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同許多國家一樣,我國現存的動植物資源多集中分布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敗對于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以及國際自然保護運動都具有重大意義。研究表明,適度發展旅游業是促進生物多樣保護的有效手段。然而,不當或過度的旅游活動也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威脅。對此,廣大學者近年來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總體看來,已有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旅游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而缺乏對其產生原因的深入探討[1-4]。基于此,本文試圖從宏觀層面剖析旅游活動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的主要政策與技術原因,并提出促進旅游產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發展的的對策,以期能為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完善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旅游產業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
由于我國物種豐富的地區多數經濟不發達,因此,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矛盾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理論上,解決這一矛盾的可能途徑有三條:一是采取一些特殊和優惠的政策來促進保護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彌補由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給當地帶來的損失;二是采取經濟激勵的方法,使當地居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持續利用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也就是說要尋找一種途徑,既能使當地社區在生物多樣性資源利用上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又不使生物多樣性資源退化,使保護和發展的利益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內實現統一;三是采取綜合措施,將政府行為、經濟激勵和允許社區對自然資源適度利用等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社區既能從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獲取一定的直接收益,又能獲得外部扶持及政策優惠。由于第一條途徑缺乏成功的經驗和成本較大等原因,現階段采用這種方式還很困難;第三條途徑理論上是解決保護與發展矛盾的最佳選擇,但它涉及的問題多、難度大,可以作為長期發展的目標。比較而言,第二條途徑的涉及面小、成本較低、實效性較強,是目前最適合中國國情的途徑。
在生態環境保護區內開展適度旅游特別是生態旅游就屬于第二條途徑,也被認為是協調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手段。相對于常規的自然旅游而言,生態旅游是是以促進自然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為目的。因此,它既適用于保護區,也適用于其他自然區域。換言之,任何地區都可以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恢復和保護而建立開展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
旅游業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夠為旅游活動的開展提供多樣性的旅游資源與旅游景觀,從而會促進旅游業發展;與此同時,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會限制旅游業發展的范圍、程度與方式。旅游業發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旅游業發展能夠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一是旅游活動中的生態游本身就是以保護為特征的旅游形式,較之傳統的旅游形式,對旅游區環境的影響較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較周全;二是旅游業的經濟效益顯著,將旅游的經濟收益部分投入旅游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能夠增大保護的力度[5];三是旅游活動中的生態旅游具有對社區居民與游客進行環境教育的特征,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旅游業發展有可能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因為旅游活動產生的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游客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旅游基礎設施的不當建設都會影響物種的棲息地,從而導致某些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消失。
二、旅游產業發展威脅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原因
我國各地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都越來越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旅游業發展所取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旅游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仍然日益顯現。
(一)旅游法規體系不完備,存在“空白”和“死角”,難以有效解決旅游業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矛盾
我國各地幾乎都把開辟新的旅游景點、挖掘新的旅游項目與形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景區通道網絡作為促進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內容。然而,由于現有的法規體系對它們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從而不同程度的影響了生物多樣性:一是擴大了游客的活動范圍,增加了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二是不斷延伸的旅游線路尤其是縱橫于各個景區(點)內部的道路,將過去許多天然生態系統分割成許多小區,造成生境破碎化,妨礙了各種動物的正常活動與動物類群間的基因交流。三是新的景區(點)與旅游項目的上馬,必然要建設賓館、飯店和娛樂設施等旅游基礎設施,不僅直接破壞森林植被,改變部分地段的地貌類型,增加了滑坡的潛在危險,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噪音,干擾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6]。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當有相應的法規(如包含有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內容的《旅游景區發展促進條例》)來對這樣的行為進行規范,以促進旅游資源的有序開發與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但目前這樣的法規、政策并不存在。另一方面,在旅游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征用景區(點)土地并對原有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進行破壞,但目前并沒有景區建設拆遷和征地評議機制的政策法規。此外,鑒于一些地區在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保護方面的特殊地位,國際上通行的慣例是單獨設立地方性法規以規范景區(點)、旅游項目與基礎設施的建設,而目前我國還沒有類似的法規、政策。顯然,由于這些政策法規的“空白”、“死角”,當面對旅游產業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矛盾時,必然會缺乏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不利于引導、推動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容易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讓位于旅游資源開發
盡管各個層面的旅游法規、政策都包含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性要求,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實踐中難以操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所起的的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全國上下加快發展旅游業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都把政策重點放在了如何促進旅游產業發展上,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容,這樣一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保護很容易讓位于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產業發展。換言之,當旅游產業發展與生物多樣保護出現矛盾時,往往對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監管乏力。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科普教學游。科普教學游是利用景區(點)或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向公眾特別是大專院校、中小學校的學生普及自然科學知識,開展自然學科的教學實習等活動。我國許多自然保護區由于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復雜的地理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逐漸成為各大專院校自然學科主要的教學實習基地。然而,同學們在實習活動中需要采集標本,由于教學內容基本一致,各校標本采集的種類也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其中部分涉及到稀缺物種。調查發現,眾多院校周期性地在同一地點,高強度的采集會導致一些生物數量下降,甚至瀕臨滅絕。事實上,一些旅游景區既是風景名勝區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理論上而言,它們既要受《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的監管,也要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監管。而在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政策導向下,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許多自然保護區對標本采集活動并無限制性要求,這必然不利于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