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整車外后視鏡是一個與法規和安全強相關的總成零件,且開發周期長,結構設計難度大,校核事項多,是外飾附件中的典型零件。在所有校核事項中,事業校核(含校核過程)是外后視鏡設計開發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總布置工程師的重要工作項,這些工作用以確定外后視鏡是否滿足法規強制性要求,是參數化校核過程,很有學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前視野 底座 反射面 旋轉中心 折疊角度 S 區
李帥; 劉劭航; 張澤, 時代汽車 發表時間:2021-10-05
1 引言
外后視鏡總成具備鏡片調節,鏡頭折疊的功能,中高配置的還在內部增加了電機,以實現電動功能,是一個結構復雜,功能較多的外飾件,為減少整車試制試裝過程中的外后視鏡結構和功能問題,在零部件設計開發階段,需要做好各項法規校核和結構設計工作。
2 法規校核要求
1、外后視鏡與車身夾角設計要求:一個在主駕駛員一側,另一個在副駕駛員一側 ( 駕駛員一側鏡片的法線與車身前進方向夾角為 14-17 度,副駕駛一側為 24-28 度), 此數值為經驗值,僅供參考。
2、鐳射燈投影要求:鐳射燈投影包絡面與左右前門間距 L > 25mm,如圖 1。且需要確認兩側鐳射燈位置關于整車 X 軸對稱,鐳射燈投影投影到水平地面的頭像不能變形。
3、運動校核:檢查后視鏡折疊角度,后視鏡折疊不應該與車門玻璃、水切、三角窗、車門鈑金干涉,折疊后最小間隙大于 5mm;電動折疊配置需要校核后視鏡折疊角度須小于折疊電機折疊角度;鏡片轉動:鏡片能夠上下左右轉動,調節角度不得小于 7°一般在 7 ~ 10°;
鏡片旋轉到極限位置與后視鏡鏡殼無干涉現象,鏡片阻尼彈簧不得脫離支撐面,鏡片邊緣不得超出鏡圈,法規區域(小房子區域)到鏡片邊緣距離最小 3mm,如圖 2: A ≥ 3mm,B ≥ 3mm。
4、前視野 S 區域校核 : 與 A 柱等其他標準規定的障礙物一起從 Z2 點開始在“S”區域內的投影不超過該區域的 20%,如圖3。
5、轉向燈配光要求:轉向燈發光區域和發光面積滿足法規要求;(美規規定發光面積不小于 13 平方厘米)。
3 設計結構要求
1、定位結構:后視鏡支架采用螺柱和車門鈑金孔配合進行定位,需布置一個主定位和一個副定位 (定位方向與車門亮條平行)。
2、漏水孔:后視鏡鏡殼設計漏水孔,防止污水沉積,盡量將漏水孔設計在鏡殼最低點(建議做在分零件接縫處),如圖 4。排水孔直徑為 4-5mm。三角底座膠墊與車身鈑金配合處需要設計防水筋,防止污水進入鈑金或車內,膠墊與鈑金干涉量 1.5mm。
3、膠墊孔與底座安裝柱:為避免在供貨狀態下膠墊與底座分離,后視鏡膠墊孔與底座安裝柱配合采用過盈配合,如圖 5。
4、電機托盤及鏡托:鏡片可拆卸,電機托盤和鏡托之間采用卡接結構,卡子盡量均勻分布,如圖 6。
5、后視鏡鏡殼與鏡罩:配合結構盡量采用卡接結構,易拆卸。配合面增加支撐筋,防止按壓異響,但轉向燈頭部與鏡殼本體應避免安裝結構,采用零貼配合,如圖 7。后視鏡鏡殼與裝飾罩之間應設計一定間隙,避免大面積零接觸。
6、支架、銷軸要求:外后視鏡的底座支架應盡量設計成與銷軸一體式的結構;如要采用分體式結構時,銷軸應采用鋁壓鑄件,如圖 8。
7、鏡片厚度:乘用車外后視鏡一般采用 2mm 厚度的鏡片,同時要確認與鏡面托板的配合方式:不包邊。
8、與車門配合:外后視鏡與車門配合方式,盡量采用臨時固定夾,以方便車間員工裝車,如圖 9。
10、插接件要求:后視鏡線束接插件安裝位置是否存在漏雨風險,若安裝在車門內應考慮安裝在車門內板。各線束接插件接口位置盡量向下,如圖 10。外后視鏡插件線束安裝過孔尺寸滿足插件線束寬度尺寸的組裝要求,防止線束組裝時與鑄鋁基座毛刺接觸,造成劃傷。
11、規避干涉和異響問題:為避免外后視鏡的敲擊異響問題,后視鏡鏡頭重心 Y 向投影點盡量在安裝點三角區域的中心附近。基板與轉軸間隙設計為 0.5mm,彈簧扭矩 ≥ 17N*m。通過軟件校核后視鏡折疊角度,后視鏡折疊不應該與車門玻璃、水切、三角窗、車門鈑金干涉,折疊后最小間隙大于 5mm。為避免后視鏡在關門時抖動異響,當后視鏡設計質量大于 1000 克時,建議使用鑄鋁基板,且后視鏡三角座鈑金部位料厚需要大于 1.8mm。帶有鏡片電動調節及后視鏡電動折疊功能時,后視鏡設計質量大于 900 克,小于 1200 克。鏡片質量小于 300 克。外后視鏡折疊器與豎直面< 9°(與 X 軸夾角> 81°),如> 9°需選用加強版折疊器,如圖 11。
12、鏡面托板與轉向器拉托力:鏡面托 板 材 料 為 PP( 卡 子 壁 厚 為 1.6mm) 或 ABS( 卡子壁厚為 1.2mm),鏡面托板與轉向器卡接,外后視鏡開發完成后要進行鏡面拉托力檢測,拉托力應大于等于 150N。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外后視鏡設計開發過程中,需要針對鏡片反射面、法規視野、車門安裝點、線束插接件、基板、鋁支座等子零件進行重點設計,反復校核,如有必要,還需要進行故障預防點檢,盡量減少量產階段出現批量問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