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甜葉菊因其高甜度、低熱量的特點,被廣泛應用到食品和醫療等領域中,因此甜葉菊規模化、產 業 化 發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移栽是甜葉菊種植生產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移栽質量和效率決定著甜葉菊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產業化發展。目前,我國甜葉菊移栽方式主要以人工移栽為主,用 工 多,效 率 低,嚴重制約了我國甜葉菊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亟待解決甜葉菊機械化移栽的示范推廣問題。為 此,介紹了我國甜葉菊移栽概況,論述了不同類型移栽機構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并對各移栽機構的研究現狀和優缺點做了詳細論述和對比分析,指出了移栽機構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移栽質量差、農機農藝結合程度低、移栽機構適應性差等問題,同 時 對 甜 葉 菊移栽機構的發展做出了建議和展望,旨在為我國甜葉菊移栽機械的研究和發展提供參考。
趙曉順; 于鳳超; 郝建軍; 馬志凱; 張博; 李浩; 趙建國, 農機化研究 發表時間:2021-08-25
關鍵詞: 甜葉菊; 移栽機構; 發展現狀; 趨勢
0 引言
甜葉菊是我國引進的一種新型甜料作物,從中提取的甜菊糖是蔗糖甜度的 300 倍,而熱量僅為蔗糖的 3%[1-2]。甜葉菊產品以高甜度、低熱量的特點得到廣泛的應用[3-5]。我國甜葉菊產量巨大,是甜葉菊最大的出口國之一,出口量占世界供應量的 80%以上[6]。雖然我國的甜葉菊產量巨大,但其種植機械化發展水平很低,嚴重制約了我國甜葉菊規模化及產業化發展。移栽是甜葉菊種植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具有增加土地積溫、延長作物的生長期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等特點[7-8]。目前,我國甜葉菊移栽仍然以人工移栽為主,存在勞動成本高、工作強度大、工作效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甜葉菊種植規模化發展,從而導致甜葉菊產業化發展進程緩慢。因此,目前我國對甜葉菊移栽機械的需求愈加迫切,但我國對甜葉菊移栽機的研究起步較晚,適用于甜葉菊移栽的移栽機型較少,移栽效果不理想。因此,了解我國甜葉菊移栽概況,掌握移栽機構的研究現狀,探討國內甜葉菊移栽機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我國甜葉菊移栽機械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甜葉菊移栽概況
目前,我國甜葉菊移栽主要存在人工移栽和機械移栽兩種方式。人工移栽包括整地起壟、除草覆膜和移栽覆土等過程[9-11],作業過程復雜,周期較長,效率較低。機械移栽按照甜葉菊秧苗狀態可分為缽苗移栽和裸苗移栽兩種。缽苗移栽是帶土移栽,在取苗的過程中減少對秧苗的根部的損傷,使緩苗期縮短[12]。但是,由于甜葉菊產業為一新興產業,相較其他作物起步較晚,對甜葉菊缽苗移栽技術研究較少,且缽苗移栽機機構復雜,國內移栽機制造水平相對滯后,缺乏成熟配套的甜葉菊缽苗育苗技術的支撐,目前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裸苗移栽機對苗齡和苗高有著嚴格要求: 由于裸苗移栽過程中移栽器和秧苗直接接觸,容易出現傷苗現象,裸苗移栽后的甜葉菊緩苗期也相對較長; 但是,裸苗移栽機移栽技術在我國發展和推廣時間較長且成本較低,是目前甜葉菊機械移栽的主要模式。
