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精益制造為重要特征的工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以架構思想為依托,分析研究由企業管理要素、技術要素及其相互融合關系組成的復雜組織體的問題,以及用全面、系統的視角深入挖掘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過程中的問題,已逐漸成為國內外航空企業的共識。為了探索研究架構思想的應用,本文以生產計劃管理業務為基礎,深入研究業務架構與IT架構的協同關系,在架構層面體現業務與IT的精確承接關系,形成IT架構模型標準,并以此規則建立ARIS軟件模型。
本文源自中國信息化 2020年12期《中國信息化》雜志由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主辦的一本國家批準創刊的唯一一份以關注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推進信息化進程為使命的國家級信息化媒體國公開刊物。《中國信息化》雜志立足經濟與社會發展大背景和信息化發展趨勢,深度體現信息產業與信息化相互促進。
一、現狀分析
近年來,航空企業逐步建成了全面的信息化網絡體系和研制、生產等業務的各管理系統,具備資源配置及快速響應服務的管控能力,建立起比較先進的飛機研制、生產體系。但是因為歷史原因,當前整體信息化水平集成度不高,應用深度與廣度存在一定的不足,流程精益高效、決策科學敏捷的智能化體系尚未形成。
總體來看,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第一,管理與支持業務方面,信息化應用未能全面覆蓋;第二,生產主價值流程方面還存在信息孤島,部分數據沉淀在各個應用系統中,潛在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第三,管理與支持業務和主價值鏈未實現有效融合,企業戰略的落地與管控需要有力支撐。基于企業的實際需求,迫切需要采用架構思想,結合“兩化融合”的方向加快推進IT系統的治理和開發。
二、研究內容和實施過程
本文采用TOGAF架構方法,以目標驅動能力,結合生產計劃管理的未來實現愿景,提出企業應具備的業務能力及IT能力,并將上述能力對比現狀分解相應的改進或建設需求,將需求回歸業務現狀,驗證現狀問題,提出IT的建設或改進方向,提出系統改造建議。
(一)建設思路
1.理問題
系統梳理出當前生產計劃管理業務中各類計劃的形成過程及應用系統支撐情況,理清各類計劃管理問題的來源,形成脈絡清晰的生產計劃問題關系模型。
2.找差距
從生產計劃管理問題中提煉出未來生產計劃管理需求及目標,形成生產計劃管理的未來場景,結合業務現狀分析未來與現狀差距,提出生產計劃管理的改進舉措。
3.做設計
結合生產計劃管理的未來改進方向,設計滿足未來生產計劃未來場景的應用系統功能清單、數據關系定義,提出IT構架的改進建議,形成IT架構規劃方案。
(二)實施過程
采用TOGAF架構開發方法(ADM)推進項目,如圖1所示。
(三)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工作主要分為架構準備及愿景定義、當前生產制造業務架構及IT架構梳理、生產計劃管理業務架構改進需求定義、未來生產計劃管理業務架構改進舉措分析、IT架構治理方案設計等五個階段的工作,其主要內容有:
1.架構準備及愿景定義
確定企業架構目標,定義架構需要承擔的工作目標和任務要求;根據主題,明確各階段責任。
2.當前生產制造業務架構及IT架構梳理
對企業生產制造業務現狀及IT架構現狀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描述,建立反映生產計劃管理現狀場景,并對該場景圖進行問題標注。為生產計劃管理提供詳實的業務需求和綜合分析描述。
3.生產計劃管理業務架構改進需求定義
結合當前企業生產計劃管理業務現狀所識別出來的問題,分析相關改進需求,提出未來業務架構的改進目標及方向。
4.未來生產計劃管理業務架構改進舉措分析
根據未來生產計劃管理業務架構的改進目標和方向,建立未來生產計劃業務架構邏輯關系場景,對比當前生產計劃業務現狀找出差距,設計生產計劃業務架構改進工作包清單。
5.IT架構遷移治理方案設計
根據生產計劃業務架構未來改進方向及原則,結合未來生產計劃管理業務場景對當前的IT頂層應用架構和數據架構提出優化方案,設計生產計劃管理IT架構改造方案。
三、模型實現
(一)應用架構的建立
企業經過多年的建設,在生產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效的保障了企業的型號任務,結合當前應用系統,構建應用架構。
在生產計劃管理業務方面,構建了多種型號生產管控系統,實現了從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到車間作業計劃的管理。在工序計劃層面,已經實施了多個專業廠MES,承接生產作業計劃,實現了工序級計劃的管理。通過以上系統的實施,初步實現了企業生產管理的四個轉變:調度管理轉變為計劃管理、批次計劃轉變為架次計劃、月份計劃轉變為周日計劃、部件管理轉變為工序管理,有效解決了企業自定義里程碑計劃的需求,透明化每個零件的生產狀態,提高了交接單的透明化和數據統計準確性,能夠有效快速地查找單機缺件情況和零件在BOM中的信息,為計劃變更提供了依據。
以ERP生產管控系統為例,全面梳理了該系統的應用組件和應用功能,并承接具體業務組件,實現業務至IT的模型化、顯性化貫通。針對應用組件,梳理了支撐該應用組件的應用功能和應用功能之間所需要的數據接口,同時生成應用功能集成關系模型,用于描述各應用功能之間的業務邏輯關系。
(二)數據架構的建立
根據架構方法,建立了符合企業現狀的數據架構入口模型,如圖2所示。
結合生產計劃管理業務,識別主數據、業務數據,通過分析抽取業務形成主題分析數據。設計業務邏輯表模型,形成主數據與業務數據、業務數據與邏輯表關系矩陣。
(三)技術架構的建立
企業技術架構相對成熟,通過下發技術架構信息收集模板,收集相關的服務器、節點等技術架構數據,完成相關的技術架構建模。
在ARIS中開展技術架構建模,系統化、模型化地描述各業務系統所相關的技術架構信息, 逐步形成技術架構入口模型、各系統技術架構與網絡拓撲模型、企業各類型網絡拓撲模型。
四、總結
本文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緊密結合,采用的TOGAF方法是經過企業實踐驗證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依托生產計劃管理業務,有效地實現了基于模型的業務架構分析與IT架構設計應用。基于ARIS軟件,分別對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應用架構及技術架構進行結構化建模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模型的業務架構分析與IT架構設計方法體系,是相關架構技術應用的方法論指導,為IT架構設計的快速開展提供了保障,為架構推廣及架構治理的常態化奠定了基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