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國家戰略資源,加強稀土廢棄礦資源綜合利用、充分回收殘留稀土資源是今后稀土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總結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提取工藝發展演變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離子吸附型稀土廢棄礦中殘留稀土原因及其賦存狀態。研究結果表明,離子吸附型稀土廢棄礦中殘留稀土主要因素有浸礦過程的浸礦盲區、毛細現象、風化不完全和反吸附現象等。針對稀土殘留的原因,結合實驗研究,就減少稀土殘留及進一步浸出回收離子吸附型稀土提出了對策,總結分析結果可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綠色高效提取及減少殘留稀土資源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源自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 發表時間:2021-03-29《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雜志,于1987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36-1311/TF,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礦業與環境、機電與信息、分析與檢測等。
關鍵詞:風化殼淋積型稀土廢棄礦;殘留稀土;二次溶浸;
1 概述
離子吸附型稀土主要是指稀土元素以水合離子或羥基水合陽離子的形式吸附在粘土礦物的表面富集而形成的稀土礦床。由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中的稀土元素大多以離子相的形式存在,稀土含量低,且礦物相稀土極少,采用傳統的重、磁、浮等礦物加工方法無法有效地對稀土元素進行富集和回收,然而這些稀土離子可以與電解質中化學性質活性更強的離子 (如 Na+、K +、NH4 +等)進行離子交換反應[1-3]。根據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中稀土元素賦存的特殊性質,逐步形成了氯化鈉為浸出劑的桶浸或池浸工藝、以硫酸銨為浸出劑的堆浸工藝和原地浸礦工藝。從浸礦工藝的長期實踐來看,原地浸礦雖然不會破壞植被和產生水土流失,但由于地質條件的差異,存在浸礦不完全、浸礦劑殘留影響地下水、稀土殘留、浸出母液濃度低、稀土回收率有時偏低等問題,需要進行二次甚至三次“復灌”來回收剩余稀土資源[4-8]。論文在總結分析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浸礦工藝發展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離子吸附型稀土廢棄礦中殘留稀土的原因、殘留稀土的賦存情況。同時,針對稀土殘留的原因,結合實驗研究就減少稀土殘留及進一步浸出回收離子吸附型稀土提出了相關對策,總結分析結果可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綠色高效提取及殘留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參考依據。
1.1 離子吸附型稀土的浸取原理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具有非常細的礦石顆粒粒度,絕大部分的稀土元素都通過離子相的形式吸附在高嶺石等鋁硅酸鹽礦物表面上,具有離子交換吸附的物理化學特性,是其實現化學浸取的基礎。在離子吸附型稀土浸取過程中,將吸附稀土的粘土礦物看成固相,浸取劑溶液看成液相,當浸取劑溶液與粘土礦物相接觸時,稀土離子與電解質溶液中的陽離子發生交換 [9]。以硫銨浸出為例,其化學反應方程式可表述為如下所示[10]:
為進一步深入揭示稀土在粘土礦物表面吸附和解吸過程的本質規律,田君[11]把離子吸附型稀土看成是球型粒子,提出了“收縮未反應芯模型”來描述稀土的浸取反應過程,該模型將浸取過程描述為以下五步:外擴散→內擴散→離子交換反應→內擴散→外擴散。學者們基于上述模型對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浸取動力學開展了許多研究。肖燕飛等從粘土礦物吸附陽離子的原理出發,結合電雙層模型,提出離子吸附型稀土浸取過程是高嶺石等粘土礦物吸附浸取劑陽離子形成新雙電層的過程[12]。池汝安、田君等研究表明硫酸銨浸取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浸出過程可用收縮核模型描述,浸出反應過程受內擴散控制[13-15]。邱廷省、嚴華山等研究了氨氮廢水與抑雜劑復合體系、硫銨體系浸取離子吸附型稀土浸出動力學過程,發現離子吸附型稀土浸取主要受內擴散控制[16-17]。
1.2 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浸出工藝
根據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特點,我國的科學技術人員進行了長期的科學研究和探索實踐,先后開發出了以氯化鈉為浸出劑的桶浸和池浸工藝,以硫酸銨為浸出劑的堆浸和原地浸礦工藝。使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提取技術不斷向安全、環保、高效、綠色方向發展,形成了以贛南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為代表的稀土提取技術。
1.2.1 池浸工藝
在離子吸附型稀土開采初始階段,首先將稀土礦層表土剝離,然后將開采的礦石放入木桶中,用大約7%濃度的氯化鈉溶液作為浸出劑提取稀土。該工藝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處理量相當有限,一次僅能浸析幾十公斤礦石,隨著離子吸附型稀土工業生產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小有規模的氯化鈉池浸-草酸沉淀工藝提取稀土工藝(見圖1)。該方法的主要優點:浸出劑氯化鈉(鹽)價格低廉,并且來源廣泛。其缺點:氯化鈉的濃度過高,容易導致土壤鹽堿化;由于池浸工藝需剝離礦山表面進行采礦搬礦,破壞山體表面的植被,大量的尾礦無處堆積,對環境生態造成了巨大影響[18-19]。
1.2.2 堆浸工藝
由于池浸工藝存在的諸多問題,廣大科研工作者逐漸尋找及開發效果更佳的浸出劑和工藝。1979年原江西大學首次提出硫酸銨堆浸工藝(見圖2),與池浸工藝相比,采用銨鹽類電解質溶液代替NaCl溶液作浸出劑,優點:提高了浸出效果,抑制了一些非稀土雜質離子,避免了水土鹽堿化的危害;同時硫酸銨浸取劑能在低濃度(3%左右),即降低了藥劑成本,又減少了電解質溶液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污染[20]。缺點:硫酸銨堆浸工藝同樣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被堆浸覆蓋的部分稀土難以回收,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由于堆浸工藝需挖開表土,破壞山體表面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浸礦后的礦區生態難于修復等一系列問題。
1.2.3 原地浸礦工藝
為解決池浸和堆浸工藝的不足,實現離子吸附型稀土綠色、環保、可持續的高效開采,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原地浸礦的理念。通過大批科研工作者于“八五”和“九五”期間的重點科技攻關,形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原地浸出工藝(見圖 3)[21]。該工藝將電解質溶液直接注入礦體,通過離子交換反應,將吸附在粘土礦物表面的稀土離子進行解吸,形成稀土母液,然后收集母液提取稀土。與池浸和堆浸工藝相比,優點:具有不破壞礦表植被,不開挖表土,對環境相對友好,回收稀土范圍廣,處理能力大,生產成本相對低。缺點:受礦山地質條件的影響,浸礦過程易發生溝流現象、浸礦不完全、注液強度不當引起山體滑坡、礦山氨氮殘留濃度高,經雨水沖刷后進入地下水,導致土壤和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22-23]。
