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賽什騰金礦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鎮,是復合內生石英脈型金礦床。賽什騰金礦賦存于加里東期石英脈及其接觸帶和剪切蝕變帶中,具有石英脈集中發育、礦化集中、金含量高、水系異常套合好的特征。處在同一構造單元(柴達木北緣結合帶)和同一成礦亞帶(賽什騰山 阿爾茨托山同成礦亞帶)中的灘澗山蝕變巖型金礦、野駱駝泉構造蝕變巖型 石英脈型金礦床、紅柳溝石英脈型金礦床和賽什騰復合內生石英脈型金礦在不同成礦時代、不同位置形成不同類型的金礦床。通過對比研究該地區金礦床的特征,對總結成礦規律和綜合找礦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源自西北地質 發表時間:2021-03-04《西北地質》雜志,于1964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61-1149/P,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盆地研究、地調動態、研究快報等。
關鍵詞:賽什騰;石英脈型;金礦床;成礦規律;綜合找礦;柴達木
柴北緣地區礦產地質研究程度較高,發現了眾多的金礦床,如灘澗山金礦床、青龍山金礦床、金龍溝金礦床、紅柳溝金礦床、野駱駝泉金礦床等。然而,在處于同一構造單元(柴北緣結合帶)、同一成礦亞帶(賽什騰山 阿爾茨托山成礦亞帶)的賽什騰山一帶未取得突破。2011~2014年青海省冷湖鎮賽什騰地區礦產遠景調查項目組在賽什騰山發現了復合內生石英脈型金礦,礦床具有石英脈集中發育、礦化集中、金含量高的特點。與區域上的金礦床類型除有密切的空間關系外,成礦背景、時代也相同,因此理應具有成因聯系(李厚民等,2002)。筆者對賽什騰山發現了復合內生石英脈型金礦與柴北緣地區的金礦進行了對比研究。
1 賽什騰地區地質背景
賽什騰金礦位于青海海西州冷湖鎮以東與大柴旦鎮交界的賽什騰山一帶(圖1),交通便利。研究區大地構造單元屬于秦祁昆造山系的柴北緣結合帶,屬賽什騰山 阿爾茨托山成礦亞帶。研究區出露地層主要為灘澗山群、牦牛山組和第四系。其中與金礦有關的灘間山群在研究區出露最為廣泛,為一套淺變質碎屑巖夾火山巖和變砂屑生物碎屑灰巖組成上下2個巖組。其中下部碎屑巖組巖性為千枚巖、絹云石英片巖、變質砂巖為主,細礫巖、硅質巖、凝灰巖次之,為一套海相砂巖、頁巖、石灰巖建造;上部火山巖組的巖石組合主要為灰綠色蝕變(片理化)安山巖、玄武巖、英安巖、凝灰巖、火山角礫巖夾大理巖、硅質巖、千枚巖、砂質板巖等構成的火山巖建造;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為主的中酸性侵入巖常呈各種形狀的巖株和巖基呈北西向侵入,同時還見有大量的石英脈、酸性、基性巖脈侵入其中。該成礦帶金礦主要控礦因素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巖系組成的陸核區,中級以上區域變質相;古生代酸性巖漿活 動 強烈,疊加于 韌 性 剪 切 帶 之 上 的 脆 性 斷 裂 系 統。主要找礦標志為古生代花崗巖體內部及其外接觸帶復雜的脈巖高密集區;北西向、北北西向斷裂構造系統,尤 其 是 脆 性 斷 裂 和 韌 性 剪 切 帶 疊 加 部 位;Au、W、Ba等元素原生地球化學暈套合區(毛景文等,2012)。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研究區地層出露較全,主要出露奧陶紀灘間山群、晚泥盆世牦牛山組及第四紀地層。其中,灘間山群在研究區出露最為廣泛,其次為牦牛山組,其他地層出露面積小。
2.2 構造
