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項目的巖土工程勘察旨在查明道路路基土層分布結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發育分布狀況,對路基的穩定性和巖土性質作出工程地質評價;對沿線的地質條件、水文情況進行評價分析;為道路設計與施工提供適用、可靠的巖土工程參數。
關鍵詞:巖土工程,理工論文發表,地質勘察
1 工程概況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受廣州市天河區市政建設項目管理辦公室委托,對柯木塱南路(廣汕路~高唐大道)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擬建道路位于廣州市天河軟件園內、廣汕路以南、云溪路以北、火爐山公園東側、大觀路以西。柯木塱南路北起廣汕路,南接高唐大道,規劃為城市主干路,道路紅線寬度40米,道路全長2.175公里。鉆孔布置、數量和勘察技術要求由設計人員提出,沿線道路部位布置108個鉆孔,孔距約40米。
2地形地貌
規劃柯木塱南路沿線基本處于剝蝕殘丘地貌,自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目前主要為廠房、現狀水泥路、苗圃園、荒地等,局部為水塘?,F狀水泥路即柯木塱南路,寬約5米,標高從31米至47米不等,總體自北向南逐步降低,道路兩側主要為廠房、綠化帶等,局部為現狀邊坡體,目前的邊坡體大部分已采取合適的支護措施進行處理?,F有廠房位于規劃道路北段,包括廣州新興電纜廠、柯木塱礦山機械城等,主要為2~3層倉庫及作業廠房。苗圃園位于規劃道路中段,含大量溫室大棚。荒地位于規劃道路南段,地勢較為平坦,標高約為31米,目前主要為野草覆蓋。規劃道路沿線有三個水塘,主要位于南段平坦地段,水深約為1.5~2.5米,其中凌塘水庫勘察期間已基本見底。道路北段經過一條小型河涌,其已做好護岸河堤,河涌寬約5米,深2~3米,勘察期間水位較低,主要為生活污水。另經走訪當地居民,在規劃道路北段火爐山東側存在一條東西向沖溝,深約10米,現已回填完成,具體位置不詳,本次勘察未有揭露。
3水文地質
3.1 地表水
擬建場地內主要地表水為兩個水塘、凌塘水庫和兩條小型無名河涌,水位主要受大氣降水影響。規劃道路南端水塘為一魚塘,面積約8000平方米,水深較深,勘察范圍內水深約1.8~2.5米。魚塘西側即為凌塘水庫,勘察期間水庫已基本見底,僅剩中間低洼處還有少量水。規劃道路中部一水塘面積約5500平方米,水深1.5~2.0米,水位較高。規劃道路范圍及周邊的兩條河涌均為排水溝,水質較差,勘察期間已基本見底。河寬3~5米,河岸已進行整治。
3.2 地下水
按含水介質特征劃分,第四系賦存孔隙水,淤泥質土、粉質粘土、粘土滲透性能差,屬弱含水層或相對近似隔水層;細砂、中砂、粗砂,透水性較好,是主要的富水層位,匯水能力強,徑流條件好,地下水水量較大。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的垂直滲透補給及同層側向橫向滲透補給,砂層大多埋藏在粘性土之下,具有承壓性。基巖含裂隙水,其賦存水量與基巖和砂層之間的接觸情況以及砂層含水情況有關。施工期間適逢降水,實測鉆孔地下水位埋深為0.00~10.10米,平均埋深5.30米。
3.3 抽水試驗
規劃道路北段砂層較薄且僅有局部分布,地下水較為貧乏,本次勘察在場地南段取代表性鉆孔70號鉆孔進行第四系孔隙水簡易抽水試驗,抽水試驗綜合成果詳見表(1)。
由于簡易抽水鉆孔口徑小,降深小,抽水時間短,若長時間抽排地下水,帶走部分粘土質而疏通了孔隙,涌水量會增大。
4不良地質作用與特殊性巖土
場區北部局部地段以及南端水塘底分布的流塑狀粘土、淤泥質土,屬于軟土,其強度低、固結慢、變形大、抗震性能差。在動力、壓力作用下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壓縮與變形,其抗剪強度及承載力隨之降低,容易導致不均勻沉降;此外,場區部分地段分布的松散狀態下飽和砂土,在遇強地震時,具有液化效應,對路基的穩定性有一定影響。場地基巖為花崗巖,全、強風化的花崗巖及殘積土層遇水易變軟,對路基穩定性有一定影響,但埋藏相對較深。