2 移栽機構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的甜葉菊移栽機大部分機型是在蔬菜移栽機的基礎上進行了仿制與改進,技術很不成熟,移栽效果也不理想。移栽機構作為移栽機的核心工作部件,直接決定著移栽機的移栽質量。移栽機構按其工作部件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為鏈夾式移栽機構、吊杯式移栽機構、曲柄搖桿式移栽機構、撓性圓盤式移栽 機 構、導苗管式移栽機構和行星輪系移栽機構。
2. 1 鏈夾式移栽機構
鏈夾式移栽機構主要由上下兩個鏈輪、驅動鏈條和秧夾組成,如圖 1 所示。作業時,由操作人員將秧苗放入打開的秧夾中,秧夾閉合,鏈條帶動秧夾向地面運動,秧苗隨著秧夾一起轉向地面; 當鏈條轉動到最低點時,秧夾進入土壤打開,秧苗被植入到土壤中,完成移栽[13-14]。鏈夾式移栽機構結構簡單,移栽株距和移栽深度較為穩定,對于秧苗和移栽環境的適應性較好,可以實現裸苗和缽苗移栽,在不同的土壤環境下仍能較好完成移栽作業。但是,此移栽機構的株距調節較為困難,秧苗容易被秧夾損傷,不適用于膜上移栽和高速作業。
金誠謙對影響鏈夾式移栽機構作業質量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傳動機構的滑移、秧夾對秧苗的夾持狀態、土壤條件和各作業機構間的位置配合為影響鏈夾式移栽機構作業質量的主要因素[15]。于修剛對鏈夾式移栽機在立苗率、漏苗率、投苗點上所存在的技術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移栽機構所存在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和改進方法,得到了最佳投苗點條件和最佳投苗參數[16]。袁文勝針對鏈夾式移栽機構移栽油菜時的直立度不高的問題,對移栽機構作業時的秧苗運動特性進行了分析,發現秧苗在零速投苗點移栽時對于越高大的秧苗移栽效果越差。為了提高立苗質量,提出了預設投苗角改善移栽質量的解決方案[17]。王義鵬設計了一種由兩套相同的鏈傳動機構和連桿兩部分構成的錯列鏈夾式移栽機構,運動比較平穩,移栽合格率達到了 95. 7%[18]。
金誠謙和于修剛等人對鏈夾式移栽機構的作業質量進行研究,得到了影響移栽機構作業參數的主要因素以及最佳作業參數,為鏈夾式移栽機構的設計和優化提供了思路與基礎。袁文勝和王義鵬等人對移栽機構進行優化與設計,解決了移栽機構易倒伏和穩定性差等問題,為移栽機構的優化提供了方法。應用此移栽機構的機型有意大利 Checchi&Magli 公司生產的 OTMA 移栽機、荷蘭米啟根公司生產的 MT 移栽機、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富來威 2ZL- 3 型移栽機、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在 2ZL-4 型鏈夾式移栽機的基礎上研制的 2ZL-5 型移栽機。
目前,應用此移栽機構的甜葉菊移栽機有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研制的富來威 2ZQ 型甜葉菊移栽機,如圖 2 所示。該機采用鏈夾式移栽機構,可以實現甜葉菊裸苗和缽苗移栽,且作業行距、株距可調,能夠實現 1 ~ 7 行移栽。該移栽機可實現開溝、移栽、覆土、鎮壓等多功能聯合作業,但不適用于膜上移栽。此外,樂陵市天馬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研制了適用于兩行移栽的 2ZQ-2 型甜葉菊移栽機和適用于 4 行移栽的 2ZQ-4 型甜葉菊移栽機。