賽什騰金礦所屬大地構造位置為柴北緣結合帶灘間山巖漿弧,礦點位于北西西向斷裂帶中。其中脆韌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構造帶均呈北西向或近東西向展布。從金礦體的產出特征及礦石結構、構造可看出,該礦床與區域韌脆性剪切作用密切相關(段建華,2011)。
2.3 巖漿巖
賽什騰金礦處出露巖漿巖巖性為中奧陶世蝕變二長花崗巖、蝕變花崗閃長巖,2個巖體接觸關系為脈動接觸,巖體中發育大量的灰綠色輝綠巖巖脈,石英脈也較為發育,巖脈方向多為北西向、北西西向。花崗閃長巖:灰 淺肉紅色,中細?;◢徑Y構,塊狀構造。巖石主由斜長石(65% ~70%)、鉀長石(10% ±)、石英(20%~25%)、黑云母(1%~2%)、角閃石(1%~3%)組成;副礦物:磁鐵礦、鋯石、磷灰石,次生礦物有絹云母2%~5%、方解石1%~3%,少量綠簾石、黝簾石5%~10%、綠泥石1%~5%,少量高嶺土及不透明礦物。石英閃長巖:淺灰白色,中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巖石主要由斜長石(70%~75%)、角閃石(15%±)、石英(10%~15%)及少量黑云母組成;副礦物:磁鐵礦、鋯石、磷灰石,次生礦物有黝簾石40%~45%、綠簾石10%±、絹云母 3% ~5%、陽 起 石 3% ~5%、綠 泥 石 5% ~10%、不透明礦物。屬偏鋁質和過鋁質花崗巖。主要形成于碰撞前花崗巖時期構造背景之下,為俯沖動力學機制下引發下地殼物質發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的花 崗 巖?;?崗 閃 長 巖 中 取 得 的 同 位 素 年 齡 為(465.4±3.5)Ma/SHRIMPU Pb,結合區域地質特征、巖石組合及巖體空間接觸關系,將區內該巖體形成時代厘定為中奧陶世。
晚奧陶世侵入巖由灰綠、暗綠色蝕變中細粒輝長巖、灰黑色角閃輝長巖及強蝕變細粒石英輝長巖組成,沿灘間山斷裂分布,東西向或南北向、北北東向條帶狀、近圓狀或不規則狀斷續出露與灘間山群多呈北西向斷層接觸,局部侵入到達肯大坂巖群中或侵入到灘間山群的火山巖組中,也有與中晚奧陶世花崗閃長巖侵入接觸,圍巖具不均一的綠簾石化并強烈蝕變,圍巖烘烤蝕變明顯,含少量浸染狀褐鐵礦化。
在該巖體采集 U Pb同位素樣品由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測試,在該樣品中獲得了(446.8±2.2)Ma的鋯石鈾鉛(U Pb)同位素年齡值,說明該期侵入巖形成時代為晚奧陶世(祁生勝,2019)。
研究區脈巖種類繁多,主要分布在泥盆紀以前的地層及各期巖體中,各種脈巖多半沿先期構造裂隙和節理、層理等貫入,大多數展示出北西—南東向(300°~320°)走 向 的 突 出 規 律。主 要 為 超 基 性 巖脈、輝長巖脈、輝綠巖脈、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正長巖脈、花崗閃長巖脈、花崗巖脈、崗斑巖脈、偉晶巖脈、石英脈。其中石英脈侵入于三疊紀以前的地質體中。 石 英 脈 呈 灰 灰 白 色,粒 狀 結 構,由 石 英(95%~99%)及少量鉀長石、不透明礦物、綠泥石、云母 等 組 成。 最 寬 者 約 20 m,一 般 僅 幾—幾 十厘米。
3 礦床地質
3.1 蝕變帶特征
賽什騰地區花崗閃長巖體中花崗閃長質糜棱巖呈不同規模的北西向帶狀展布,寬數十厘米至一二百米,平面上出現尖滅、再現和歸并分叉現象,構成網結狀韌性變形網絡。巖石呈灰色 灰白色,與正?;◢弾r之間為漸變過渡關系,巖石片理構造發育,片狀礦物強烈定向,多數發育拉伸線理,粒狀礦物粒度較正常花崗巖有明顯變細趨勢。常見韌性變形組構為帶狀石英,長石壓扁拉長,其他礦物組分呈定向排列特征。礦體圍巖為花崗閃長巖,由于礦體與圍巖有呈漸變過渡接觸變化的特征,因此該區的圍巖蝕變為硅化、鉀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局部可見糜棱巖化、碎裂巖化等。