5邊坡支護方案與路基處理
5.1 道路路基處理建議
(1)場地填土層較厚,大部分為新近堆積土,欠壓實,力學性質較差,建議采用換填方法進行處理,在填筑路基時,把表層土挖除,分層回填壓實。
(2)場部分地段分布有流塑淤泥質土,該土層具有觸變、流變特性,屬于軟土地基,抗震性能較差。由于軟土的抗剪強度低,在荷載作用下可能產生側向滑動,或有較大的沉降,從而導致路基的破壞。同時規劃道路北端及南段分布有松散砂土,該層存在強震時產生砂土液化的地質背景,強震易使路基失效,或噴水冒砂、路基沉降而造成路基的破壞。松散軟弱土對路基的穩定性有不良影響,因此宜采取適當的措施,對軟土路基進
行地基處理,并予以加固,以保證路基的穩定,建議采用水泥土攪拌法等地基處理方法對軟土地基進行處理。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fa0]建議值見表(4)。
(3)規劃道路北段經過一條小型河涌,道路跨越該河涌時,建議采用涵洞處理方案,河涌兩側鉆孔揭露有細砂層,局部較厚,建議采用水泥攪拌樁等型式進行地基處理或采用鉆(沖)孔樁基礎,在地基處理后,地基承載力滿足要求的條件下,涵洞結構亦可考慮天然地基,建議對涵洞結構的沉降進行計算,盡量減小其后期沉降量,并保證其沉降與道路沉降協調。樁周土側摩阻力特征值qsa、樁端巖土端阻力特征值qpa建議值見表(4)。
5.2 邊坡支護方案
本規劃道路南段經過廣東省種豬廠位置路段,需切削原有山體,形成路塹,道路東側邊線距現狀河涌邊距離約為2.0米。路塹邊坡土體主要為素填土及花崗巖殘積土,遇水易變軟,需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河涌堤岸已經過處理,其它地段場地較為開闊。
路塹邊坡體除人工填土外,以坡積、殘積土層為主,可塑至硬塑。以自然地面標高計算,路塹邊坡高度最高處約為10米。建議采用如下支護方案。
以1:1或更緩的坡率放坡,對于坡高小于5米的邊坡,由于坡面匯水面積不大,降雨對坡面的沖刷影響不大,可采用一級放坡+坡面植草;對于坡高大于5米的邊坡,則在考慮邊坡穩定的同時,要考慮坡面的雨水沖刷,可采用二級放坡+混凝土格構式擋墻+格構梁間植草護面的防護形式,必要時加設錨桿。放坡路段應設置坡頂截水溝及坡面排水系統以快速排出地表水,盡量減小降水對坡面的沖刷。
邊坡支護結構設計、施工須注意:
邊坡支護結構設計應注意與周邊環境協調,根據道路綠化及周邊景觀,采取合適的支護結構類型。
施工時應注意,第(8)層砂質粘性土和第(9-C)、(9-I)層全、強風化花崗巖均具有遇水軟化的特性,坡面開挖后應及時做好坡面防護。
設計時應根據項目具體情況設置地表及內部排水系統,在坡頂、坡腳設截水溝,地表應進行防滲硬化處理,邊坡體適當位置應設置泄水孔。
道路設計施工時,應盡量減小對堤岸的擾動,同時加強對道路東側河涌堤岸的水平位移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6結論
6.1按《廣東省地震烈度區劃圖》1:180萬資料,場地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區內,場地屬中軟土,場地類別為Ⅱ類。
6.2 場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微腐蝕性。
8.3場地基巖埋藏較深,部分路段,含水層與砂質粘性土層直接接觸,但埋藏相對較深,對道路穩定性影響較小。
6.4場地內砂層分布較為復雜,在路基基槽開挖后,需做好驗槽工作,路基設計和施工應嚴格按照現行有效的標準或規范要求執行,保證施工質量。
6.5邊坡開挖以及道路施工時,應做好坡面排水工作,應避免邊坡體直接被雨水沖刷,同時應做好邊坡土體和道路南端東側河堤的變形觀測,進行信息化施工。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