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生產期間若遭遇連續的降雨天氣,常常會導致玉米地內嚴重的澇災,影響玉米產量甚至出現絕收。該文結合固鎮縣實際,分析了澇災對玉米根系、葉片、穗等不同部位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玉米澇災后管理技術,主要包括:盡快排除積水與降低田間漬害程度、及時開展中耕松土、做好倒伏玉米植株的管理工作、防治病蟲害、輔助授粉、合理施肥、適當晚收等,以期為玉米災后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澇災;玉米;災后管理技術;固鎮縣
玉米是我國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其安全生產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重大[1]。玉米屬于需水量大的一類作物,但其對澇災的抗性不強,在土壤中含水量超過最大持水量的80%時即可出現生長發育不良等情況,尤其是苗期遇到澇災后會出現更加明顯的不利影響[2]。一般玉米種子出苗后,漬害出現越早,玉米受到的不利影響越嚴重,淹水持續的時間越久,玉米受害程度越重,田間積水深度越深,玉米減產幅度越大。玉米連續在積水中淹4d,產量降幅可超過20%。如果玉米植株全部浸沒在水中持續3d,即可導致整株死亡[2-3]。
玉米是安徽省固鎮縣主要的作物之一,2021年全縣總種植面積達4.8萬hm2。但由于當地夏玉米生產期時經常遇到連續降雨、高溫干旱等異常氣候條件,對當地玉米的高產穩產極為不利。通常6月下旬左右開始進入雨季,夏玉米此時正處于苗期,對漬害非常敏感,易導致澇災。2021年7月份,安徽省固鎮等多個地區遭遇連續強降雨,夏玉米生產遇到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造成玉米大面積倒伏,對玉米授粉結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局部地塊出現絕收現象。
1 澇災對玉米的影響分析
玉米田間出現澇災后,土壤內水分過多,玉米的根系因缺氧正常的有氧代謝無法進行,長時間的無氧代謝造成根系對養分及水分的吸收能力降低,導致葉片萎蔫、降低光合效率,無法合成足夠的有機質供植株生長,進而影響到根系的代謝,最終表現為玉米植株生長緩慢,嚴重者甚至生長停滯。一般玉米漬害發生時所處的生育期、玉米植株的品種、所處的環境條件等,均會影響到玉米植株災后的表現,一般發生的時間越早,對玉米植株產生的影響越明顯。如播種期到拔節之前這段時間玉米植株耐漬害的能力弱,發生漬害后危害重,進入拔節期后抗漬害的能力大大增強,發生漬害的程度相對較輕。
1.1 對根系的影響 玉米田內出現積水漬害,如果持續時間短,排水只需要2~3d即可完成,一般不會明顯影響到玉米的生長[4]。如果積水持續時間過長,玉米根系與空氣長時間隔絕,影響根系的呼吸代謝,且缺氧的狀態下土壤內很多微生物可產生硫化氫、甲烷等有害氣體,進一步損害到玉米植株的根系。如果玉米植株根系受到漬害的程度輕,則根系的顏色轉為黑色;受害的程度重,則植株根系全部轉為黑色,出現腐爛、翻根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導致玉米根系死亡。
1.2 對葉片的影響 玉米植株出現澇災后,葉片上尖部、邊緣部位先表現出失水癥狀,之后葉片上平行于主葉脈的小葉脈之間也出現失水狀,最后葉片全部表現出失水狀態、干枯死亡[1]。漬害較輕的玉米植株上葉片產生白色的斑點,葉片邊緣或者尖端發白、出現失水癥狀,葉片的顏色由綠轉為黃色,玉米植株基部變成紫紅色且有枯萎發黃的葉片出現,影響到玉米植株的生長,導致其生長處于停滯狀態或者生長速度減慢。
1.3 對穗的影響 玉米抽雄的時間一般在立秋節氣前后,如果處于穗分化后期時遇到澇災,可對穗的分化、性器官形成極為不利,導致玉米籽粒禿尖、缺少等現象,嚴重者導致玉米植株空稈、絕收。長時間的澇災可降低玉米莖稈纖維的韌性,一旦遇到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則植株倒伏的幾率增加[3-4]。
2 玉米澇災后管理技術
玉米田內發生澇災后,補救管理的原則為尊重自然以及玉米生長發育規律,在這些規律的指導下針對性地開展補救措施。如果漬害發生的程度不重,則需要在搶時快救原則的指導下采取災后復壯、促弱轉壯等措施,降低漬害損失;如果發生的程度重,則應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毀種、選擇其他適合的作物進行種植,確保不會對農時產生延誤。
2.1 盡快排除積水,降低田間漬害程度 連續的降雨暫停或者大雨后,如果田間積累過多的雨水,可導致土壤中缺氧、不易透氣,阻礙農作物根系的呼吸代謝、吸收養分等活動,嚴重者可導致玉米植株的爛根、爛葉甚至死亡現象,有的還可以引發根腐病、莖腐病等病害的發生。因此,需要及時排水。通過挖排水溝、抽水泵抽水等方式及時將田間的積水盡快排走,盡早將溝渠清理通暢,避免玉米植株在積水中浸泡時間過長,提高土壤的透氣效果,避免發生玉米植株根系腐爛現象。如果玉米植株葉片上有大量污泥沾染,則需要及時清洗干凈,避免影響到玉米植株葉片的光合作用。如果玉米田間未見到明顯的積水,可通過挖溝等方式進行瀝水或者通過中耕的方式散墑,以破除土壤板結現象。
2.2 及時開展中耕松土 水分下滲到土壤中或者田間積水的排走等,都會導致玉米田間流失速效性養分,積水可影響到玉米根系的呼吸及植株生長。因此,玉米田內發生漬害后應及時開展中耕松土管理,一來對土壤內的溫度、透氣性、水分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二來利于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長,降低漬害對玉米植株的危害。漬害后,通過中耕可以將表層與底層土壤之間的毛細管水通道切斷,在表層土壤中形成疏松的覆蓋層,利于深層水分的快速散失,起到避免漬害發生的效果[2]。玉米苗期漬害為害最為嚴重,影響到玉米植株的根系活力,增加其倒伏的幾率,且利于各類雜草的生長,因此可在排走田間積水的同時、土壤表面稍微干時,選擇晴天進行中耕除草1~2次,促使土壤中過多水分蒸發掉。同時,還可將土壤中大量萌發的草芽清除掉,發揮出疏松土壤、改善土壤板結等效果,為玉米植株生理活動的盡快恢復創造條件,同時對后期玉米植株的倒伏也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推薦閱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系的演進與發展困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