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結合多年來的栽培經驗,論述了高海拔冷涼地區水稻稻瘟病的發病癥狀、侵害規律和綜合防治措施,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降低稻瘟病的發生,保證種植效益有一定幫助。
本文源自農家參謀,2020(23):38.《農家參謀》(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服務農家發展的刊物。本刊始終堅持“面向農村、立足農業、服務農民”的辦刊宗旨,不遺余力地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最新的致富信息,培育出了一批種植、養殖高手和市場經營能手,無數讀者在《農家參謀》的指導下,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之路,成為至富帶頭人。
我國高海拔冷涼地區水稻栽培過程中,由于外界溫度比較適宜,十分適合水稻稻瘟病病菌的繁殖生長,如果不能夠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進行防控,很容易造成稻瘟病大范圍擴散蔓延,給水稻栽培帶來巨大威脅。為此就需要我們掌握高海拔冷涼地區水稻稻瘟病的具體發病特點,并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控。
1、危害癥狀
水稻稻瘟病主要分為節瘟病、葉瘟病、穗瘟病。節瘟病主要發生于水稻抽穗之后,發病初期在水稻的秸稈上會產生褐色的小斑點,迅速擴散,繞秸稈一周造成水稻節變黑,腐爛,大風天氣很容易從中間折斷。葉瘟病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發病癥狀,一種呈急性發病經過,另一種呈慢性發病經過急性發病經過,首先會在水稻的葉子表面產生暗綠色,圓形橢圓形不等的病例,仔細觀察葉子的正反面,能夠發現大量的灰色霉菌層存在。急性型也能夠轉變成慢性型初期會在水稻葉子表面產生黑褐色或者暗綠色的水漬狀病斑,防控不及時,病斑會逐漸擴大,形成菱形或縮形,仔細觀察,并把中央呈現灰白色,外觀呈現深褐色,在水稻葉子的背面還能夠發現灰色的霉菌層出現[1]。穗瘟病危害初期先是在莖桿上產生小斑點,外觀呈現淺褐色,擴展之后使稻穗莖稈變成褐色或者黑褐色。在穗期發病較早時,會造成水稻白穗,不能正常灌漿、正常結實,造成比例增多,影響到水稻產量和品質,甚至會造成水稻絕產絕收。
2、侵害規律
水稻稻瘟病的菌絲體在患病水稻的葉子或者種子上越冬,帶病的種子在秧苗培育過程中很可能會天然攜帶有病原。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之下,稻草上殘存的致病源會快速的生長發育,產生分生孢子,并借助大風等天氣實現遠距離傳播,傳播距離最長達1000m以上[2]。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之下,分身包子會快速在葉子表面繁殖生長并穿透葉肉細胞侵染到葉片當中,造成水稻出現初次侵染田間,會表現出一定的臨床癥狀,然后再接觸流動的水或者大風天氣像其他稻田傳播蔓延,使得田間的發病率顯著增加,并迅速繁殖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空氣氣流繼續傳播,引起節瘟病和穗瘟病。高海拔地區,由于早晚溫度相對較低,苗瘟病的發病率較低。稻田被初次侵染,主要是因為稻草清理不及時,稻草上的病原菌上著田間傳播。,當外界溫度逐漸升高到15度以后,濕度條件適宜時,稻草上的病原菌會不斷的繁殖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會借助風雨傳播引發水稻秧苗病害。分生孢子的繁殖生長與外界溫度濕度有很大的聯系,目前相對濕度達到90%以上,就會快速的繁殖傳播。連續降雨天氣,對分生孢子的傳播影響較大,會使得田間的病害進一步加重。
3、防治措施
瘟病的發生流行會嚴重威脅到水稻的健壯生長,防范該種疾病應該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減少初侵染源,選擇高抗品種,積極推廣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及時選擇藥物進行防護,這樣能夠降低發病率,保證種植安全。
3.1科學選種做好種子處理工作
結合高海拔,冷涼地區水稻種植現狀以及稻瘟病的發生流行現狀,因地制宜的選擇高抗品種,要做好種子的更新換代工作,通過示范推廣,積極篩選1-2個主推品種,并搭配其他品種,實現集中種植,集中管理,控制疾病的傳播蔓延。在水稻品種引進過程中,一定要落實嚴格的種子檢疫制度,層層把關,杜絕帶病的種子進入種植領域,保證種子安全。此外還應該積極選育和培育優良品種,要在無病的留種田生產種子。清理田間的患病植株,及時進行焚燒,消滅病源,并對土壤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杜絕病原菌繁殖生長。水稻育種之前應該做好種子的妥善消毒處理工作,可以選擇使用溫水浸種或者藥劑拌種的形式,清理種子表面的各種致病源,避免在育苗過程中培育出天然攜帶有病源的發病幼苗。
3.2加強栽培管理
在水稻育苗和栽培過程中應該積極推廣旱育秧栽培模式,嚴格控制田間的栽插密度,推廣配方施肥,淺水灌溉,營造一個不適于病原菌繁殖生長的環境,控制稻瘟病的發生率。另外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通過加快推廣旱育秧,稀植栽培技術,能夠大大提升田間的通風透光率,利用陽光直射殺滅病原微生物,創造一個有利于水稻生長的環境,提高植株的抗病害能力,降低大溫病的發生率。另外,還應該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增施磷肥鉀肥,有條件的種植戶應該推廣使用配方肥。
此外還應該注重改善種植地的土壤,增加土壤當中有有機質的含量,減輕土壤當中病原菌的數量。在田間管理過程中應該結合水稻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科學管水,堅持以淺水灌溉干濕相結合,水稻后期采用干濕交替的方式,促進水稻植株的健壯生長,提升抗病能力,改善氣候環境,降低稻瘟病的發生率。
3.3科學防治
在移栽前的2-3天對秧苗用藥劑處理,每畝選擇使用75%的瘟失頓可濕性粉劑45g,兌水50kg進行一次噴霧,防治葉瘟病。水稻進入生長關鍵期,發病率達標之后,可以選擇使用75%的瘟失頓可濕性粉劑或40%的稻瘟靈每畝使用45g和30g,兌水30kg,進行田間噴霧,效果顯著。水稻破口期還可以選擇使用75%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0g或者40%的稻瘟靈乳油120mL,兌水45kg進行田間噴霧。后期如果群體密度較大,葉片上出現新的病斑,并連續出現陰雨天氣,要在灌漿期再進行一次防治。
參考文獻:
[1]李星星,李紅玫.黔南州稻瘟病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3):43-45.
[2]羅梅花.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15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