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媒體借助移動互聯強勢崛起背景下,高校官方微信已經成為高校亞傳播圈中最重要的信息傳播陣地。高校官方微信在敘述方式上與傳統媒體有很大不同,其中話語特征、話語接受、原型建構尤為明顯。從話語特征角度而言,官方微信設置恒定敘述者、第二人稱敘述、多媒介互文等;從話語接受角度而言,官方微信是立體包裝結構的“四度敘述”;從原型建構而言,官方微信建構起了“家”原型網絡空間。這些敘述方式上的“互聯網思維”,是官方微信吸引眾多大學生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 話語特征;話語接受;原型建構
借助于移動互聯的迅速發展,微信公眾平臺等各類新媒體也強勢崛起,成為信息傳播和輿論熱點的主要場域,騰訊CEO馬化騰在2018年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上公布,目前微信媒體公眾號粉絲總量高達近23億。微信公眾平臺屬于丹麥著名學者克勞斯·布魯恩·延森所說的“第三維度”[1],官方微信也已成為高校亞傳播圈中的主要信息傳播陣地,普通本科高校的官方微信粉絲數基本都在10萬~20萬以上,而清華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官方微信的粉絲數則已經超過50萬。高校官方微信成為廣受大學生歡迎的重要傳播平臺,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敘述方式,無論是話語特征、話語接受還是原型建構,都迥異于傳統媒體。
1 高校官方微信的話語特征
1.1 設置“恒定敘述者”
在微信敘述文本中,很多微信公眾平臺設置了一個恒定的敘述者,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平臺“俠客島”分別設置了“島叔”和“島妹”這兩個男性和女性的“恒定敘述者”,環球時報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則設置了“耿直哥”作為一個“恒定敘述者”。當需要一個敘述者角色以顯性的形態來出現在敘述文本中時,均由這個“恒定敘述者”來承擔這個敘述任務。
在高校官方微信敘述中,很多高校設置了這樣的“恒定敘述者”。比如寧波大學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設置了“鷺鷺”作為恒定敘述者,廈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設置了“小夏”作為恒定敘述者,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設置了“鐵小萌”作為恒定敘述者等。以上是一些建立在自身高校特色基礎上的恒定敘述者,其他的高校比如北京大學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浙江大學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則使用了并不那么個性化的“官微君”“小編”等作為恒定敘述者。
恒定敘述者的出現強化了文本的“故事性”。首先,一個恒定敘述者的出現,承擔著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講述者山魯佐德一樣的功能,使得高校官方微信的每篇微信既是一個單獨的敘述文本,但是又借助于恒定敘述者成為在宏觀上具備連續性的敘述整體,就如同有一個不變的故事講述人在每天為讀者講故事一樣。
恒定敘述者的出現凸顯了敘述者的聲音。在高校官方微信敘述文本中,恒定敘述者的出現通常伴隨著一個現象,即敘述者聲音脫離所敘述的內容而凸顯出來,比如“官微君覺得應該給100個贊”“所以鷺鷺想說”等敘述內容,非常類似于明代擬話本中的說話藝人的表演方式,比如“若是說話的與他同時生,并肩長,便劈手扯住……”等。
“把敘述者從幕后推到前臺,敘述者聲音的突出使敘述者也成為了受眾欣賞的對象”[2]。這種敘述者聲音跳出敘述內容的現象在話本中出現得很普遍,因為它通過巧妙的修辭和橫插的議論使人注意到敘述者聲音的存在,看似是破壞了敘述的連貫和整體性,實則是可以引導聽眾或者閱讀者更快更深的浸入到敘述內容中。這種由說話表演方式固化而成的文本敘述方式,一旦在高校官方微信敘述文本中出現,也能夠起到吸引閱讀者迅速浸入敘述情境的作用。
1.2 第二人稱敘述增加
在所有的敘述作品中,第二人稱敘述是十分少見的一種敘述視角,在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中更是幾乎從未出現過。但是在微信敘述文本中,第二人稱敘述卻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作為敘述技巧中非常少用的第二人稱敘述,雖然“我”的稱謂在文本中并不出現,然而事實上敘述視角卻仍然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敘述不過是敘述者設定的一個“聽眾”。事實上,講述“你”的故事的敘述者只能是“我”也就是第一人稱。即使故事中的敘述完全都是“你”的語言,那也只能是“我”在轉述,但因為“我”不出場而使得敘述變成了旁觀者的視角,也就是變成了以“你”為角色稱謂的一種第三人稱敘述的變體。敘述的受眾從一個獨立的閱讀者,轉而被敘述者通過敘述技巧拉到了敘述文本中去,成為了敘述作品中與敘述者進行對話的一個角色,現實的受眾與敘述文本中的虛擬受眾之間的距離拉近,形成了參與敘述文本建構的異乎尋常的閱讀體驗。
1.3 多媒介互文成為常態
互文是古詩文中經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指的是上下句或上下文看似分開,實則文意互相呼應互相闡發,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表達。在現代敘事文本中,互文仍然是經常被使用地敘述技巧,只不過是經過了一定演化和變形而已。
從單一媒介敘述走向多媒介融合敘述,是人類敘述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科學技術尚只能支撐單一媒體的時代,由于時間性敘述媒介(文字)在表現空間方面存在著無法避免的先天不足,同樣的空間性敘述媒介在表現時間方面也存在著這種先天缺陷。然而人類對于敘述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于是便會出現某種媒介極力想要突破自身局限來呈現出另一種媒介特性的“出位之思”,錢鐘書在《中國畫與中國詩》一文中用“出位之思”來描繪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現象。按照現在的視角來看,古代的題畫詩便是古人為了突破敘述限制而創造出的,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一種將時間性敘述媒介和空間性敘述媒介放在同一閱讀空間內的敘述文本。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突破敘述限制的需求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傳播媒介,對于動態性和現場性的需求催生了語音廣播這一媒介,對于動態性畫面性的需求催生了電視視頻這一媒介,而到了新媒體時代,隨心所欲地運用所有這些形式,突破原來各類單一媒介形式的敘述缺陷,則成為了新的最大的敘述需求。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