2. 2 吊杯式移栽機構
吊杯式移栽機構由主要由移栽圓盤、偏心圓盤和吊杯移栽器等組成,如圖 3 所示。作業時,由操作人員或者喂苗器將秧苗放入吊杯移栽器中,偏心圓盤帶動移栽器轉動,移栽器始終垂向地面[19]; 當移栽器轉至最低點時插入土壤,在凸輪機構作用下張開,秧苗靠自重 自 然 掉 落 移 栽 器 所 形 成 的 苗 穴 中,完 成 移栽[20-22]。吊杯式移栽機構適用范圍廣,移栽效果較好,性能可靠,不存在傷苗現象。移栽器能夠在膜上打孔,比較適合缽苗移栽。吊杯式移栽機移栽甜葉菊裸苗時秧苗落入苗穴時的姿態不確定,移栽直立度得不到保證,而且此種移栽機結構較為復雜,加工困難,加工成本較高。
封俊為了得到吊杯移栽機構的設計準則,對吊杯式移栽機構進行了運動分析,驗證了吊杯式移栽機構的特征系數 λ> 1 是機構實現移栽的必要條件。通過對機構和作業參數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得到吊杯移栽機構吊杯數量一般不能超過 6 個,移栽效率不能超過 30 株/min [23]。崔巍建立了吊杯移栽機構的運動軌跡方程,并以此為基礎得出吊杯移栽機構的零速投苗條件和最小破膜條件的約束公式; 并通過田間試驗和理論分析,得出移栽機構過最低點后的上升段為移栽機構的最佳投苗位置,應根據實際和約束公式選擇通過改變吊杯個數還是傳動比實現株距調節[24]。李旭英通過減小吊杯移栽器尺寸和選擇合適的運動特征系數值 λ,改善了吊杯式移栽機構存在的穴口較大、容易傷膜的問題[25]。劉洋針對吊杯式移栽機投苗過程中缽苗質量受損的問題,建立了秧苗和移栽器的接觸運動模型和接觸力學模型,得到了移栽機構的最佳作業參數和結構參數[26]。張小志、田陽等人基于 Pro /E 對吊杯式移栽機構建模并完成運動仿真分析,得到了移栽機構運動的位移-時間特性曲線,驗證了移栽機構各階段的運行狀態和運行時間,并通過對空間凸輪輪廓曲線的分析確定了吊杯的開啟規律[27-28]。遲明路分析了吊杯式移栽機構的結構參數和作業參數的關系,對移栽機構的傳動系統進行設計,得到了 6 種鏈輪和吊杯的組合方式,提高了吊杯式移栽機構株距調節的準確性[29]。
封俊和崔巍兩人對吊杯式移栽機構的結構和運動進行分析,得到了移栽機構的結構參數要求和調節移栽機構的約束條件,為移栽機構的研究和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李旭英和劉洋等人對移栽機構進行了優化,找到了移栽機構傷膜和傷苗問題的解決方法。張小志和田陽等人對移栽機構的的工作規律和調節方式進行了研究,為移栽機構作業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優化方向與思路。應用此移栽機構的機型有意大利 Checchi&Magli 公司研制 Wolf 移栽機、日本久保田公司研制的 KP-S1 型移栽機、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研制的富來威 2ZBX 懸掛式吊杯移栽機、新疆科神農業裝備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研制的 2ZB-2 型吊杯式移栽機。
目前,應用此移栽機構的甜葉菊移栽機有山東寧津金利達機械有限公司研制的田耐爾甜葉菊專用移栽機,如圖 4 所示。該機采用喂苗機構進行投苗,增加了操作人員的投苗時間,提高了移栽效率。此移栽機為一款 4 行移栽機,可以實現行距、株距、移栽深度調節,移栽效率約為 18 000 株/ h,可滿足甜葉菊膜上移栽,且可實現膜上開穴、移栽、覆土和鎮壓等多種功能。此外,山東華龍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也研制了相同類型的甜葉菊移栽機。
