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畜牧業是我國牧區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草地一方面承載著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涵蓋了生態主體的成分。目前由于人類經濟活動的作用,氣候變暖,自然變遷使得草地退化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從2001年開始,在我國西藏,內蒙,四川等具備水源條件的地方,由我國水利以及發改委共同組織實施了牧區水利試點工程,主要目標是通過在水源相對充沛且具有開發潛力的地區,來針對飼草產出能力進行改善,即透過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進行舍飼圈養以及草場圍欄,以達到生態保護與綠洲建設的功能需求[1]。下面針對目前牧區水利的發展思路,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然后給出有利于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優化方案。
一、目前牧區水利的發展思路
目前我國牧區水利發展的方向主要是以建設節水灌溉飼草料為契機,基于草原保護以及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的需求,在具有水源條件的地方,配置一些節水的草料地,然后主要是結合舍飼圈養,圍欄,調整畜群結構或者畜種改良來使原本超載的草場實現一種自我修復功能,從而客觀上增加牧民的收入。很多相關的工程建設或者實驗都詮釋了生態草原保護,其最主要的力量來源于自身修復能力,人類在整個試點或者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發揮的主要作用就是為自然的自我修復創造條件,發展節水灌溉地這種思路在很多試點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休牧,禁牧以及輪牧草原的生態得到了有效的恢復,但是思路的漏洞在于,結構的改變要求飼草的有效供應,那么怎樣才能使畜牧真正的縮減[2]。
二、牧區水利建設面臨的問題
1.水利建設投入結構不合理,投入資金不足
目前我國水利牧區投入的現狀是:投入大多只是涉及牧業比較發達的幾個地方,例如內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其中投資的1/3用在了灌溉工程以及小型水源的構建中,對于草原補播,草場維護實施的力度以及范圍都比較廣,但是實際投入到人工草場以及棚圈項目中的資金明顯出現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國家對于畜牧業投入的金額是4億,對于發展畜牧區節水灌溉地項目建設的資金也及其有限,杯水車薪。下面筆者就來算一筆賬,單拿2009年草場監測報告來看,牧區羊群超載的數量大約為770萬,如果根據羊群生活標準,則最少應該補充570億公斤的草料,而如果計劃試點單位按理想模型發展,則可能會在每畝范圍內增產12kg的草料,假設灌溉飼草料每畝產量是880kg,那么大約需要開發6.4億畝草地,需要的投資金額在320億左右,而且一切計算都是以理想模型為依托,不考慮種植結構以及種植水平的影響,那么實際的投資金額應該比理論的還要大。
2.投資扶貧政策以及草料產量等深層次的矛盾
我國投資政策對于牧區的發展是不利的,大多數投資都是以國家作為主體,剩下的邊邊角角則是通過農民自籌以及地方配置的方式解決的,因為牧區大部分存在于一切不發達的地方,地方配置根本就只是空談,在實際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就會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通過降低標準以及壓縮項目規模來利用中央資金支持的條件。而且,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都有扶持大戶的情節,將實際的項目承包給符合發展要求同時經濟雄厚的企業或者牧業大戶,對于牧民來說,收益分配是很不均衡的[3]。大的企業或者牧戶就會引進先進的機器或者技術來壟斷小牧戶的生產格局,使生產關系變更為自己有利的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加劇貧富差距。而且對于水利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會有著消極的影響,一旦大的企業或者牧戶進行開發,往往在灌溉飼草料地帶獲益的同時,由于其發展規模與灌溉率標注的傾斜,就會使得其具有擴大灌溉面積的動機,一些小戶也借機狐假虎威,拓展灌溉的面積,甚至會用來發展農業,長此以往就會使得地下水采集量超額,降低牧區環境的效益。另一方面,有一些地區,比如說內陸河地區如果在牧區發展規模不當時,就會轉移其生態效益,如果在上游突然大規模的增加灌溉飼料草地,極可能引起下游斷流,最終使得河段上溯,在牧區規劃時,都是依托在投資以及規模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的,然而,現實很難實現這種控制。同時,我國節水灌溉草地的產量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因為我國牧區灌溉飼草從品種,種植結構以及灌溉方法目前還處于摸索和探索階段,而且大多數牧民都不具備專業種植的水平,沒有形成一定的節水意識,由于牧區飼草料品種選擇、種植結構確定和灌溉制度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加上牧民種植水平以及用水管理水平都不同,不同地區灌溉飼草的產量存在很大的懸殊,而且水利建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對于工程建設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對于整個工程的管理意識卻是很低的,在很多地方,錯誤的引導了人們發展畜牧的初衷,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的層面上,而對于如何進行生態保護置若罔聞。工程效益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4]。
3.科研投入力度不夠
在很長的時間內,不管是水利部牧科還是中科院都在致力于開展牧區水利研究的問題,在上個實際80年代開始,我國就相繼在新疆以及內蒙古等牧區建立了試點項目,并且這些內容的開展為全國牧區水利規劃的編制帶來了思想源泉。但是伴隨著牧區水利工程建設的開展,由于科研投入資金的限制,大部分水利牧區的研究都集中在灌溉制度以及效益的觀察上,對于水資源的發展模式,合理配置以及開發利用貫徹的深度還不夠,一些實際項目的研究,也僅僅是停留在提提的水平,并沒有真正實施。
三、加快牧區水利建設發展的策略
1.調整投資結構,整合資金布局
在牧區水利建設新契機下,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的發展模式應該根據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來擬定,為了實現牧民收入與草原生態保護的平衡,應該加強水利以及畜牧業的管理。以工業代款賑災等多方面途徑作為資金的來源,在保護生態以及水資源開發合理的背景下,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以及隨之附帶的資金使用管理條例,將市場機制應用于牧區水利工程的開發,積極的開辟投資渠道,加快舍飼棚圈、節水灌溉飼草料地、飼料加工、青儲等基礎設施的構建。根據某些地區的特殊情況,地方政府不應該忽視牧區水利工程的建設,統籌安排,由于牧區大多集中于西部欠發達的地區,對于牧區建設規劃主要是以國家投入為主,但是在國家投入的同時應該逐漸引導牧區居民自力更生,引入民營,集體或者個體的成分,合理的調整用于水利建設的投資比例,使最終水利建設呈現的局面是全民參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