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旅游管理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在西方國家已經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相當可觀的規模,并在美國、歐洲、日本以及我國臺灣等國家與地區相繼開發出了傳統休閑觀光農業、都市型休閑觀光農業、科技型休閑觀光農業、奇異型休閑觀光農業等多樣的發展模式。我國的觀光農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發展。但是,近年來國內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發展模式。四川省成都市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呈現出起點高、創意多、發展快等特點,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并顯示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與無限的發展潛力。
一、有關休閑觀光農業研究文獻的簡要梳理
(一)有關休閑或觀光農業的研究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個多學科的話題,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旅游學等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于這一主題的研究。以往研究中關于休閑觀光農業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探討觀光農業的內涵。丁忠明(2000)、趙春雷(2001)以及郭煥成(2000)等學者認為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為依托,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交叉型的新興產業,兼具提高農業經濟附加值和保護鄉村自然文化景觀的功能,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周曉芳(2002)、杜江(1999)等學者則認為觀光農業是隨著經濟發展興起的一種以旅游者為主體、滿足旅游者對農業生產的好奇以及對農村風光向往的旅游活動形式。
2.考察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的現狀。孫藝惠、楊存棟(2007)等學者認為我國觀光農業類型在增多,總量在擴張,功能在拓展,逐步走向規范化;但同時,宋金平(2003)、李君茹(2004)、宋紅(2002)等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觀光農業在旅客旅游動機、項目開發、客源市場以及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均表現出尚未發育成熟的特征。
3.著眼于觀光農業發展的功能與效應的研究。觀光農業的發展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偉軍、易法海(2010)通過理論分析以及對全國部分省、市的實證研究,得出旅游農業發展有顯著的優化農業結構、促使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效應;鄭鐵(2006)則對旅游農業的功能進行了分析,認為旅游農業具有擴大就業、傳播現代農業技術等功效;李德明、程久苗(2005)則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探析,認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將促進農村經濟的科學化發展與持續發展。
4.展望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的趨勢與前景。沈和江、沈紹嶺(2007)等學者以杭州為例對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結構布局與開發模式進行了研究;李曉穎(2010)、申慶濤(2007)等學者則具體對農業觀光園模式的創新性規劃設計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強的建議;古紅梅(2005)、黃學群(2005)、胡衛華(2009)則分別以北京、天津、深圳為例對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策與發展戰略進行了實證性研究,為地方觀光農業發展提供智庫支持。包書證(2010)、朱邦耀(2007)等人則對日本與我國臺灣觀光農業的發展進行了考察與研究,并就其發展的經驗對于國內觀光農業發展的啟示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提供了建議性發展對策。
(二)關于成都地區觀光農業的研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成都市就十分重視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成都地區的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的發展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自然也引起了學者們的高度關注,以往對成都地區觀光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考察成都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姜太碧(2006)、李澤生(2010)等對于成都地區觀光農業快速發展的原因進行了探究,認為除了有利的地理條件、傳統的人文休閑文化積淀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之外,政府主導、集體運作、農戶參與這一成功模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謝翠萍(2010)則從成都作為國家城鄉統籌試驗區的角度對成都起點高、運作手筆大、發展速度快的現代觀光農業進行了考察與研究。此外,姜太碧(2006)、王永志(2008)、何景明(2005)等學者還對成都觀光農業經營模式尤其是“農家樂”的發展與演變進行了深入考察。
2.探討成都觀光農業發展的現存問題及對策。彭明勇、王占峰(2005)等學者通過對成都市以及成都地區部分農業觀光旅游景點的實證研究發現,成都觀光農業存在旅游產品單一、景點輻射性差、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并由此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對策;朱華(2006)、黃萍(2006)等學者則對當前成都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利益主體關系尤其是農民利益的保障問題進行了實證性研究,并在此視角下對相關開發模式進行了評析。
3.分析成都市觀光農業發展的前景。成都市人民政府2009年制定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0-2020)》中對觀光農業從產值、吸納勞動力到結構優化等維度提出了全面的規劃;羅曉彬、王汝輝(2005)則從產品創新、促銷口號、促銷活動等方面為成都觀光農業的發展量身定制了營銷策略。
綜上所述,以往對于成都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對個別景點進行個案考察的基礎做推論或展望,針對成都地區休閑觀光農業整體發展狀況的研究較少,對于成都地區在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發展模式與發展特色更是缺乏總結性研究成果。本文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整個成都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現狀、特色以及存在的不足進行總體掃描,從而在總結成都經驗、為其它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提供借鑒的同時,也為成都地區休閑觀光農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對策性建議。
二、成都地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優勢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天府之國”的核心地帶,為川西平原的腹地,是我國的副省級城市之一,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
成都平原廣袤的土地、密如蛛網的河流體系、溫和濕潤的氣候、始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灌溉體系,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農業的發展推動了交換的發展和集市的形成。豐饒的物產卻因地理條件的制約形成了自閉的經濟,無法擴大再生產,難以發展川外貿易,于是消費土地的豐腴賜予便成為了主要的選擇,也就促成了川西人尚奢好玩、工作與游玩交匯、界限模糊的風氣與民俗。[1]33歷史上,成都平原集市貿易繁榮,加上物產的富饒,使得這一地區游樂之風得以滋長和形成,茶館文化、麻將文化、飲食文化的沿襲和滲透培養了成都人追求閑適的生活態度和雅致的生活品質。節假日全家出游、周末到鄉下踏青、觀花賞草、釣魚喝茶、打麻將聽散打融進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這些都為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