1.2.4 新浸出工藝的研究現狀
為減少氨氮污染,實現對離子吸附型稀土的安全、綠色、高效回收稀土,科研工作者在離子交換浸取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原地浸礦工藝理論研究,進行浸取劑遴選、浸取方式優化,實現有效控制浸取劑的用量,提高稀土回收率,縮短浸出周期,安全高效浸取稀土的目標,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了大量工作。黃小衛等提出了鎂/鈣鹽復合浸取及離心萃取稀土母液短流程提取離子吸附型稀土工藝,希望解決稀土礦山氨氮污染環境問題;邱廷省等提出了磁場強化和浸出劑、抑雜劑協同強化浸出、分步共沉淀選擇性除雜提取技術;田君等提出了田箐膠助浸等輔助手段用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強化浸取工藝;李永繡等基于電解質陰陽離子在交換浸出稀土離子的貢獻和作用機理,提出硫酸鋁作為浸取試劑浸出稀土工藝,用以減少氨氮污染;盧盛良等提出控速淋浸新工藝,通過科學布液和加液的控速淋浸裝置,將浸出劑均勻分散在礦石上,強化浸出過程,使離子相稀土得到有效浸出;張京等提出了多級攪拌浸取洗滌塔新工藝,集稀土逆流浸取與洗滌在同一設備,使稀土礦在浸取段與浸出劑進行充分接觸;池汝安發現檸檬酸鹽能夠將稀土離子置換浸出,減少氨氮污染;鄧攀采用甘蔗葉、稻草、雜草、桑樹等為原料,通過發酵、轉化和分餾制得“植物浸取劑”原液。黃萬撫等分別用硫酸銨、混合浸礦劑 以及提高酸度等對半風化層稀土進行浸出實驗,得到了比較高的提取效率。ZhOU 等使用生物表面活性劑從模擬污染土壤中浸取稀土,發現皂苷在稀土的提取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肖燕飛采用皂角普、鼠李糖等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作稀土助浸劑(0.01~0.15mol/L),能有效地抑制浸取過程中黏土礦物水化膨脹和礦物顆粒的遷移[24-35]。
雖然眾多科研學者探索了稀土浸出新工藝,但是仍有成本過高、增加后續操作難度、效果不佳、操作困難等眾多問題丞待解決,很難大規模地應用在工業現場,因此仍有對原地銨鹽浸出工藝進行探索優化的必要性。因此,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原地浸礦工藝的優化及理論研究,以降低浸取劑耗量、提高稀土浸出速率、縮短浸出周期、降低浸出成本。
2 風化殼淋積型稀土廢棄礦中殘留稀土的形成
原地浸礦在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山進行實際應用時,發現一些稀土礦山除了氨氮污染和注液不當引起的山體滑坡外,浸出母液濃度偏低,離子吸附型稀土難以有效回收等問題,導致離子吸附型稀土廢棄礦殘留大量稀土,需要進行二次、三次復灌才能回收稀土剩余資源[36-37]。離子吸附型稀土廢棄礦中殘留稀土因素眾多,主要原因有浸礦過程出現浸礦盲區、毛細現象、風化不完全和反吸附現象等。
2.1 浸礦盲區殘留稀土
原地浸礦工藝的成功運行需具備兩個關鍵因素:浸礦劑與吸附在粘土礦物中的稀土反應,使離子吸附型稀土進入浸礦劑;浸礦劑在礦層中充分接觸和浸泡礦物顆粒,均勻地分散到礦層中。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主要是花崗巖在濕熱氣候下經生物和化學風化作用形成的礦體,風化花崗巖含有可識別的大孔隙和微孔隙,而風化花崗巖中含非流動水的微孔隙的體積比高于同樣質的土壤,浸礦劑在稀土礦體中的滲透流動主要決定于大孔隙特征,由于大孔隙的存在,原地浸礦過程中形成優先水流,從而造成浸礦不完全,形成浸礦盲區[38]。
離子吸附型稀土影響因素眾多,探索各因素對原地浸礦過程中滲流規律的影響是避免浸礦盲區的關鍵。對此,廖聲銀通過三軸剪切試驗,運用達西定律對礦體浸礦過程的滲透系數進行分析,發現采用原地浸礦工藝時,礦體的滲透系數隨著浸礦時間的延長而增大,浸礦劑的濃度對滲透系數的改變有重要影響[39]。池汝安、田君等對風化殼淋濾-沉積稀土礦的淋濾流體動力學研究表明,淋濾液流速與壓差的關系符合達西定律,浸出劑濃度越高,滲透系數越小[1]。