2. 3 曲柄多桿式移栽機構
曲柄多桿式移栽機主要由曲柄、多連桿結構和鴨嘴移栽器等組成,如圖 5 所示。作業時,由操作人員或喂苗器將秧苗投入鴨嘴移栽器中,移栽器位于連桿上,曲柄轉動通過連桿帶動移栽器做上下往復運動; 當移栽器隨連桿轉到最低位置時,鴨嘴刺破地膜,鴨嘴杯口張開,秧苗落入鴨嘴形成的穴孔里,隨后覆土裝置進行覆土,完成移栽[30-33]。曲柄多桿式移栽機構的移栽器受多桿機構的控制保持與地面垂直,提高了移栽立苗率。此移栽機構性能可靠,移栽株距、深度穩定,傷苗率低,可以實現膜上移栽。但是,由于曲柄多桿式移栽機構運動機構多為凸輪式結構和多桿式結構,運動較為復雜,很難達到最佳運動軌跡。為避免出現拖苗、帶苗現象,對作業前進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不適合高速作業。
陳建能為了分析曲柄多桿式移栽機構的作業性能,基于 Visual Basic6. 0 語言編寫了一種用于分析移栽機構作業性能的程序,通過程序分析得到移栽機構的曲柄長度主要影響移栽機構的移栽軌跡、移栽穴口大小和移栽垂直度,連桿長度主要影響移栽機構的的軌跡高度,搖桿長度和連桿的夾角對移栽直立度有一定影響,根據此結果得到了移栽效果較好的機構參數[34]。何亞凱為了提高曲柄多桿式移栽機構的移栽直立度,設計了一中凸輪擺桿式移栽機構,并根據機構模型和運動分析建立了移栽機構的數學模型,分析了移栽機構各結構對于移栽質量的影響,對移栽機構的結構參數進行了優化[35]。廖慶喜為了簡化雙五桿移栽機構的設計方法,建立了此移栽機構的優化設計模型,得到了不同參數組合下的移栽軌跡,確定了最佳的移栽結構參數[36]。趙勻基于雙曲柄五桿移栽機構,設計了一種擬合齒輪五桿水稻缽苗移栽機構,對移栽機構進行運動學分析,基于 MatLab 對移栽機構進行了參數優化,利用 ADAMS 進行仿真實驗驗證了機構合理性[37]。李樹森為設計一種移栽效率較高的移栽機構,提出了一種新型六桿移栽機構,為移栽機構建立了數學模型,分析了此移栽機構的工作原理和運動規律。此移栽機構移栽過程中回程速度快于去程,縮短了移栽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38]。
陳建能為了分析曲柄多桿式移栽機構的移栽性能,得到了影響移栽機構作業質量的主要因素,為移栽機構的設計與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何亞凱、廖慶喜和趙勻等人對移栽機構進行了設計與優化,提高了移栽機構的移栽質量,確定了移栽機構的結構參數,為移栽機構的設計與優化提供了方法與思路。李樹森提出了一種新型六桿移栽機構,為提高移栽機構的移栽效率提供了方法。應用此移栽機構的機型有日本井關生產的井關 PVHR2 型膜上移栽機和井關 2ZY -1A 型煙草移植機、青州市華龍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 2ZZY-1 型自走式多功能移栽機、山東華龍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華龍 2ZBZ-4A 四行自走式移栽機、貴州省山地農業機械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雙曲柄五連桿式 2ZBZ-2A 型移栽機。
