施工縫留在后澆帶處。根據振搗棒的鋪料間歇時間、有效震動長度來確定澆筑時間;模板、預埋件等在施工中無損壞或變形現象,必須保護措施得當。澆注完畢后,表面要抹平、壓實,排除泌水,清除多余灰漿。為了有效防止出現表面和松頂干縮裂縫的現象,必須在定漿后進行二次抹壓、二次復振。
4要加強對分包隊伍的現場管理,嚴禁違法分包和轉包
總承包單位依法將建設工程分包給其他單位的,分包合同中應當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義務??偝邪鼏挝灰訌妼Ψ职鼏挝坏陌踩a監督檢查和協調,加強施工組織管理,確保安全生產。同時,要認真組織安全教育培訓。各單位要結合項目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安全教育培訓活動,要重點加強一線作業人員的教育培訓,特別是新職工、輪崗職工和勞務分包人員,堅持先培訓后上崗,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增強事故防范能力。要認真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及時糾正違章作業等不良行為,及時排查和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及時落實各項安全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確保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