但由于稀土離子主要吸附在粘土礦物中,當浸出劑在粘土中滲流時,溶液與粘土顆粒間有著較強的相互作用力,壓力損失并不完全表現為粘滯阻力,使得土體孔隙中的自由水偏離牛頓定律,從而導致滲流偏離達西定律而表現為非達西滲流。針對采用原地浸礦工藝開采離子吸附型稀土注液孔滲流過程不滿足達西定律規律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也開展了大量研究。王觀石[40]通過比較達西滲流和非達西滲流條件下的注液強度與現場實測注液強度的差異,發現隨著注液孔液面的升高,非達西滲流現象越明顯。Sen[41]將滲流區域分為達西流和非達西流兩個子區域,采用Boltzmann變換法推導了不同條件下抽水井附近非達西流的解析解。吳愛祥等[42]通過研究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礦物顆粒表面結合水的形成機理及其對溶浸液滲流規律的影響,發現表面結合水和礦物松散顆粒是影響滲流規律的兩個主要因素。
2.2 浸礦毛細現象殘留稀土
毛細現象(又稱毛細管作用)是指液體在細管狀物體內側,由于內聚力與附著力的差異,受地心引力和表面張力出現上升或下降的現象。在原地浸礦工藝過程中,毛細作用具有兩面性:一是在注液階段,注液孔內注乳浸出液,注液孔內會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同時在注液孔周圍形成閉合的飽和區域,隨著浸出劑的不斷注入,不斷向四周擴散,礦層慢慢由非飽和區域變化到飽和區域,滲流過程也慢慢由非穩定狀態至穩定狀態,該階段有利于浸潤區的擴大。二是稀土回收階段,在多孔注液的情況下,各孔周圍的飽和區域會疊加,導致孔內的液位會升高,出現毛細上升現象,導致注液井壁出現高品位稀土和浸出劑電解質結晶,降低了電解質的二次利用率和稀土回收率。
為研究離子吸附型稀土浸出液毛細上升現象變化規律,Heetae Kim[43]通過經典毛細動力學理論分析了圓管狀態下的毛細流動,發現毛細水上升的最大高度與圓柱管的直徑成反比。郭鐘群等通過研究離子吸附型稀土浸出液毛細上升規律及影響因素,發現毛細上升高度呈先快速上升,后慢慢減緩上升速度至趨于穩定,毛細上升高度隨稀土礦樣粒徑的增大而減小,浸出劑濃度對毛細上升現象有促進作用,毛細上升高度與稀土礦粒徑為冪函數關系,與毛細滲透系數則呈負相關性[44-46]。為從實際解決浸礦過程的毛細損失,湯洵忠等通過實驗室試驗和礦山現場觀測,發現毛細上升的高度有限,且損失的浸出劑溶液中的藥劑與稀土主要積聚于毛細上升段的頂端,提出采用人工降雨和加大頂水高度來避免毛細上升現象帶來的損失 [47]。
2.3 風化不完全殘留稀土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受巖石性質、地貌條件和風化情況不同的影響,使風化殼的發育厚度不同,具有明顯的分層結構,隨著向下遷移深度的增大,風化程度逐漸降低,由表及里分為腐殖層、全風化層、半風化層和未風化的基巖[48]。由于風化層度的差異,其各相態賦存稀土比例也有所差異,現場廣泛應用的原地浸出工藝是主要是以風化程度較好的全風層稀土礦為浸出對象,未考慮浸取劑在不同風化層甚至基巖中的浸出情況以及層與層之間浸出的相互影響。同時半風化層以下部分粘土含量較低,粒度較粗,巖石結構較致密,導致下部壓力增大,浸礦液注入后較難到達,導致半風化稀土浸出率較低。
為更好的反應風化殼礦體的浸出規律,趙芝等對稀土分布遷移規律進行研究,發現風化程度越高,粘土礦物粒度越細,稀土含量越高[49]。黃萬撫等針對不同風化程度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發現從全風化層到微風化層,離子相稀土含量越來越低,通過增加浸礦劑濃度、液固比以及降低浸取劑pH值和流速,能有效提高半風化層稀土的浸出效果[33]。
2.4 浸礦反吸附現象殘留稀土
在原地浸礦時,浸出劑注入礦體在礦山流動,溶液中交換勢能更大的銨離子與呈吸附態的稀土離子發生交換作用,使稀土離子進入浸出母液。這個多相固液交換體系的過程為:滲透→擴散→交換→再擴散→再滲透,該滲透現象的動力是水頭,稀土離子擴散動力是溶液的濃度差。隨著浸出劑中的電解質離子與粘土礦物中的稀土離子不斷交換,浸出液中的電解質離子越來越少,當低到某一限值時,溶液中的稀土離子會被粘土礦物表面因破鍵而出現的負電荷反過來再次吸稀土離子,從而使浸出液中的稀土離子又返回到稀土礦中,出現反吸附現象[50]。反吸附現象會導致進出母液中的稀土離子量減少甚至難以回收稀土離子、以及浸出劑藥劑消耗增大等一系列問題。