3.2 礦體特征
研究區圈定金礦體4條(圖2),含礦圍巖為花崗閃長巖,礦體受張性斷裂裂隙控制,礦體由多條含金石英脈、網脈和其間的蝕變巖組成,礦體整體呈北西向展布,部分呈近南北向、近東西向或北東向展布。礦體一般規模小,但品位較高,說明該區花崗巖中具有尋找金礦床的前景,也為該區尋找金礦床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間。
3.2.1 賽什騰Ⅰ Au礦體
?、?Au礦體呈長條狀,北北西向展布,寬為0.3m,長度大于30m,由 TC15探槽工程控制,金品位為4.17×10-6。金礦化于強褐鐵礦化石英脈中,石英脈中褐鐵礦化強烈,褐鐵礦呈薄膜狀、土狀或蜂窩狀,圍巖為蝕變糜棱巖化花崗閃長巖。
3.2.2 賽什騰Ⅱ Au礦體
?、?Au礦體呈小透鏡體條狀,北西向展布,探槽控制寬度為0.6m。長度約3m。由 TC30探槽工程控制。石英脈呈斷續分布的小透鏡體。石英脈中見有褐鐵礦化、黃鉀鐵礬化,多呈薄膜狀。金品位為71.7×10-6。
3.2.3 賽什騰Ⅲ Au礦體
?、?Au礦體呈長條狀,北北西向展布,寬為0.3m,因覆蓋走向上延伸不明,推測長度大于30m,由TC16探槽工程控制,Au品位為39.5×10-6。金礦化產于褐鐵礦化碎裂巖化石英脈中,石英脈中褐鐵礦化強烈,褐鐵礦呈薄膜狀、土狀,圍巖為蝕變糜棱巖化花崗閃長巖、灰綠色糜棱巖化輝綠巖。
3.2.4 賽什騰Ⅳ Au礦體
?、?Au礦體呈長條狀,北北西向展布,寬0.3~1m 不等,探槽控制寬度為0.6m,長度大于200m。由 TC17、TC18兩條探槽工程控制。石英脈在走向上呈分枝復合現象,局部被北東向構造裂隙所切斷。石英脈中褐鐵礦化、黃鉀鉄礬化強烈,呈薄膜狀、土狀或蜂窩狀分布,晶洞發育。Au平均品位為19× 10-6,最高品位為25.8×10-6。
發現極具找礦前景的礦化石英脈帶2條。1號脈帶由5條石英脈組成,脈體間距為2~20m,脈寬為0.2~1.2m,地表延伸長度均大于30m,局部具膨大縮 小 展 布 特 征,脈 體 產 狀 為 0°~30°∠50°~65°。石英脈均表現具蜂窩狀褐鐵礦化、稀疏浸染狀黃鐵礦化。石英脈帶內夾雜黃褐色蝕變花崗閃長巖亦具蜂窩狀褐鐵礦化,寬度不超過10cm。據經驗認識,該種脈體外接觸帶受礦液蝕變的圍巖亦是本區重要的礦致載體之一。2號脈帶寬為0.2~0.8m,延伸大于30m,主體產狀為26°∠55°。脈體由一系列的次級脈及接觸帶蝕變花崗閃長巖組成,蜂窩狀褐鐵礦化、星點狀黃鐵礦化均有發育,同時緊鄰脈帶外接觸未蝕變的花崗閃長巖中對稱發育薄膜狀孔雀石化,沿脈帶兩側斷續分布。
3.3 礦石質量
3.3.1 礦石表生變化
該區礦石類型主要為褐鐵礦化脈石英,次為黃褐色碎裂巖化褐鐵礦化蝕變花崗閃長巖。
3.3.2 礦石類型
礦石類型主要為礦化石英脈,石英脈寬一般為0.5m 左右,最寬達到2.3m,外帶蝕變巖視石英脈產出規模而定,與其呈正 相 關 系,一 般 寬 為 0.1~0.6m,礦化石英脈以品位高為特征,外帶蝕變巖品位相對低。外帶蝕變圍巖的金礦化強弱與石英脈本身金含量成正比。礦化主要由黃鐵礦和少量黃銅礦組成,部分被氧化形成褐鐵礦、孔雀石化等氧化礦石礦物。
3.3.3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是指礦物的結晶顆粒形狀、相對大小及相互關系。礦石構造是指礦物集合體的形態及空間上的分布關系。
通過對賽什騰已知金礦體的主要礦石的光、薄片觀察與研究,認為該區礦石的結構主要為粒狀(變晶)結構為主,次為交代結構、碎裂結構,構造以脈狀構造為主,局部稀疏浸染狀構造。
3.3.4 礦石礦物及脈石礦物
(1)礦石礦物。主要由黃鐵礦和少量黃銅礦組成,部分被氧化形成褐鐵礦、孔雀石化等氧化礦石礦物。