目前,應用此移栽機構的甜葉菊移栽機有青州山一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研制的甜葉菊移栽機,如圖 6 所示。此移栽機不僅適合甜葉菊移栽,而且可以實現甘藍、西紅柿和白菜等蔬菜的秧苗移栽,根據種植作物和種植要求不同對移栽機行距、株距、移栽深度等進行調節,以達到不同作物的種植需求; 作業時無需開溝,適用于膜上移栽,實現了膜上覆土,移栽,鎮壓等多種功能。此外,該公司根據不同種植要求研制了適用于 2 行、4 行、6 行、8 行等不同型號的移栽機。此種類型的移栽機屬于近年來新興的機型,青州市軍巖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和山東久盈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也研制了此類型的甜葉菊移栽機。
2. 4 撓性圓盤式移栽機構
撓性圓盤式移栽機構主要由喂苗輸送帶、垂直輸送帶和撓性圓盤移栽器等組成,如圖 7 所示。作業時,由操作人員將秧苗放到喂苗輸送帶上,喂苗輸送帶將秧苗輸送至垂直輸送帶,秧苗經垂直輸送帶投放在撓性圓盤移栽器內; 撓性圓盤移栽器夾緊秧苗,在旋轉至撓性圓盤的張開處時將秧苗移栽到開溝器開出的溝底,完成移栽[39-40]。撓性圓盤移栽機構結構簡單,成本低,不受秧苗數量的限制,移栽效率較高; 移栽機構對株距的調節能力較好,能滿足不同株距要求的作物移栽。撓性圓盤移栽機構的輸送帶和移栽器多由橡膠制造而成,移栽過程受到的磨損嚴重,使用壽命較短; 而且秧苗在撓性圓盤移栽器內姿態容易受到外力影響,導致移栽深度不夠穩定,且不適用于膜上移栽。
楊麗研發了一種撓性圓盤式紙筒玉米苗移栽機,對玉米苗在移栽機構中進行運動分析,得到了移栽機構最佳工作參數和結構參數[41]。周福君對撓性移栽機構工作參數對移栽質量的影響規律做出研究,發現在影響移栽質量的開溝器位置、開溝器入土深度和回土鏟夾角 3 個因素中,開溝器入土深度對移栽機構移栽性能的影響 最 大[42]。王 石 基 于 Pro /E 和 ADAMS 軟件,對撓性圓盤式 移栽機構進行建模與仿真分析[43]。為了提高撓性圓盤移栽機構的移栽質量,對移栽機構投苗過程的數學模型進行了優化,并通過量子遺傳算法對撓性圓盤移栽機構的作業參數、結構參數進行了優化,提高了撓性圓盤式移栽機構的移栽質量[44]。王笑巖在遺傳算法的基礎上融合了非線性尋優方法,對遺傳算法進行了改進,進一步優化撓性圓盤移栽機構的結構參數,得到了秧苗最優落地角度。在實際農業應用中,應根據生產情況和要求對優化后的參數進行微調[45]。
楊麗和周福君對撓性圓盤式移栽機構作業性能和移栽結構做出分析,得出了影響移栽機構作業質量的主要因素和移栽機構的的最佳參數。王石和王笑巖針對撓性圓盤機構的設計優化方法進行了研究,優化了移栽機構的結構,研究出了一種基于遺傳算法的結構參數優化方法。目前,應用此移栽機構的機型有德國 PRIMA 公司研制的夾盤式壓縮土缽苗移栽機、日本久保田公司生產的 KN 型半自動移栽機、山東寧津縣滕達農具廠研制的 2YZ-1 型秧苗移栽機、中國農業大學研制 2ZL-2 型大蔥移栽機。目前,還未研制出應用此移栽機構的甜葉菊移栽機。
2. 5 導苗管式移栽機構
導苗管式移栽機構主要由喂苗裝置、導苗管和扶苗器等組成,如圖 8 所示。作業時,由人工或者喂苗裝置放入導苗管,秧苗由導苗管上端的苗口落入導苗管中; 導苗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傾斜角度,秧苗在導苗管中靠自重自由滑落,在秧苗從導苗管落出后依靠扶苗器保持姿態,落入開溝器開好的溝底中,完成移栽[46-47]。導苗管式移栽機構不傷苗,作業速度較高,秧苗能達到較好栽植深度,但作業時必須調整到最佳的導苗管傾角。導苗管傾角調節比較復雜,受機組速度影響明顯,且移栽時需要先開溝后移栽,不適用于膜上移栽。