反吸附現象是造成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浸礦不完全,殘留稀土的主要原因,了解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反吸附現象的成因與影響因素,有利于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的高效回收。余斌等[51] 通過室內柱浸試驗,發現浸出劑濃度和液固比對稀土礦的反吸附能力有重要影響,浸出劑濃度越低,稀土礦反吸附能力越強,解吸能力越弱。湯洵忠等通過現場試驗發現注液順序不當以及浸出劑液固比不足容易導致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出現反吸附現象[47]。李春等通過實驗室柱浸試驗和實際礦山試驗對比,發現由于離子型礦山地質條件的不同,出現反吸附現象程度也有所區別[52]。黃萬撫等通過實驗室柱浸試驗發現接觸充分強弱、浸出液濃度升高以及浸出劑pH值的增大都會導致反吸附能力的增大,不同種類稀土尾礦反吸附能力有所不同:全風化礦原礦<半風化礦原礦<半風化礦尾礦<全風化礦尾礦[53]。
3 廢棄稀土礦山殘留稀土的賦存狀態與對策
3.1 廢棄稀土礦山殘留稀土的賦存狀態
針對離子吸附型稀土廢棄礦山現狀,開展廢棄稀土礦山殘留稀土分布狀態及賦存狀態研究,有利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綠色高效提取及殘留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研究表明,廢棄稀土礦山殘留稀土元素的賦存狀態可分為三種:
(1)離子相
稀土礦物中離子相稀土主要指以水合或羥基水合物的形式吸附在粘土礦物的表面的稀土元素,殘留在廢棄稀土礦山的稀土元素主要以這種形式存在。
(2)膠態沉積相
膠態沉積相是指稀土礦物中的膠態相稀土以水不溶性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膠體沉積在礦物上或與某種氧化物化合形成新的化合物,是一種被確定的新的稀土賦存狀態。富含稀土的母巖在自然風化條件下,地下水介質pH值為弱酸性,風化產生的錳和鐵都是無定形的氫氧化物,,然后脫水聚合形成表面帶羥基的非晶質Mn-Fe氧化物。稀土礦物也風化形成氫氧化物,沉積在非晶質Mn-Fe氧化物上,進一步脫水形成一個高聚合度的類無機高分子氧化物。這種膠態相稀土無法采用離子交換的方法提取,必須使用化學的方法才能富集提純,這也是稀土廢棄礦殘留稀土資源的原因。
(3)礦物相
稀土礦物中的礦物相是指稀土或以離子化合物形式參與礦物晶格,呈配位多面體形式,構成礦物晶體不可缺少的部分,或以類質同晶置換(鈣、鍶、鋇等元素)形式分散于造礦物中和稀有金屬礦物中。
廢棄稀土礦山殘留稀土元素所吸附的粘土礦物主要為伊利石、高嶺石、埃洛石和蒙脫石等,約占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石總量的40%~70%。浸礦后粘土礦物占全巖的比例變化較大,同比下降10%~20%;粘土礦物的種類變為以高嶺石和埃洛石為主,伊利石在粘土礦物中含量占比下降10%~30%。
在原地浸礦的注液區域,從表層到全風化層再到半風化層,稀土殘留量以表層最高,全風化層最低。半風化層稀土殘留最高的區域是浸礦劑未進入的浸礦盲區,表層主要是為防止山體滑坡等事故,表層風化殼無法浸沒在浸礦劑中,由于毛細上升現象,慢慢回吸帶有稀土的浸礦液,使浸礦液面與礦體接觸部分稀土總量升高,導致表層中稀土總量高于開采前稀土總量。
3.2 減少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山稀土殘留的措施
離子吸附型稀土是我國的重要戰略資源,但由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成因與礦石性質復雜、原地溶浸過程難以有效描述、原地浸礦基礎理論研究不足、對原地溶浸的滲流與傳質規律的揭示也不夠,導致浸出過程藥劑殘留較多影響環境和稀土殘留造成資源浪費。今后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研究:
(1)加強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的成礦過程與微觀賦存狀態研究,揭示成礦與賦存規律