黃鐵礦:呈自形粒狀,粒徑在0.02~4.55mm,多呈稀疏浸染狀分布,多為褐鐵礦交代。黃銅礦:偶見,以他形粒狀為主。褐鐵礦:多呈粒狀交代黃鐵礦產出,少數沿巖石裂隙呈充填脈狀產出。
(2)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等為主,金紅石少量。
3.4 礦床成因、成礦時代及認識
賽什騰 HS56異常區已圈定的金礦體主要賦存于沿巖體節理、裂隙穿插的石英脈中,金品位高;在脈體與圍巖的接觸交代部位發育一定的金富集蝕變帶,可達工業品位。礦石光、薄片鑒定結果顯示,礦石均具一定程度的糜棱巖化、碎裂巖化等構造變形特征。因此該區金礦體應屬中低溫石英脈型 構造蝕變巖型金礦。
礦床與中酸性花崗巖有關,具備“玲瓏式”石英脈型 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的特征。
3.4.1 石英脈體的產出期次
由該區的石英脈的分布情況分析,巖漿熱液活動具多期性,石英脈至少可以分為3期:其一為巖漿期后、成礦期前,表現為乳白色無礦脈,寬度一般在0.1~1.0m,最寬可達3m,沿巖體節理裂隙呈透鏡狀穿插為主;其二為成礦期石英脈,表現為沿巖體節理、裂隙無規律的貫入、穿插,脈寬為0.1~1.0m,部分呈透鏡狀分布,該期次石英脈體多受構造應力作用具一定的諸如碎裂巖化的構造變形;其三為主成礦期后脈石英,主要為受構造變質變形作用影響,變質熱液分異析出充填于巖石張剪性裂隙中,產狀較為平緩,脈寬以小于1.0m 為主。
3.4.2 礦化石英脈的分布特征
礦化石英脈具多期多成因性,主要表現為一個完整的礦化石英脈體由多條條帶狀或層狀的次級脈體組成,系受巖漿熱液、變質熱液、大氣降水等多方面成礦流體作用充填、交代而成。在走向延伸上不穩定,具膨大縮小、尖滅再現特征;但據前人在柴北緣、小秦嶺等區石英脈型金礦研究表明,該類脈型金礦床往往在傾向延伸上較為穩定,且礦體規模、品位等較之地表都較大。石英脈型金礦石常可構成獨立金礦體(賈群子,2007),因此該區具有巨大的金找礦前景。
同時,礦化石英脈地表分布較為“凌亂”、復雜,產狀 多 變,平 面 圖 上 呈 現 網 脈 狀 特 征。 走 向 為NW—SE,近 S—N、NE—SW 向等均有發育,但由于本區巖體主節理為 NW—SE向,所以目前發現的礦化脈 NW—SE向展布占優,但其傾向可分為0~60°與220°~260°兩組,又顯示其各相異性。
賽什騰金礦產于中奧陶世花崗閃長巖的石英脈中,因而花 崗 閃 長 巖 的 形 成 時 代 則 代 表 了 礦 床形成的時間上限。賽什騰山—灘間山一帶的金礦絕大多數產于脆韌性剪切帶,構造控礦特征明顯,賽什騰金礦含礦石英脈主要產于發育于花崗閃長巖中的脆韌性剪切帶、構造蝕變帶及其兩側部位,含礦石英脈 與 構 造 關 系 密 切,石 英 脈 的 產 出 嚴 格受構造控制。不同時期形成的三期石英脈和韌性剪切帶中的蝕變巖主要由加里東晚期—華力西早期碰撞造山至晚華力西—印支期隆起成山過程中形成,華力西期侵入巖為金礦形成提供了熱源、動力和部分金的來源,是一期重要的礦化富集期(殷先明,2000;呼 格 吉 勒,2018;付 星,2010)。因 此,在該時期形 成 了 含 礦 石 英 脈 和 含 礦 韌 性 剪 切 帶,但還沒有完全富集成礦。
柴北緣—東昆侖地區是中央造山帶的西部成員———秦祁昆褶 皺 系 的 一 部 分,也 是 典 型 的 復 合造山帶(殷 鴻 福,1998)。復 合 造 山 過 程 成 就 了 柴北緣地區的玲瓏型金礦的多期次成礦和復合疊加成礦作用。加里東造山的軟碰撞過程只造成無經濟價值的礦化、金 礦 體(張 德 全,2001),晚 華 力 西一印支期隆起成山過程使玲瓏型金礦石英脈和蝕變帶富集成礦。
4 找礦潛力分析
4.1 成礦地質條件
研究區柴北緣結合帶自古元古代—新生代經過的多次活動,形成了北西西向、北東向的次級斷裂,斷裂交切復合部位為成礦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賦存空間。