胡鴻烈對影響導苗管式移栽機構移栽質量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影響移栽質量的的主要因素為導苗管傾斜角度、土壤工作部件的位置和秧苗落點[48]。在此基礎上,封俊提出了以移栽均勻度、秧苗移栽狀態、移栽效率、自動化程度和移栽適應性 5 個方面作為導苗管移栽機構的移栽性能評價標準,給出了各評價標準的檢測計算方法,同時對移栽機的其他作業性能給出了評價評價指標[49]。顧世康為了提高移栽機構的移栽效果,對柵條式扶苗器進行了設計與優化,并提出扶苗器的結構、要求、工作原理和扶苗器的設計計算方法; 對影響移栽質量的各機構進行試驗,證明扶苗器是保證導苗管移栽質量的關鍵[50]。彭旭對影響導苗管移栽直立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到通過增加土壤塑性和降低作業前進速度是提高缽苗的栽植質量的主要因素[51]。張國鳳針對水稻缽苗有序移栽的均勻性問題,對缽苗漂浮速度和導苗管形狀對移栽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建立了水稻缽苗滑行運動的理論模型; 結果表明: 當缽苗下落高度大于 200mm 或者缽苗在導苗管內做滑行運動時,不可以忽略漂浮速度對缽苗位移的影響[52]。董哲影響導苗管式移栽機構移栽質量的主要因素,對移栽機構各作業階段的運動軌跡進行分析,得出導苗管的傾斜角度和作業前進速度主要影響移栽機構移栽直立度,地輪的滑移率主要影響移栽機構的株距穩定性,作業前進速度過快會對移栽機構的漏苗率造成影響[53]。
胡鴻烈和封俊通過對移栽機構的研究,得到了影響移栽撓性圓盤式移栽機構移栽質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移栽機構移栽性能的評價標準,為移栽機構的設計與評價提供了理論基礎。顧世康、彭旭和董哲等人為了提高移栽機構的移栽質量,得到了提高移栽質量的主要條件,并對移栽機構的結構進行了優化,為移栽機構的優化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應用此移栽機構的機型有荷蘭米啟根公司生產的 Model4000 型栽植機,意大利 Checchi&Magli 公司研制的 BABY TRIUM 栽植機,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研制的 ZED-4 / 6 半自動型導苗管式栽植機,中國農業大學研制的 2ZDF 型半自動導苗管式移栽機等。目前,還未研制出應用此移栽機構的甜葉菊移栽機。
2. 6 行星輪系移栽機構
行星輪系移栽機構主要由太陽輪、行星輪、行星架和移栽器等組成,如圖 9 所示。 作業時,由送苗裝置將秧苗送入轉動至最高的移栽器中,移栽器與行星輪連接,太陽輪固 8 定不動,行星架回轉帶動行星輪圍繞太陽輪轉動; 當移栽器轉至最下端移栽器張開,將秧苗移栽到移栽器形成的苗穴里,完成移栽[54-55]。行星輪系移栽機構移栽效率較高,靠齒輪嚙合傳動,產生的振動較小,移栽過程較為穩定,可以實現膜上移栽,但移栽機構移栽運動軌跡有明顯的前傾現象,容易將移栽好的秧苗推倒。
姬江濤針對移栽機構因為缽苗傾斜導致移栽直立度下降問題,設計了一種通過行星輪系和滑道的配合進行移栽的行星輪系滑道式移栽機構,并利用 MatLab 得到了符合移栽要求的機構參數[56]。葉秉良提出了一種由 7 個齒輪和 2 個移栽臂組成的行星輪系水稻缽苗移栽機構,為減小齒輪間的沖擊,設計了一種齒輪緩沖裝置,改善了移栽機構的移栽效果[57]。陳建能以行星輪系移栽機構為研究對象,對移栽機構的運動學和影響移栽結構移栽質量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橢圓齒輪長半軸對移栽機構移栽質量的影響最大,長短軸之比和行星架安裝角也是保證移栽質量的重要因素[58]。