由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差異性以及特殊性,原地浸礦工藝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浸出周期長、藥劑消耗大、母液濃度低和稀土浸出率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進一步加強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的成礦過程與微觀賦存狀態研究,揭示成礦與賦存規律,為后續稀土浸取過程優化及綠色高效浸取劑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2)加強離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礦滲流規律研究,減少流溝現象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遵循多孔非固結性顆粒特性,溶浸過程浸取液滲透率與礦物粒徑呈線性相關,同時浸出劑種類、流速、濃度和水力梯度等因素也將影響礦體的滲流過程。因此,加強浸取液滲流規律研究,建立浸取過程數學模型,為滲流過程提供理論指導,避免稀土母液發生無規律滲漏溝流現象,實現離子吸附型稀土高效回收。
(3)加強注液和收液工程的優化研究,減少藥劑和稀土殘留
由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差異性以及特殊性,不能生搬硬套的將某一地稀土礦山的經驗照搬照套到另一地,在實施原地浸礦工藝技術生產前,需根據前期勘探和實驗室試驗,進行工程化試驗優化,確定浸出劑最佳濃度、液固比以及浸出劑最優pH值。并通過合理布置網井,優化注液孔網參數,以達到布液均勻、盲區最小的效果,從多角度減少藥劑和稀土殘留。
(4)加強pH值對稀土交換浸出的影響研究,減少稀土反吸附現象
反吸附現象會導致進出母液中的稀土離子量減少甚至難以回收稀土離子以及浸出劑藥劑消耗增大等一系列問題。通過研究反吸附過程中稀土離子形態變化、分析母液pH值及其中的雜質離子對稀土交換浸出的影響,是減少稀土反吸附現象,實現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高效回收的一個重要方向。
(5)加強對不完全風化稀土的強化浸出研究,提高稀土浸出率
目前現場廣泛應用的浸礦工藝研究主要是以風化程度較好的全風層稀土礦為浸出對象,未考慮不完全風化稀土,現有工藝難以實現對不完全風化稀土的有效回收。因此今后應加強對浸取劑在不同風化層甚至基巖中的浸出情況以及層與層之間浸出的相互影響的研究,從本質上探尋解決不完全風化稀土浸出效率低所存在問題的有效途經。
(6)加強廢棄稀土礦山殘留稀土的綜合回收
加強離子吸附型稀土廢棄礦山浸礦前后礦石理化性質、稀土及雜質元素賦存、浸取藥劑殘留與遷移等規律的差異研究,并基于上述性質科學選取浸取藥劑或調控浸礦工藝參數,科學開展注液工程設計,最終開發出殘留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高效回收技術,實現殘留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綠色、安全和高效回收利用,提高稀土資源回收率。
4 結束語
經過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對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浸出過程的工藝理論研究得到了充分發展,浸出方法更加科學準確,浸出劑更高效,更環保,逐漸走向綠色可持續發展。但目前主要采用的原地浸礦工藝仍存在一些缺點,導致稀土回收率偏低,離子吸附型稀土尾礦殘留稀土,針對這部分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進,通過加強工藝理論研究,積極探索有關離子吸附型稀土的浸出新工藝和新藥劑,優化工程設計,實現實驗室轉向工業應用、理論面向實際的科技成果轉化,實現離子吸附型稀土高效利用,避免浸礦殘留,將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這對于我們充分合理利用我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這一寶貴礦產資源有著長遠而深刻的意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