大面積出露的奧陶紀灘間山群的淺海相碎屑巖火山巖沉積建造為研究區乃至區域最為主要的礦源層,為后期熱液、構造等地質作用萃取元素富集成礦提供了豐富的物源。
構造變形強烈,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以北西—南東向為主的脆韌性斷裂構造,次級斷裂構造交切、穿插發育,局部控制了相關地層、巖體的產出,為同構造或后期脆韌性斷裂構造對成礦元素的萃取、運移、富集提供通道。脈巖極為發育,尤其是石英脈廣泛穿插,是石英脈型金礦的礦致載體。
4.2 礦化帶
(1)分布在該區的中奧陶世花崗閃長巖,是尋找石英脈型金礦床的區域性標志。
(2)輝綠巖脈與含金石英脈有著密切的空間關系和成因聯系,輝綠巖脈又具金的較高豐度值,因此可作為間接找礦標志。
(3)金礦體主要賦存在石英脈中,尋找石英脈,特別是具有蜂窩狀強褐鐵礦化黃鐵礦的石英脈,是找石英脈型金礦床的直接標志。褐鐵礦化石英脈主要為沿裂隙充填石英脈,寬度多小于1.0m,具局部膨大縮小、尖滅再現特征。褐鐵礦化多表現為紅褐色、黃 褐 色 蜂 窩 狀、團 塊 狀,局 部 可 見 粒 狀 黃 鐵 礦假象。
(4)石英脈型金礦體附近均發育不同程度的脆韌性構造帶,因此構造部位是找礦前提。地表為明顯區別于圍 巖 的 線 狀 蝕 變 帶,寬 度 以 小 于 1 m 為主,延伸長度不穩定,黃褐色碎裂巖化脈石英、碎裂巖化、糜棱巖化蝕變花崗閃長巖組成,其品位相對純石英脈較低,可達1×10-6以上。
4.3 水系異常
HS56甲2Au(WBa)異常主要位于中奧陶世石英閃長巖和中奧陶世花崗閃長巖巖體中,2個巖體接觸關系為斷層接觸,巖體中還有大量的二長花崗巖巖脈,斷層和巖脈方向以北西向為主。異常以 Au元素異常為主,異常組合元素為 W、Ba等。異常呈不規則狀分布,套合好,濃集中心明顯,規模大,Au元素有三級濃度分帶,W 元素有一級濃度分帶。其中Au峰值為44.3×10-9,均值為7.52×10-9;W 峰值為5.34×10-6,均值為4.02×10-6。異常區內發現石英脈型金礦點一處,異常為礦致異常。
通過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研究區圈定各類異常44處,主元素以 Au、Sn、W、Ni、Cu等為主,通過對 HS56異常實施1∶1萬土壤測量解剖及槽探工程的 揭 露 控 制,圈 定 Au 礦 體 3 條,Au 品 位 在4.17×10-6~71.7×10-6,賦礦地質體主要為脈石英及構造破碎蝕變帶。
4.4 對比研究
通過賽什騰金礦和柴北緣金礦對比研究表明(表1),他們具同一構造單元(柴北緣結合帶)的地質背景,分布在同一成礦亞帶中,但在不同的成礦階段、不同的成礦機制中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金礦床。這對該地區成礦規律研究和綜合找礦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5 結論
5.1 主要控礦因素
賽什騰地區由基性、超基性巖、火山巖系組成的陸核,具中 高變質相;古—中生代花崗巖巖漿強烈活動;發育的韌性剪切帶之上疊加了脆性斷裂系統。
5.2 主要找礦標志
(1)古生代花崗巖體內部及其外接觸帶復雜的脈巖高密集區。
(2)北西向、北北西向斷裂構造系統,尤其是脆性斷裂和韌性剪切帶疊加部位。
(3)Au、W、Ba等元素原生地球化學暈套合區。
5.3 找礦前景
賽什騰金礦賦存于酸性侵入巖的石英脈體和花崗閃長巖中的脆韌性剪切帶、構造蝕變帶及其兩側部位中,金品位高,褐鐵礦化明顯,與化探異常套合好,并且在柴北緣成礦帶中處于同一地質背景、同一成礦亞帶中相類似的化探異常眾多,同時又有多處成礦事實。所以賽什騰金礦的發現對該地區成礦規律研究拓寬了找礦思路,并且對該地區綜合找礦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