陳建能為了得到行星輪系移栽機構的最佳參數,以滿足行星輪系移栽機構的運動特性、結構、穴口特性和機構干涉等要求為目標,建立了 11 個子目標函數和目標函數的優化模型,可將多個目標需要優化的復雜問題簡單化,為行星輪系移栽機構優化提供了求解方法[59]。王英為了減小行星輪系移栽機構在一個作業循環中支座在垂直方向上受到的峰值力和波動,對移栽機構進行了動力學分析,得到了作業平穩性較好的結構參數,為行星輪系移栽機構的動力學分析和優化提供理論基礎[60]。吳國環為了改善水稻缽苗移栽機的移栽軌跡,提出了一種正向設計與局部軌跡微調的反求設計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并以行星輪系移栽機構為研究對象,用此方法得到的移栽機構移栽姿態和移栽軌跡均滿足要求,解決了單一設計方法設計的移栽機構不能同時滿足移栽姿態和移栽軌跡的問題[61]。
姬江濤和葉秉良設計了新型的行星輪系移栽機構,降低了秧苗姿態和移栽機構間的沖擊對移栽質量的影響,提高了移栽機構的移栽質量。陳建能、王英和吳國環等人對移栽機構進行了優化,建立了移栽機構的優化模型,得到了移栽機構的最佳工作參數,為移栽機構的優化提供了方法與思路。目前,應用此移栽機構的機型有博萊澤 2ZB-2 型系列秧苗移栽機、日本洋馬公司研制的應用行星輪滑道式栽植機構的全自動移栽機,但還未研制出應用此移栽機構的甜葉菊移栽機。
3 存在問題
1) 農機與農藝結合程度不高。目前,甜葉菊移栽機所采用的移栽機構的研制,缺少與之相配套的甜葉菊育苗技術和統一的移栽標準,與甜葉菊農藝要求脫節比較明顯。
2) 移栽質量得不到保證。現有甜葉菊移栽機多為其他移栽機改制而成,且有些移栽機不是甜葉菊專用移栽機。移栽機應用的移栽機構與甜葉菊秧苗匹配程度較低,甜葉菊秧苗在移栽過程中的移栽姿態得不到保證,導致移栽直立度下降,并會出現漏苗、傷苗和掛膜等現象。
3) 移栽機構的適應性較差。移栽機構的類型較多,作業原理、移栽性能不一,缺少對移栽機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評價標準,無法對移栽機構的性能、可靠性進行驗證,導致甜葉菊移栽機的功能差別較大,適應性較差,推廣較為困難。
4 發展趨勢
1) 提高移栽機移栽可靠性。加大甜葉菊專用移栽機研究力度,提高移栽機構與甜葉菊秧苗的匹配程度,保證甜葉菊裸苗移栽的移栽深度和立苗率等作業要求。對甜葉菊移栽機制定科學、統一的移栽技術要求和評價標準,保證移栽機的質量。
2) 提高移栽機移栽效率。移栽效率作為評價移栽機構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優化移栽機構和提高甜葉菊移栽機移栽速度是目前移栽機發展目標之一。在提高移栽機構移栽速度的基礎上,對移栽機的喂苗裝置進行研究,提高移栽機喂苗速度,解決半自動移栽機移栽速度受人工喂苗速度限制的問題。
3) 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我國應該抓住甜葉菊作為新興產業的的機會,提高我國的自主研發水平,提升我國甜葉菊移栽機核心競爭力,使我國甜葉菊移栽機生產從仿制進入自主創新研發的新階段。
4) 加強甜葉菊膜上移栽機的研制。適用于膜上移栽的移栽機構有吊杯式移栽機構、曲柄多桿式移栽機構和行星輪系移栽機構。目前,只有吊杯式移栽機構應用到了甜葉菊移栽機中,膜上移栽機是今后甜葉菊移栽機的主要發展方向,適用于膜上移栽的 3 種移栽機構的應是今后研制甜葉菊移栽機的主要選擇。
5) 提高移栽機與移栽農藝結合程度。應對甜葉菊移栽制定統一規范的移栽標準,規范育苗技術,提高移栽機與農藝結合程度,研制與移栽機相匹配的整地作業機械,提高移栽機械化的經濟效益。除此以外,應根據甜葉菊移栽的各作業環節,加強移栽機與移栽農藝相配套的覆膜裝置、灌溉裝置、膜上覆土裝置和膜上鎮壓裝置的研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